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年度杂文》选编本即将付梓,按惯例,选编者要做个“年度杂文”回顾。从2000年始,我们已为漓江出版社选编了八个“年度杂文”选本,这八个选本多以《杂文选刊》提供的作品为主体,而《杂文选刊》迄今已问世近二十个春秋。我认为,从这八个选本和二百多期《杂文选刊》中,可以看出当代杂文发展脉络和轨迹,也可以从杂文的嬗变展望其前景与最高境界。
2007年的杂文创作,可各用一句话概括其优长与缺憾。即杂文作品的文学感染力突显、强化,而其题材的局限与作品的思想深度令人堪忧。就杂文作家队伍的传承与整合来说,中青年杂文作家渐趋成熟,老一代杂文作家渐次退出“杂坛”。
检视2007年度的杂文作品,可圈可点之力作、佳作不少,朱铁志的《如果我死……》(2007年6月[下]《杂文选刊》)无疑可称得上扛鼎之作,这是一个曾有多人写过的选题,上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鲁迅先生,下至近年来一些杂文作家。就题旨深刻、文化意义、情真意切、绵里藏针而言,能出其右者,愚陋如我,尚未见到。我以为,这篇作品不仅是2007年度杂文之精华,也是当代杂文之经典。徐怀谦、徐迅雷和黄波是近年来才被广大读者熟知的青年杂文作家,他们起点高,阅历广阔,其作品视角独特,文化资质丰厚。鉴于我们选编原则,每人只能入选三篇以内,但仅从他们每人一两篇作品,也会明显感到他们的文化选择使其作品的文化价值占了先机。
检视2007年度杂文现象,令我们欣喜的还有:一批杂文编辑投入杂文创作且得以最大限度地张扬,他们对杂文的挚爱与探索,是杂文事业永驻、不断创新的保证,曹林、杨耕身、苏文洋、冯雪梅、王石川、童大焕等,编、创集于一身,在当代杂文史中留下了他们辛勤耕耘的足迹。还有一批女作家、女记者加盟杂文团队,也许她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创作杂文,但大杂文理念将她们的作品网罗进非常规杂文中来,其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好评。毕淑敏、陈染、柴静、迟子健、王小妮、舒婷、陈彤等,其杂文作品细腻而富悲悯情愫,视角新颖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读来十分感人。她们的杂文与那些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匕首、投枪式杂文,刚好形成互补与照应,增添了“杂坛”的多元色彩。
尽管这个年度的杂文还算“长势”看好,但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杂文作品还是平庸之作,或半成品,或不入流。如缺乏思想之作比比皆是,如选题难得但尚未结构成完整的杂文作品,如一些题材撞车又许多题材无人问津等等。杂文,人人能写,但写成“杂文”却有一段艰难的路程要走,更何况,当年一些出手不凡的中青年杂文作家已无昔日挥斥方遒的后劲,他们的近作显得杂乱无章,早先的风采荡然无存;刚刚破土而出的新面孔,茫然四顾,无典范参照,只能摸索;还有那些有志于杂文创作的青少年嗷嗷待哺,他们需要系统的杂文知识与杂文理论的滋养,因而,这就有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建设杂文理论和评论体系,已然提到杂文创作的探讨与切磋的议程上来了。
杂文创作成就还不能尽如人意,一般地认为,一个是大环境尚无法让杂文作家们纵横驰骋于杂文疆场,另一个便是杂文作家、杂文编辑们关于杂文理论的认同问题。前者,我们应该看到,毕竟大环境有了改善,随着民主政治的建设,大环境会逐步好起来,此议,可暂搁置不论。倒是我们身体力行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以为是杂文理论与评论的短板问题。迄今,杂文的概念尚不能统一与趋同,更何况杂文创作的选题、杂文创作的角度、杂文创作的艺术构思、杂文的语言、杂文的结构、杂文的艺术个性、杂文与散文之异同、杂文与随笔之异同、杂文与小品文的近亲关系、杂文的情感、杂文的分类、杂文作家与杂文的关系、杂文与生活、杂文与社会、杂文与市场、杂文与历史、杂文作家的观念、杂文的嬗变、杂文的功用、杂文与读者的关系、杂文发展的轨迹、杂文是否应进入大中小学课堂、杂文图书、杂文评价标准等等。由于没有理论体系与评论体系,便没有一个共同恪守的定理与定律,没有一个共同遵循的规律与规则。我们说,文无定法,这是对的,但任谁也不能将话剧等同小说,不能将报告文学的写作与诗歌写作等量齐观。仅就诗词而言,诗有抒情诗、叙事诗,有五言、七言、九言诗;而词的讲究更多,要按词牌填写,要按平仄韵写作,都是有一整套规矩的。一种文体有一种文体的规律与特质,一种文体有一种文体的评价标准。宇宙间的物种都有各自的特质,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种完全一致,那么,它们便同化了,变成一个物种。然而对于这种规律、定理、定律、标准等,杂文迄今阙如,这不能不说是杂文创作的缺憾,也是杂文发展滞后的症结。
如果说,上个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是中国杂文发轫与兴起阶段,那么,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当今完全有条件来规范杂文创作,特别是用杂文理论与评论来推动、提高杂文创作水准。为此,我们这些杂文事业的守望者,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呢?
面对《2007中国年度杂文》选本,面对我们从数千篇杂文中遴选出来的这一百八十多篇优秀之作,及在它们的后面,淘汰于它们几十倍的“杂文”,面对每年数万篇的杂文被关在杂文图书之门外,我们只能说:需要找到一个路径,需要从根基做起,让更多的杂文成活吧,让更多有志于杂文创作的青少年成长起来。那么,我们现在需要着手做的就是,把杂文理论体系与杂文评论体系建设起来。
2007年11月18日于长春
【选自刘成信、王芳、李君主编《2007中国年度杂
文》漓江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