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 源 吴勇毅
时光的步履跨入21世纪,继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大开发之后又一巨声挺进北方的号角在世界豪迈地吹响。此次号角来自——中国环渤海经济区。我国于2005年推出的“十一五规划”中,正式确立了“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发展轴心,以京津冀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湾经济圈发展战略。
实施环渤海经济区大开发战略必将给该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与之相伴的将是广阔市场的拓展和巨大的经济利益的产生,这就为各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了许多分得一杯羹的机会,国内中小企业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市场机遇,积极向环渤海经济区拓展,占领该地区市场,进行二次创业,使企业“更高更快更好”地快速发展。
狭义的环渤海经济圈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包括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唐山、廊坊、北京、天津、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18个城市。广义的环渤海地区则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河北、辽宁和山东三省的广大地区。而泛渤海地区则包括京、津、冀、鲁、辽、晋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环渤海经济区如今正加速崛起,尤其是京津辽冀地区,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中国经济第三极,也被业界认为10年内“最后机会之地”的黄金地段。
环渤海经济区的投资优势与商机环渤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已经成为政经界不争的事实。从国际上来看,该地区属于中国北方三大接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已定位并打造成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航运中心、金融试验区、国际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中心、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等七大区域功能中心。
目前国家相关部委、环渤海地区当地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措施优惠,积极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允许在该区进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试先行,将该区的许多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支持项目;二是在基础建设、科教文化、智力引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步扩及到环渤海经济区所有省区,并从财政收入中拨出巨额资金兴建包括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在内的基础设施,从而极大地改变该地区的投资环境;三是国家给投资渤海经济区的企业较大税收优惠,如“三免一减”税政,具有吸引更多的各路资金的乘数效应,这将直接导致该地区投资建设的扩大。比如天津滨海新区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按15%的税率征收。
环渤海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为全国企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人口众多、基础良好、科技发达、资源丰富、幅员辽阔的该地区形成了一个新的巨大市场。而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奥运会,也是一场盛大的商业盛宴,为环渤海区域的企业和全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奥运经济”这一超级引擎正在为环渤海经济圈注入强大发展动力,仅北京就投入了20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后奥运经济”的后续影响将持续8-12年,这将给环渤海经济圈内企业带来广泛深远的商机。
总之,在全球生产要素“东移”和我国发展重心“北上”趋势的共同作用下,环渤海经济势必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中小企业要把握环渤海经济区开发建设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商机,明确发展目标和企业定位,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在变革中抓住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环渤海经济圈中小企业的投资经营原则环渤海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企业是主体,而中小企业是国内市场经济中异常活跃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必将在环渤海经济圈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面对环渤海经济区开发,紧锣密鼓,流金淌银,许多中小企业也都跃跃欲试。
那么,中小企业到环渤海经济区主要开发什么,要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掌握哪些原则、策略,才能准确切入,找到环渤海经济区的开发建设的最佳投资点,把握机遇获得成功呢?
中小企业参与环渤海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应把握三大原则:
1.热情参与和稳步求进的关系。参与环渤海经济区,中小企业既要有高昂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不能急功近利,一哄而上。做到心要热、头脑要冷静,步子要稳妥。对环渤海经济区的情况要有准确、冷静的分析(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根据环渤海经济区的需求和中小企业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参与。要认真研究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哪些可先为,经过周密规划,科学论证,寻求有利于投资经营的最佳效果。
2.突出重点和逐步展开的关系。环渤海经济区各地情况差别较大,投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实行重点参与战略,做到扬长避短,用足用好国家为支持环渤海经济区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有利条件。重点选择经济技术有一定基础、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沿交通干线的一些地区,作为参与开发的重点起步区域;同时选准重点合作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特色经济、市场拓展以及科技、教育、管理等方面。
