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贵三
1919年5月9日,新建成的吴县(苏州)公共体育场上,人头攒动,异乎寻常。四千余学生聚集,群情激昂。“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等无数面校旗前列高举;“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无数醒目大字的横幅遍处展示;写着如此内容的彩纸小旗人手一面;口号声此伏彼起。
原来,这是省一师得到了北京学界关于“举行‘五四示威、号召全国支持”的通报后所发起的苏州学界声援大会。会上有一位圆脸庞男学生发表了主旨演说,他身高不过1.6米,但高声疾呼,奋臂挥拳,威武气概振激全场,群情悲愤至于顶点。会后开始了经观前、阊门等处的环城游行大示威,向群众进行宣传,号召投入爱国运动。在途经西百花巷总商会时,这位大会演说者偕同几位代表入内,请求总商会联合行动,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他,便是省一师刚组建的学生会的会长、本科(五年制)四年级学生沈炳奎。
挥斥方遒
沈炳奎,字味之,少年时曾字燮臣,1899年11月8日生,苏州籍。世居吴县樊店乡,曾祖中农,祖父阊门外开席店,父早故,家庭陷入困境,依靠姑母照顾成长。1915年8月,他考入免学杂费、供膳宿的省立第一师范(省立苏高中前身),与穷学生汪伯乐、王芝九等都是发愤学习、关切国事、志同道合的优等生。
示威大游行的第二天,13所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会代表集合,商建苏州学生联合会。由于昨日在公共体育场演说的激奋人心,沈炳奎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首任学联会长。学联会一致决议罢课。在学联的爱国精神鼓舞与激励下,总商会决定5月15日起在观前、阊门等闹市区实行罢市,与学联一致行动,致电北京国务院、农商部、巴黎和会表示抗议。6月6日起,丝织工人首先罢工,罢工队伍不断扩大。同年12月13日,苏州十四团体成立各界联合会,在北局召开成立大会。沈炳奎以《吴人本不弱》为题发表演讲(此内容1927年初载于报刊),慷慨陈辞,列举专诸、孙武、项羽等众多吴地英勇豪迈的历史精英,号召吴人奋起抗争国权。习惯于“苏州风度”低头曲背、缓慢踱步、素性文弱的与会者闻此“狮子吼”,有若醍醐灌顶,顿然省悟,大为振奋。在各界共同协力下,苏州成为在五四运动中全国第十三个实现“三罢”(罢课、罢工、罢市)的城市。
省立一师的同学在沈炳奎、王芝九(学生会副会长)、汪伯乐(参加学联的代表之一)等人的带动与影响下,纷纷走出寂静的书斋,投入火热的社会爱国运动,不少人后来成了五卅运动的骨干。
风华正茂
1920年7月,沈炳奎由省一师本科毕业,任教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苏女师前身)附属小学,计3年。在教学实践中,他深感自己学识浅薄,乃辞去原教职,1923年8月考入母校两年制专科的史地科。专科毕业前,为抗议英、日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暴行,五卅反帝运动爆发。5月31日,苏州各校学生代表800余人举行紧急会议,决定罢课声援,三千余人游行示威;6月30日,苏州各界联合会在公共体育场万人集会、追悼此次反帝斗争死难烈士。沈炳奎一如既往,积极参与整个五卅运动的始终;但因面临毕业备考紧张、毕业后则奔波就业,且其时已与五四时相识的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学生会代表龚遂员(云)组成家庭,并育有一男,故未能如五四时期扛大旗、全身心地投入了。然而,这一时期恰属他的思想认识的转型期,从一个接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我河山”等古训的传统爱国主义者,不断升华,成为有政治新见解的民主革命者。
这一年,侯绍裘来到了苏州。侯绍裘,1923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当选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常务委员,与恽代英一直领导江苏各地的国民党组织。他以乐益女中校务主任为掩护开展活动,在密切接触中,他熟知了沈炳奎这位苏州的学生领袖是一位爱国运动健将。于是侯绍裘亲自介绍沈炳奎加入了国民党,并任以党部委员。次年,在上海,又由侯绍裘等人介绍,吸收沈炳奎为共产党员。沈炳奎自己后来回顾道:“五四学生运动时代,是我政治活动的启蒙时期。大革命时代,我在苏州参加了国民党左派,做地下工作,知道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这是我倾向革命的开始。在上海又被吸收为共产党员,于是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五卅运动后期,沈炳奎已任教吴县县立中学,一方面授课于学校,另一方面自觉地运用新思维率领学生活跃于社会。
