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华
在台北一条小巷弄中,经营一家花店,这样偶尔兴起的想法,因为一趟伦敦之行,让刘东泉从导游、酒保、花艺设计师,到真的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面。
步调放慢,收获加倍
许多人对于设计力的需求和迷恋,让海外进修设计成为一个越来越“流行”的愿望。特别是欧洲国家的设计力,吸引不少人向往。瑞典贸易委员会台北办事处信息组长高夏琳观察,询问者变多,但真正成行者少,是因为设计领域多半还是需要相关背景、或是作品集的提供。
这意味着,未出发前你就要先有准备。
刘东泉早因为对花艺的爱好及好奇,跑到台北花苑等著名教室上课,也开始有机会进入几家花店工作。
也许是巧合,几年前工作上的他遇到创作瓶颈,感情也遇低潮,就这样:“出去吧!”只为远离台湾,32岁的他来到英国伦敦。
刚开始落脚英国,他从语言学校起步,“先把英语学好”。在班上,他扮演起年纪最长的同学。不过,在住宿家庭生活经验的不愉快、加上中途身体不适,却让他一度返台就医,而中断课业。直到朋友辗转的协助下,他换了另一个住宿环境,安定后,再考虑下一步的学习方向。
一直以来,他很欣赏英国花艺设计师Paula Pryke的作品。念日文系的他,其实曾考虑到日本学花艺,但看日本书籍都介绍欧美花艺,不如直接前往创意中心。所以,当选择伦敦念语言学校后,也让他有了机会到Paula Pryke的花艺教室上课。
过去在台北,总要急急忙忙地离开手边工作再赶到教室上花艺课;到了课堂上,老师又怕学生学不到东西,总在短时间内安插许多教材。相反的,Paula Pryke的课程安排却是从早茶开始,然后接下来在上课、吃饭与点心之间穿插。“每天都很开心的去吃。”他玩笑般的提起,回想起那长长的桌上摆满了食物让他们享用,那里的步调一切是那么轻松。
但轻松的背后,有时也会有预算上的压力要面对。每当老师设定好预算上限要同学设计花艺作品时,刘东泉下手的那刻总是小心翼翼、再三询问花价。原因无他,英国的花材普遍比台湾贵上两倍,花的昂贵会直接反映在学费上。
学校附近就是PaulaPryke所经营的花店,所以除了一般花艺设计,课程中还会带着学生走一趟花店,了解店铺内如何依照顾客需求来摆设花材以及经营花店的小秘诀,这样的开店实战课,在台湾几乎没有体会过。
学看花的原型
不论是台湾或英国的花艺课程,实际上,两地教法大同小异,不过在英国,每天就是在教你看花,目的是要设计者用心深入感受自然之美,技法反倒是其次。“花就是花,就应该要呈现花最原始的一面。”他说。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花的原味,总在第一眼被瞧见,而较少无谓的过度包装。
不过,刘东泉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点滴连续起来,不见得一趟学习之旅就一定功力大增,刘东泉自认现在的好手艺也是在开店后才磨出来,但这一年的多看,却让他眼界开了,且有机会把自己不经意的花店念头付诸实现。
至今,他的店已走过3个年头,和各公司行号、以及南昌街家具店的主要店铺都有合作,让更多人,都能看到他的好手艺,以及他对花的品味。
(责任编辑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