3.突出内在要求与优势互补的关系。即要选择那些符合中小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有利于中小企业产业转移,也有利于拓展中小企业产品市场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要强调优势互补,要选择那些发展落差较大的区域和领域作为中小企业的环渤海经济区的兴业投资的重点。
环渤海经济区中小企业投资经营的重点地带中小企业参与环渤海经济区投资开发,必须结合该区的实际特点,加强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寻找重点投资项目,善于开辟新市场,有效构筑企业新增长点。
1.首都北京是金融、科技、文化中心:今后环渤海经济区中的北京将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中心和科技领先中心的功能与作用,并发展以文教科为主的“总部经济”,对想在这里有一番作为的中小企业可在此设立“总部中心”,着力兴办科技、文化实业,以提高全国辐射与品牌影响力。目前全国许多文教类、IT类中小企业已是“雁北飞”,纷纷把北京当成兴业的总部、中心与窗口,形象与地位着实提高不少。
2.天津滨海新区的物流、通信中心: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将进一步增强物流功能和制造基地功能,发展有优势的通信产业。对在这些方面有优势的中小电子、物流企业,不妨在此投资办厂、寻求壮大自身的机会。
3.河北一带的生态农业、制造中心:今后环渤海经济区中的河北将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企业的发展,同时重点打造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这些方面有关联、有强势的中小企业可寻求合作机会,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并加强出口创汇型的医药和纺织投入。近两三年台湾有许多商人在河北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养殖和深加工,并把产品倒流回到台湾、香港,大赚了一把。
4.大连服装与国际交流的中心:大连是我国北方服装中心,国际著名开放港口,中小服装企业、加工企业可以大连为基础、跳板,在此设立服装制造中心、贸易基地,提高服装业竞争力、寻求出口新突破。另外,在辽中南,将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中心,中小企业不妨对此也关注。泉州是我国著名服装城,然而泉州中小企业并不就此满足停步,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北上,在大连设立服装厂、贸易中心,并藉此把生意做到韩国、俄罗斯、日本。
5.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山东是我国半岛城市群区域,济南、青岛、烟台有许多全国知名重点企业,同时物流功能和外向型制造基地功能也很强,因此中小企业要加强与这些半岛城市群企业的产业配套、区域对接,为这些全国重点企业提供上下游产业链代工、服务,寻求企业二次创业新增长点。
6.渤海湾石化、重工业中心:津冀中心区、辽东、山东半岛两翼这些区域是我国石油、石化与海洋化工、钢铁、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知名传统基地,该区域有较好的产业整合与投资机会,中小企业可通过参与该区的调整重组、企业搬迁和产业调整以及对接,获取新利基。
7.京津冀观光旅游中心:环渤海经济区尤其是京津冀是我国历史名地,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借助奥运会带来的观光时机、旅游基础和品牌效应,中小企业可在此投资观光旅游业,发展观光中心,把京津冀旅游景点结合,统筹规划线路,会极大地促进旅游业,自己也会掘得重大商机。
8.晋、内蒙古资源加工开发中心:这一带有丰富的煤、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优势和畜牧资源,在目前资源紧缺的时代之下,中小企业投资资源、新能源的建设与加工开发业务,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另外,这一带畜牧业的开发、加工也日益凸显长期投资意义。
环渤海经济区中小企业投资经营的策略中小企业参与环渤海经济开发,分享丰厚经济利益,必须按照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策略,寻找最佳落脚点,实现各方面成功对接与融合。
1.产业对接。环渤海经济区即有科技、交通、文化优势,还有不少传统基础产业,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智力支持、产业支持,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相对充裕的资金、灵活的经营政策和自有的企业实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等产业优势又可以填补环渤海经济区老企业、国有经济的不足。两边能互补对接,才能促进两方面企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比如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北方对外开放门户、金融试验区、国际物流中心、港口贸易中心、高新技术中心、重工业中心,已成为我国“总部-制造基地”。中小企业应积极在环渤海大城市设立区域性总部、经营性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和财务结算中心等,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促进、带动中小企业再造升级。另外,中小企业可以借助该区位良好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及国际贸易。
2.市场对接。中小企业要着力挖掘环渤海经济区域市场,填补环渤海经济区的产品空白,重视环渤海经济区的潜在需求,通过双向的生产、技术、品牌的交流,有效地开拓整个环渤海经济市场。环渤海经济区长期以来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尤其是在小商品经济更逊于沪、浙、粤等省市,而这方面,沪、浙、粤一带中小企业就可乘“虚”而入,大有作为。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中心复制到重庆后,大获成功,同样,也可将模式搬到环渤海经济区,商机也将再现。
3.生产对接。环渤海经济区有较强的工业基础,也有许多重点国有企业,目前部分企业设备闲置,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技术、产品、品牌、销售的优势与合作,来提高环渤海经济区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优势互补双方互利,尤其是晋、内蒙古这一带有丰富的煤、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优势和畜牧资源,中小企业投资、开发该区资源、新能源的建设与加工业务,应有重大经济价值。
4.重点对接。环渤海经济区省区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参与环渤海经济区投资开发,寻求与商机合作,应当有所取舍,先点后面,重点突破,关键对接,不能无目的摸不着重点。中小企业要选准投资地带、合作伙伴与项目,可根据环渤海经济区的自然、经济等方面因素,结合与企业互补性、关联性方面考量。
当然,环渤海经济区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一定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中小企业要意识到参与环渤海经济区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的、艰巨的思想准备。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敢为、有为的中小企业必定在新一轮的环渤海经济区开发建设中占尽先机,捞个钵满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