陈统奎
“各位预期的两岸春暖花开,很快就可以实现。”4月13日中午,博鳌金海岸大酒店。在与南方各地50多位台商协会会长餐叙时,萧万长先生向大家报告此前一天举行的“胡萧会”成果,他说,两岸关系正常化后,要展开资金、人才、管理等双向交流,务实而开放。
“坦诚、友善、融洽”的“胡萧会”是1949年以来两岸层级最高的直接接触,外电评论说,这是“过去数十年来所难以想象的事”。萧万长自称这趟博鳌行是“融冰之旅”,那么,这一次融了多少冰?微笑老萧在12日晚间的记者会上幽了一默:“交给你们去评估,我没有带温度计。”
第一日:萧万长抵博鳌。开始“融冰之旅”
4月11日,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阳光灿烂,白云朵朵。14时30分许,萧万长一行14人乘坐东方航空包机由香港飛抵海口,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陈云林率队在专用停机坪接机。当萧万长步下飞机,两人先贴脸,后是热情洋溢的美式拥抱,继而开怀大笑,这是国台办主任面对台湾重要客人时的招牌动作。在陈云林的推动下,2005年的“连胡会”与多次的国共论坛,在尘封多年的两岸关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破冰之举。
值得一提的是,包机降落地取近舍远,选择距离博鳌较近的海口机场,而其它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贵宾则在三亚机场降落,而且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国事活动都在三亚进行。台湾媒体评论说,这是“内外有别,区别对待”,好避免国际间出现两岸有丝毫“国与国”关系之印象。
萧万长一行享受了直接从停机坪驱车离开的高规格接待礼遇。这是参照海基会与海协会于1994年6月间所商定的《两会商定会务人员入出境往来便利办法》,给予萧万长与全体团员“代办证,代持证”的入出境便利,不在台胞证上签注,“这是两岸的惯例,让各自都有尊严”“而过去5次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他只不过享受快速通关”的待遇。如此礼遇,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解释说,原因是萧万长“身份不同”,虽然大家不一定说出来。也就是说,大家不点破“政治名分”,萧万长却完全享有各项“实质”的礼遇。
一路上又有交警封路,近一个小时后便抵达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索菲特大酒店。龙永图在酒店门口迎候,约有上百家媒体在酒店大厅等待。微笑着接受礼仪小姐为他挂的花环后,萧万长开口了:“很荣幸能来参加博鳌的盛会,这也是第六次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来参与。希望透过博鳌亚洲论坛这个平台,让两岸能多互相了解,建立有效的互信机制,我也希望能达到一个融冰的效果,所以我也把它称之为‘融冰之旅。”
这段简短讲话,萧万长明确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他与会的身份是博鳌亚洲论坛的“团体会员”身份,即“平民”身分,洗掉“当选副总统”官方色彩。新华社统发稿便称他为“萧万长先生”。二是他此行的目的,就要与大陆交朋友,增进了解以建立互信基础。
当晚,国台办主任陈云林与海南省台办设宴款待萧万长夫妇,以及随团的张忠谋夫妇、苏起、辜成允、焦佑伦、詹火生、洪读等。晚宴后,萧万长出现在索菲特大酒店凤凰号会见室,与记者见面。有记者询问,他是否当面向胡锦涛提出7月11日周末包机直航的可能性,萧万长摆摆手说,彼此有机会面对面地谈话,就是善意的开始。萧还透露,“胡萧会”不会谈太具体的东西。
“我们就是一个善意的表达,就像我说的融冰之旅,有善意互动累积互信基础,这就是融冰的表现。”旅途劳顿的萧万长在简单回答几个问题后,便在北京特派的中央警卫局人员护卫下行回房间休息。拉高的警卫级别,让台湾记者们尤为关注。
萧万长走后,随团的前“陆委会”主委、淡江大学教授苏起,萧万长的核心幕僚、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顾问詹火生,以及新闻发言人、淡江大学副教授王郁琦继续接受记者采访。苏起是马营核心幕僚,直接向马英九报告前方状况,对于萧万长的“融冰之旅”,他如此解读:“把冰融化掉再往前走,重新做朋友、重新来谈。”
苏起提醒大家,两岸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家不要期待过高,认为融冰就要解决问题,如果可以互相释出善意,尊重对方,这就是很大的成就,“大家有善意,往后就好谈”。可以说,萧万长六度纵横博鳌亚洲论坛,核心议题都是为了促进两岸经贸正常化,比如2003年,他建议两岸签订更紧密经济运作架构(CEOF);2004年提倡加速两岸三通,让两岸人企业成为“一家人的企业”;2005年则为两岸共同市场铺路,后来“连胡会”两岸共同市场共识,基本上便是撷取萧万长所提出的概念。
