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兴华
关键词振颤,特发性耳穴按压治疗案例
徐某,女。43岁。首次就诊时间:2006年12月26日。“头颈双手不自主振颤反复发作5年,逐渐加重”为主诉就诊,曾于我院神经内科诊为“特发性振颤”后间断口服心得安,日剂量从3mg逐渐增加到180rag才能部分控制症状。患病以来,时感心烦急躁。夜寐欠安,二便正常,无自汗盗汗,无头痛头晕,每于精神紧张时头颈双手振颤发作或加重,严重时振颤波及背腰和下肢。查体:神清,略现倦色,生命征平稳,心肺(一),颈部略僵硬感,各方向活动度正常,双眼无振颤,振颤发作时睁眼闭眼无变化,静止或运动无变化。四肢感觉正常,未引出病理征。双上肢肌张力略高。腱反射对称性略亢进。头颅MRI未见异常。舌体瘦小,苔薄白,舌尖边略红,伸舌自如,脉弦。诊断:中医:颤证(肝风内动型);西医:特发性振颤。治疗:耳穴贴压。取穴:肝,脾,丘脑,神经系统皮质下,脑干,枕,神门,颈椎。用70%酒精搽拭耳廓后,取王不留行仔贴压以上穴位。医者手指运气按压以上各穴30秒。致耳廓发红,耳廓有发热感。嘱患者自行按压以上贴压穴位致有胀痛感,每日3次,每次各穴10下。5~7日后换耳续贴压。
疗效:前后共治疗20多次,到2007年5月劳动节时,患者已经停服心得安1个月,头颈双手振颤感已基本消失,在激动和精神紧张时偶有微微颤动感。
体会
①特发性振颤(ET)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一直以来人们致力于发现一个诊断ET的金标准。但是没有血液方面的试验或生物标志物可作为确诊ET的标准,电生理诊断的金标准亦没有发现。许多研究者试图确立统一、通用的诊断标准。Bain等建议的诊断应包括核心诊断标准及次要诊断标准,核心标准是诊断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双侧手和前臂的运动性震颤,除外齿轮征,没有神经系统体征,可出现单独头部震颤但无肌张力障碍;非核心标准:病程在3年以上,阳性家族史,饮酒后症状明显减轻。非核心标准虽然其表现累及ET患者中50%以上的患者。但并非诊断的必要条件。ET与经典的PD震颤较易鉴别,ET为双侧的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而PD为静止性震颤,左旋多巴治疗有效,而对ET的姿势性震颤无效,PD患者伴有姿势性震颤则使诊断更为复杂。也有研究表明ET患者患PD的机率高于普通人群。单独的头部震颤并不常见,应注意不正常的姿势及肌肉的协调性能,二者均为肌张力不全的症状。总之,ET的诊断仍以临床表现为主,ET的临床特征均为非特异或不敏感的,其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都可以是不确定的,有研究者认为这种震颤很可能不是单一疾病。对临床医师而言,ET的临床、电生理表现并非独有的,详细的病史与体格检查对准确诊断是必要的。
②治疗:(1)西医内科治疗:就目前而言,经证实有效治疗ET的药物首推普里米酮和心得安。普里米酮的主要副作用包括眩晕、恶心、不稳定感,心得安主要禁忌症为心衰患者、Ⅱ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糖尿病。其他药物如酒精、苯二氮卓类、碳酸酐酶抑制剂、氯氮平、氯压定、氟苯桂嗪、肉毒素A等治疗效果纷说不一。(2)西医外科治疗:在药物不能缓解患者的震颤,致患者生活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最佳的手术目标是丘脑腹内侧核(vIM),脑深部刺激及视丘切开术被认为可以治疗ET患者。视丘切开术可以改善90%以上ET患者的震颤,且远期疗效肯定;用频率为135~185Hz、脉冲宽度为60~120ms、波幅在1~3V刺激丘脑腹内侧核团,可以使患者的震颤消失。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临床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慎重选择。
③以上是常规西医治疗,我们对此例病例根据中医辨证为肝风内动采用耳穴按压疗法,取肝脾区,内径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取肝穴以镇肝息风止颤;脾属土,肝属木,为防肝木乘脾土,故取脾以实之;丘脑,神经系统皮质下,脑干,颈椎为相应部位取穴以调整其功能;枕,神门为传统经验配穴,用于镇静安神。诸穴相配,以达镇肝安神止颤之功。因为病例数太少。只此1例,故无法作统计处理,以病案形成写下以供同道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