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重量印度阿格拉

2008-04-29 17:45林文佩
海外星云 2008年1期
关键词:大理石印度爱情

林文佩

名列世界七大奇景的泰姬玛哈,仿佛一场历劫350年的爱情神话。

17世纪蒙兀儿王朝的君王沙贾汗为了凭吊爱妻,花22年时间以纯白大理石打造了泰姬玛哈,统治印度300年的蒙兀儿王朝却因此耗尽国力、陷入衰落。

如今印度是全球第二软件输出国,首富云集,11亿人口中的低种姓人民,仍在滚滚红尘中讨生活。但印度人这么说:“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来过泰姬玛哈,一种没来过。”屹立亚穆纳河岸的泰姬玛哈,至今仍是印度新婚夫妻的蜜月首选。

也许世间一切权力都不可依恃,滚滚红尘中,只有爱情是惟一救赎。

雨季刚过,冬天已来到北印度,首都新德里高大的印度门(India Gate)前,我抹汗补防晒乳液,觉这38度热太阳劈头晒下,仿佛一场闷热高烧。当地人却舒口大气说:“夏天热到四十六、七度,现在是最凉快的时候了。”

印度这几年是很“热”,快速成长的信息产业,使这南亚穷国成为炽手可热的“新兴市场”、全球第二软件输出国。慢悠悠牛群已被赶出德里市区,出城沿高速公路南驶,乡间却仍缓慢。

波斯花园品爱情

人力车、三轮车、不工作的圣牛、驮布匹的骆驼、一辆车挤上十来人的电动摩托车……六道轮回般漫布产业道路上。我倾身前望,大胡子驾驶高声按着喇叭,前方却没障碍物。这么不停按着,似乎只为大声宣告“吾来也”。此一声吾来也、彼一声吾来也,如此众多不同音调的“吾来也”互撞街头,真像这高温国度里的发烧呓语。

巴士驶进距德里240公里的阿格拉(Agra)古城,换电动车乘往名列世界七大奇景“泰姬玛哈”(Taj Mahal,意为“王宫之冠”)园区。穿过顶着22个小白圆顶的德瓦查门,巨大波斯式花网内,池水潺潺,翠树夹道,这一路乱世浮生般的人车嘈杂,顿时全阻挡门外,变得好清凉。

喷水池前,导游神气说:“你们看,泰姬玛哈的远近感很特别:远看不觉得它小、靠近时也不觉它大。”沿池走去,只见身着纱丽印度女郎、阵仗浩荡的家族集团,轮番在莹白赛雪的白大理石建筑前留影。衬着350年前的爱情神话,微笑都显永恒。

传说中,印度蒙兀儿(Mughal)王朝第五任皇帝沙贾汗的妻子慕塔芝(Muntaz Mahal),是位非常美丽的女子,21岁嫁给沙贾汗后,两人形影不离。婚后第19年,慕塔芝因产女过世,沙贾汗除答应她今后不再娶、还要为她造座举世无双的陵墓。

这诺言可真豪奢,由土耳其建筑师所设计的泰姬玛哈,动用两万名工匠和来自印度、波斯的28种石材,费时22年才完成,直到350年后,印度的新婚夫妇蜜月时仍想来瞻仰它。

进泰姬陵需先脱鞋袜或穿鞋套,赤足踏上陵座平台,脚底触感竟沁润如玉,踩着如棋盘般滑凉大理石面,仿佛氤氲走在水上,却又不是水,是思念痴情永恒时光般凝结在大理石中呢。

人内瞻仰陵内雕花精致的大理石屏风、栏干上镶嵌宝石,我意犹未尽逡巡拱廊前,想找个好角度,用相机景框“占有”它。一旁当地人忽出声:“你们游客一来就只顾拍照,一、两小时仍嫌不够拍。我们印度人却只要看它五分钟就足够。重点不在时间,在感觉。”什么感觉?“感觉花22年时间建造的伟大爱情啊。”

泰姬玛哈精雕琢

有那么几分钟,我像《阿飞正传》里的傻张曼玉,呆看着大花园前白色泰姬玛哈,却什么也没感觉。是我已失去对爱情的纯真信仰?还是“爱情拜物教”般持续向泰陵朝觐的人潮如方糖前黑鸦鸦蚁群,阻我思绪?只觉蛋壳白般色半圆大拱顶下的陵殿主体,海市蜃楼般显得好不真实。出园遇到喧哗兜售手环、明信片小贩,讨价还价杀了两成,才像回到了现实里。