几度耕耘,一朝收获。2008年,即使在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萧万长依然能成行博鳌,而且与胡锦涛展开两岸有史以来最高准官方接触——“胡萧会”,可谓寒冰融解,水到渠成。
第二日:20分钟“胡萧会”,彼此确认对方善意
事实上,这是萧万长第二次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会见胡锦涛,早在200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萧万长便与胡锦涛见过面。外电评论说,今次“胡萧会”可能为长期敌对的海峡双方开启全新的时代。
4月12日下午2时,萧万长与陈云林举行15分钟的“会前会”,将“胡萧会”流程对萧简报,并善意提醒注意事项。5点36允“胡萧会”正式在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的孔雀厅举行。
萧万长和胡锦涛端坐正中间,双方以团对团13人对13人的方式进行会晤。闭门会谈前,开放媒体拍摄几分钟。记者看到,会面一开始,胡锦涛在萧万长的介绍下与台湾代表团握手认识,萧万长第一个介绍台湾企业家精神领袖、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胡锦涛夸赞张忠谋气色好,身体状况好;当胡锦涛与台泥董事长辜成允握手时,停留时间最长,肯定其父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对两岸关系的贡献。
已故的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以“汪辜会谈”为两岸写下历史,这一次辜成允又在两岸关键历史时刻留下角色,不过他却幽默地对记者说,他此次跟着萧万长到博鳌,完全是“瞎猫碰到死老鼠”,坦诚自己没有父亲那么大的能力继承其在两岸工作上的衣钵。
双方团队落座后,表情轻松,气氛极佳。会谈一开始,胡锦涛以“萧先生”称呼萧万长,“愿意与萧先生就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交换意见”,胡锦涛接着把发言权转给萧万长:“萧先生,你是这方面的专家,是不是请你先讲?”萧万长自谦“我是台湾经济界的老兵”,胡锦涛闻言笑了出来。
会谈一结束,台湾代表团就开记者招待会,新华社也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出新闻通稿,公开通报会谈内容,20分钟的“胡萧会”可说是一个透明会议。因为要赶去参加晚宴,萧万长没有时间回答记者提问,他一落座就自己开口,认为刚刚结束的“胡萧会”是一个很坦承、很友善、很融洽,也有成果的会谈。也就是说,已彼此确认对方善意,接下来细节问题可交由专业人士继续进行。
萧万长赶去参加海南省政府的招待晚宴后,苏起接手主持记者会转述会谈内容。
简要概述,萧万长认为“经济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期待,不但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且能促进区域的和平”,并提出16字箴言“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以及四项具体要求:一,希望赶快落实两岸直航;二,希望赶快开放大陆观光客赴台;三,希望促进两岸经贸交流的正常化;四,希望尽快恢复两岸协商机制。新闻发言人王郁琦对大家说:“萧院长特别强调,16字箴言是他想了好久才想出来的,要大家好好解读。”有台湾同行如是解读——16字箴言隐然可见已故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八六字箴言”精神,后者的主要内容是,两岸应“平等协商、共议统一”,汪老对台思想和主张提炼为关键词,亦即“双赢”二字。
晚上9点15分,结束宴会后,萧万长再次来到凤凰厅会见记者。他说,下午与胡锦涛会晤时,当他提“搁置争议、追求双赢”,胡锦涛当场表示同意。萧说,他提的16字箴言,简单说,就是“务实开放”,搁置争议,全力在经贸议题求取双赢。两岸原本就应稳健、务实,不是马上就要开放,重要的是要建立善意与互信。
其实,“正视现实,开创未来”在连战2005年4月访问大陆时,就已经提出;后面的“搁置争议,追求双赢”是由马英九与萧万长提出,代表马萧的共同看法,即5·20以后台湾对大陆的新主张。
宴会上,萧万长获邀上主桌与胡锦涛以及其他国家元首同桌,胡锦涛主动对萧万长夫人朱俶贤表示,下午和萧聊得很愉快。晚宴结束后,胡锦涛亲自送所有宾客到楼梯口,并与萧万长握手言别:“很高兴今日的谈话,很有意义。”萧万长说,这就是“历史契机”,他还在记者面前称赞胡锦涛务实,强调改革、开放、现代化,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国家领导人。张忠谋也告诉记者,胡锦涛让他感觉很诚恳、温暖,对萧提的几点具体建议,胡锦涛都有正面响应。
据新华社通稿,胡锦涛以“四个继续”的论述正面响应萧万长——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的前途应该掌握在两岸同胞自己手中。”胡锦涛说。
