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驱逐的建筑师

2008-05-14 03:14侯但丁
意林 2008年13期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海贝沙里

侯但丁

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建筑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悉尼歌剧院”。但是,如果再追问一句,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是谁?恐怕没什么人能说得上来。其实,它是一位丹麦设计师约翰·乌特松的杰作。但令人惊奇的是。自1973年悉尼歌剧院落成之后,约翰·乌特松竟然至今仍未亲眼见过它!

悉尼歌剧院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的。1956年起开始向全世界的设计师公开征集设计方案,共有230多个方案参加了竞标。然后由一个4人小组进行筛选。小组成员之一的著名美国建筑师沙里宁到达悉尼的时候,其他三人已经对所有参赛方案进行了第一轮筛选,乌特松以海贝和帆船外形为灵感的设计方案由于太过怪异,根本不像一个歌剧院而不幸落选。但是进入第二轮的所有方案都难入沙里宁法眼,于是,他决定再仔细查看一下已经被淘汰的方案。乌特松的设计方案就这样被沙里宁从废纸篓中又捡了回来。在沙里宁的极力主张下,乌特松的设计方案最终战胜所有竞争对手,成为悉尼歌剧院最终的建筑方案。

但好事多磨,乌特松的这个方案虽然极为新颖华丽,但建造起来却非常困难。工程技术人员光是计算怎么建造歌剧院的10个大“海贝”,以确保其不会坍塌就花去了整整5年的时间。而工程的预算更是一加再加。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想,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为歌剧院发行彩票来募集资金。由于工期的耽误和成本的耗费,导致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下台。反对党上台后坚决要求修改设计方案,乌特松与州政府激烈争吵,最后不得不于1966年与悉尼挥泪告别,并在此后的岁月中再未踏上澳大利亚国土。

当时歌剧院工程连四分之一都没有完成,之后几位澳大利亚当地设计师被请来重新设计歌剧院的室内部分。1973年,悉尼歌剧院终于建设完成,但在当年10月举行的落成典礼上,主持典礼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甚至连乌特松的名字都没有提到。之后的5周年、10周年、20周年的隆重庆典上,乌特松的身影也从来没有出现过。

但历史总是公平的,澳大利亚设计师设计的室内部分阴沉而冷峻,其野兽派风格与歌剧院犹如扬帆出海的船队的外形大相径庭,悉尼政府终于决定找乌特松对歌剧院室内部分进行重新设计。1999年,乌特松在悉尼市政府的请求下设计了悉尼歌剧院的西柱廊,乌特松的儿子和女儿也参加了对歌剧院内部的重修工作。

2006年,在悉尼歌剧院完工之后,乌特松对歌剧院最初的构想才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伊丽莎白二世也在西柱廊落成典礼上对乌特松表达了迟到的敬意。只可惜,已经80多岁高龄的乌特松还是没能亲眼见上一次这件代表了他一世荣誉的传世精品。

(玉冰心摘自《新人文》2008年5月)

猜你喜欢
悉尼歌剧院海贝沙里
星月奇观
沙里宁经典名作赫尔辛基火车站“变身”设计酒店——新旧之间的微妙“对话”
《海贝卡的小剧场》
小海贝
“镜”中跑
悉尼歌剧院坎坷波折的诞生史
天真的预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