旧城旁与泰姬玛哈隔亚穆纳河相望的阿格拉堡,是蒙兀儿王朝的开国君王巴布尔所建的军事城堡,大城墙内浓缩着历代宫殿与盛世辉煌。以红砂岩筑造的“贾罕基宫”(Jehangir's Palace)是堡内最大宫殿,斗拱、柱顶如砖雕蕾丝花边,纤细华美神似大吴哥的班德斯蕾寺(BanteaySrey)。

青石地上,我数着天井上蜂巢般的后宫,四面才数了第一面,已算到20间,想起来时城门前小贩喧嚷兜售的“Sex Book”里的香艳姿势,忽觉这位国王可得像工蜂般忙碌呢。

阿格拉堡历辉煌

北院踏进沙贾汗所建的希斯玛哈(ShishMahal),抚触大理石上美丽的宝石贴花,我又想起他所建的泰姬玛哈,只觉这位君王不仅是位建筑狂,还有大理石收集癖,晚年竟还想以黑色大理石在泰姬陵旁筑自己的陵墓,终于被儿子逐下王位、幽禁于阿格拉堡,直到去世前仍透过宝石反光痴望着泰姬玛哈。

宫殿前望下大广场,我想象400年前还是王子时的沙贾汗,与少女慕塔芝相遇在月亮市集,这两人的爱情何其沉重?由于建泰姬玛哈耗尽国力,繁华一时的蒙兀儿王朝从此陷入衰落,不到100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推翻了蒙兀儿王朝,印度沦为殖民地。

波斯花园里的泰姬玛哈、喷水池倒影上的泰姬玛哈、旧城大理石工厂里缩小一千万倍的模型泰姬玛哈,这古城像面镶嵌繁复的镜子,镜里装着无数个泰姬玛哈……。花窗前望着远方陵墓,我好想问墓中女子,为了圆一场爱情神话,赔上整个王朝,值得吗

印度食物以米面为主,料理变化全在香料印度咖哩Masala上,漫步旧城小街,就着薄饼尝小摊,仿佛舌尖上的香料冒险。带洋葱辛甜的黄豆马撒拉(Masala)滋味繁复,帕罗塔香脆饼(Parathe)马铃薯味香浓,但想必热量也很高。

还是油炸脆饼“普里”(Panipoori)最小巧。老板挖开脆薄表皮,填进些Masala放小碟中,浇点薄荷茴香汁或红辣椒膏,略似油条口感酸甜带辣,味觉欢愉萦绕。难怪女学生一来每人就连嗑三个,似在吃着法式小点心。几只“圣牛”这时也挤来游晃。当地人忙说:“这些牛都有‘老板哦,牛主人都知道哪几只是他的牛。”

树旁茶棚边,矮个子老板趁空教我做烤饼:面团开、舀勺橄榄油将面团放锅上,放肉末、虾仁,转两圈、翻个面即大功告成。

富商贫民聚一堂

印度11亿人口中,共有160个民族、语言也有160种,来自德里的友人说:“就算我们到了南印度,也要变‘老外。”种族已如此复杂,信徒占印度人口80%的印度教,又将人分成不同“种姓”,虽然甘地以“不合作运动”解放印度,政府也立法废除种姓制度,印度仍是当地人口中“从一个人的名字、穿着,就可知道他是什么人(种姓)”的印度。

从中世纪古城返回现代德里,五个多小时车行中,一路有圣牛、骆驼、三轮车、电子花车般大卡车相伴,仿佛又经历一场滚滚红尘般锣鼓吹打。但我们跟甘地很没缘。无论1948年他遇刺后的火葬纪念碑罗赭迦特公园(RajGhat),还是他遭暗杀时的旧住所甘地纪念馆,都因“内有外宾参观”而封闭。

我们因此多得了一些时间,闲看园旁蹲地上的擦鞋匠、小炉旁烤饼小贩,一个锡克族警察倚杂货摊边长聊公共电话……,场景仿佛20年前的上海。

但这里不是亚洲富豪云集的印度吗?人民生活如此贫富不均,政府怎不想想办法?友人只漠然说:“印度人口实在太多了。”我也哑口。也许只能漠然。谁能照顾所有的人呢。国家是不可仰赖的,种姓是牢不可破的,只有爱情(或婚姻?),虽填不饱肚子。至少茫茫人海有个人,我能倚靠他。

责任编辑唐馨

猜你喜欢
大理石印度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今日印度
大理石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如何让大理石呈现更好的装饰效果
天然大理石教堂
大理石画赏玩的传承与创新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