国民革命军北伐势如破竹。1926年底,苏州国民党组织密谋武装策应,后事泄,主持者包括省一师校友汪伯乐在内的3人被掌权的军阀枪杀,悲愤情绪笼罩全城。1927年3月21日,北伐军第二十一师由师长严重率领进入苏州,军阀被驱除后,苏州国民党遂公开活动,沈炳奎出任市党部宣传委员兼宣传部长,又兼苏州市行政委员、教育局长。在任时间虽因时局变化而很短,但为地方办事不少。如采取措施,张贴公告,保护孔庙《平江府图》等宋代古碑。又如为纪念汪伯乐烈士,省一师校友倡议建立“伯乐中学”,沈炳奎不仅是主要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强有力的具体策划者。
风云突变
大革命掀起高潮,打压了帝国主义的气焰,驱除了北洋军阀,苏州人民自己当家作主,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4月中旬,国民党右派势力却密谋专权,在各地掀起了反革命政变。
在苏州,由国民党左派严重任师长的二十一师被调离,右派军队接管,进行戒严,查封总工会,4月13日着手“军政联合清党”。为作应对,同日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立即转移,以保存力量。4月17日,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主体的国民党苏州市党部被查封、解散。4月22日,为“肃清跨党分子及投机分子”,成立了“清党委员会”。
事态虽然危急,但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性一幕。沈炳奎因为未曾暴露过共产党员的身份,且如前述原本是市党部委员兼宣传部长,又任教育局长,在教育界与学联等方面影响很大,于是他被国民党右派派来的“政治监察员”张品泉指定为“清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沈炳奎采取“下力狠、收效微”的做法,这也只是一时之计,持续下去,必然引起敌方的警觉,所以是年4月底,沈炳奎等不得不撤离苏州,追随组织转移到还保持着国共合作的“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沈随即于5月间分配到汉口,在中共党员谭平山主持的农政部担任秘书职。
只不过两月余,形势又突变。“七一五”武汉分共、蒋汪合流。大革命失败。沈炳奎遂再转移到九江,分配上庐山牯岭做“南进”殿后招待工作。清丽的庐山此刻满布着紧张的气氛,武汉及周边地区的中共党员与国民党左派纷纷向南昌集中。8月1日,南昌打响了“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的第一枪,但终以众寡悬殊,起义军两日后南撤,往潮汕途中大部又被打散。担任南昌起义外围后勤接待工作的沈炳奎已无事可做,四顾茫然,彷徨无依,迅即撤出已陷入血雨腥风的庐山,酷暑中一路惊魂,归返苏州。
弃政从商
妻儿团聚固好,蛰居并非良策。时其内兄龚赓禹任吴县县立中学校长,依托此关系,9月开学时,沈炳奎又成为该校的教员。当局对于沈炳奎失踪后的复出有所警觉并予以监视。1928年1月3日,苏州全城戒严,称“共党密谋暴动”,驻军李仙洲部队的特务团逮捕“嫌疑分子”,沈炳奎亦在其中;经各方营救,数日后释出。后钱大钧的第三师驻防时,又以“过激言论”罪逮捕了他,终因社会关系深厚,数日后亦被保释。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革命力量大遭摧残。同窗知友汪伯乐早期死于北京政权军阀之手;而今入党介绍人侯绍裘及第二任中共独立支部书记许金元死于南京政权蒋介石的刺刀下;同从“清党委员会”撤出,同去汉口农政部工作,同回苏州的顾容川数遭逮捕死于狱中。身边现实,事事惨烈,怵目惊心。家庭妻儿温馨多情,革命斗争残酷无情。沈炳奎经两次逮捕后,思想认识急转直下,铸成了他终生的遗憾。
第二次被捕后“双脱党”的沈炳奎,仍不免深恐祸事临头而惴惴不安。正于此时,乡镇工商业发达,素有“金木渎银黄埭”之称的黄埭镇为谋求进一步发展,争取到在当地建立“吴县县立黄埭乡村师范学校”,并筹设本镇蚕种场。地方人士共商主持人选,一致认为沈炳奎、龚遂员夫妇属最佳搭档。既经邀聘,沈氏夫妇欣然就道离开了当局严控的城区,从1929年8月起在黄埭分别执长乡师与蚕种场,埋头工作达4年有余。
1934年3月,沈炳奎上了辞呈,舍弃乡师校长、吴县名流的人望,从了商,远去汉口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农业部开拓业务。上海银行系家住苏州孔副司巷的原昆山知县伍伯谷之子伍克家所创办。伍克家富有新思维,除在银行开创农业部外,还创建了我国最早且长时期内唯一的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企业集团分支机构遍及全国主要城市。沈炳奎由他的老师陆君谷(榖)推荐,进入了“上海银行——中国旅行社”系统,踏上了他漫长的大西北甘陕之旅,头尾12年。