“胡萧会”已向外界投射了“未来两岸领导人可以坐下来谈”的想象空间,不过两岸要进展到政治性谈判,还有一段距离。未来两岸关系,还是要先从双方“最有共识”的部分,即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做起,让经贸交流成为两岸关系的新动力。
苏起说,7月将可以实现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和大陆观光客赴台,而且今年内两岸两会(海基会、海协会)协商机制重新启动,“可以说已经看到春天”。
第三日:经贸圆桌会议,萧推销台湾
4月12日下午2点半,与会代表和记者便把东屹宴会大厅B的座位占满,圆桌前数十台摄像机一字排开。接近3点,参加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展望圆桌会议的台湾代表团和大陆代表团陆续进场,萧万长在警卫人员的拥护下走进来时,现场一片骚动。不过,他并没有立即坐下来,而是绕场与大陆代表团成员一握手。
圆桌会议由萧万长和大陆方面的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共同主持。萧萬长发表简短演讲,向大家介绍5·20新政府上任后的三项新经济政策,第一、上马“爱台十二建设”,优先发展公共基础设施,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再造,带动民间创新;第三、全球连结,开放台湾。萧万长特别提到,新政府将对两岸政策进行松绑,除了开放周末包机、开放中国观光客到台湾,也会开放大陆资金来台湾投资,并开放两岸之间金融业、航运业互动,“台湾新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会对两岸经贸产生新的商机”。
萧万长举例说,“爱台十二建设”12项重大基础工程需要4兆亿新台币,相当于2500亿人民币,其中2/3是由政府公共投资,1/3将开放给民间资本,“欢迎大陆的资金过来合作合股”。另外,台湾的产业升级转型,两岸有很多分工合作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新政府将采取开放政策,与大陆协商推动直航三通等事宜的落实。在萧万长演讲时,詹火生与一名助理在现场向大家分发“爱台十二建设”宣传册。詹事后对记者说,这场圆桌会意在“把台湾经济推销出去”。萧万长会后更总结说,这是一场招商会。
张忠谋就两岸半导体行业合作发表了自己的六点看法,得出结论是,如果两岸半导体行业整合起来,“将会是一股非常大的力量”,从而共同占领知识经济时代的制高点。张忠谋私下对记者说,未来只要台湾的政策开放允许,台积电将积极准备在上海松江扩大投资。
陈德铭请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做呼应发言。李东生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指出两岸经贸交流的单向性等缺陷,呼吁政策松绑,放开台湾企业到大陆投资的限制,放宽台湾对大陆的电子产业的技术输出,并开放台湾市场让商品自由流动。“我很赞成两岸共同市场这种理念。”李东生说。之后,两岸代表继续发言,大家无一例外,都从各自角度指陈两岸经贸交流存在的弊端,呼吁经贸关系正常化。台湾华新丽华董事长焦佑伦还提出,“现在我们可以两岸共同合作,到第三世界去发展。”
台湾大学教授陈添枝建议未来在经贸议题上尽量去政治化,透过各种机制包括多边机制互动。对外贸易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华晓江积极回应说,只要在一个和平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双边会谈还是多边会谈,抑或在WTO的框架下谈判,“我们会用我们的智慧来寻求一条对我们最有利的道路”。
由于台湾代表团还要从香港转机回台湾,圆桌会议不得不仓促结束。陈德铭做简短结论发言,特别提出两岸经贸正常化的紧迫性,“我们都是一家人”,两岸合作可以减少西方经济萧条对两岸不利的影响,共同应对不确定的国际趋势。陈德铭还积极回应了“爱台十二建设”,中国厂商可以参与投资。
记者走回新闻中心,看到记者们都在复印机边复印一份新闻稿,不料台湾记者们阅毕,大惊小叫,在议论什么“一份新闻稿各自表述”。原来,这是圆桌会议前商务部便准备好的一份新闻稿,提及“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尽快建立沟通协商平台。萧万长闻之错愕,他对记者们说,这不是圆桌会议的结论。台湾代表团迅速与国台办协调,国台办马上强调一切以新华社通稿为准。稍后,新华社通稿通篇不见“一个中国原则”字眼,风波方才戛然而止,可谓虚惊一场。
“由对此事处理迅速来看,可见北京想与台湾恢复接触、谈判的心意,不是表面功夫,而是‘马上办。”台湾媒体评论道。“马上办”是一句双关语,暗指马英九当选,人事更迭,双方互信,“一个中国原则”可以彼此放在心里,不必再口头宣示,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务实弹性。
是日下午6时,萧万长一行飞离海口,并在香港转搭华航C1618班机,于晚间11时5分抵台湾桃园机场,顺利结束“融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