作为史地专科的毕业生,万里之行来到渭河之滨、黄土高原、戈壁沙漠、丝绸古道,得以亲身感受大西北壮丽山川风土人情,不仅阅历大增,往昔课堂上所得到的书本知识更得以大大充实。其足迹横贯神州,多方面、深层次的感性认识使他的地理学知识积累非同寻常,并成为他讲授地理课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中国旅行社不同于现今众多的旅行社,当时实际上几乎成为半官方的接待站、招待所,与官方关系密切,因而沈炳奎在此阶段曾二度短期(都未超过半年)转任政府机构职务。
西北地区群众生活艰困,沈炳奎所在单位待遇则比较优厚,食宿水平上乘。没有政治上的牵扯,轻松自在,唯思念留在苏州平直小学执教的妻子龚遂员与3个子女。全面抗战后更因交通阻隔,信息难通;时间愈久,思念愈切。1943年间,他任中国旅行社西北专员时,曾长途跋涉,想方设法,冒险从间道穿越封锁线回了苏州一次,与家人小聚。这次回家,添了个小儿子,这老四与老三之间相差9岁。以后的家人团聚则在抗战胜利后了。
回归本业
1946年2月,沈炳奎从西安中国旅行社辞职东归。两年中由西安的朋友冯尚文荐举,先后做过善后救济总署北京办事处课长、上海的清华企业公司文书与远东渔业公司会计。
其时,旧日省一师同窗、学生会副会长王芝九担任了吴县(苏州)教育局局长,黄埭乡师复校,改称黄埭简易师范,旧校新名,此时正缺校长,于是1948年2月,沈炳奎归根故里,重掌校印。
一年后,大军渡江,苏州解放。王芝九先期挂印出走,沈炳奎暑后主动辞离。一个脱党分子做公立学校校长确乎不可能了。做一个普通教员吧,于是,他进入了与之关系深厚的私立伯乐中学。秋季开学前,已被军管会接管的伯乐中学将拟聘的教员名单上报,上级批准了几乎所有的上报人员,唯独不同意任用沈炳奎。伯乐校长朱家积向上级力保费尽口舌,才勉强获同意。沈炳奎既欢庆人民政权的建立,同时又顿觉自己的历史问题是如此的严重,一时寝食难安,但事已至此,只得强作镇静。
在伯乐中学,神州同庆开国大典的日子里,不少教职工背地里为沈炳奎惋惜,说他若不脱党论资格也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至少是位部长;也有不少教员因他经不起革命考验,对他这位老资格教师无法产生德高望重的敬意;甚至个别青年教员鄙夷地给他钉上无形的“叛徒”牌子。
镇反、思想改造、肃反、三五反、反右、交心等等一次次接连而来的政治运动,他的“清党委员”、“两次被捕”、“脱党”都是不知底细的群众追问的重点,也是上级审查要他交待的重点。
沈炳奎在伯乐中学10年,从未宣扬过自己早期叱咤风云的一面,但也未因后期的脱党而垂头丧气。除掉在运动中审查他的时候,平日都是精神抖擞,在教学中更有鱼翔浅底、鹰击长空那样的自在得意。
由他讲授地理的各班学生都对他深表欢迎。他回归“本业”,备课不用熬夜费劲,堂上讲来却使呆板枯燥的地理内容具体形象且特别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历届毕业生经半世纪后可能已记不得自己在校时的班主任是谁,但决不会忘记教地理的沈老师,甚至对课堂上的某些情节内容还记忆犹新。如黑龙江鸡西市退休公安局长钱国义——1957年支边的伯乐毕业生在他的《古稀回忆录》里唯一提到的母校任课老师就是沈炳奎,还说对于北地风土的熟悉就始于沈老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讲述。尽管沈炳奎资格很老,教学效果很好,工资级别只能是“中教六级”,“评优”自然也没有份。
对于他回归到自己青少年时期就择定的专业——地理教学,沈炳奎很是满足。社会安定、家庭团聚、生活无忧。他自责当年意志消沉脱离革命,但又自我宽慰由于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深切情感终于不曾投向敌对营垒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何况相比之下,当年的“中共特派员”战友王芝九脱党后就因解放战争时期当了吴县教育局长在“镇反”时被定为“登记分子”,判管制两年,而自己并未有任何明文处分,不免感到庆幸。1957年1月,他由卫楚材介绍被接纳为民革成员,结束了政治上的飘泊无依。
历史问题虽然交待清楚,但始终是个沉重的卸不掉的包袱。“反右”、“交心”,氛围仍然十分严峻。一次上课铃响过很久,班里不见沈老师来上课,班长来请,只见他伏在办公桌上昏睡,旁边淌了不少口涎。原来沈炳奎犯了高血压,于是住院治疗,校领导曾去看望过他。此时正值学校系统人事大调整:“三门干部”劳动锻炼;不适宜任教的转业;因各种原由纳入“清理”的则“劝退”。1958年下半年,沈炳奎被“劝退”,一次性拿相当于几个月工资的退职费。
此时的沈炳奎或住院、或家居,无闻于社会10年。1968年2月10日,五四学生领袖、早期中共党员沈炳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终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