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威 郭怡红
美国国会图书馆,是我们向往已久的地方。
2008年中国新年前夕,我们从纽约驱车五个小时,抵达首都华盛顿。
同过去相比,华盛顿多了几分“战时”的紧张气氛,很多道路禁止通行。白宫一带行政区的周边街道和政府建筑旁,布满了各式现代化路障,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军警在巡逻和检查过往车辆。显然这都是911之后反恐的举措,深感美国面临着世界上最严峻的恐怖袭击的威胁。DC的人对此习以为常,可从纽约来的我们仍感到些许不习惯。
享誉世界的知识宝库
宏伟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位于国会大厦对面,由三座各以一位美国总统名字命名的精美建筑组成。它们是1897年落成的汤玛斯·杰弗逊大厦、1939年落成的约翰·亚当斯大厦和1983年落成的詹姆斯·麦迪森大厦。藏书量高达13400万册,每年为200万读者和大批的参观者提供服务。
国会图书馆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是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它是美国国会的直属机构之一,拥有三重身份:美国的国会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国家版权局。
1800年4月24日,亚当斯总统签署法案,拨款5000美元购置国会所需的图书及设备。虽然当时规模很小,只有740册图书以及三张地图。但雏形的国会图书馆诞生了。
一般认为杰弗逊总统是国会图书馆的创始人。1802年1月,这位有远见的政治家签署了界定国会图书馆任务与职能的法案,并由总统任命馆长。1814年,国会大厦连同图书馆被英军焚毁。后来,杰弗逊总统建议重建国会图书馆,并将自己的6487册私人藏书,以23950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图书馆,于是国会图书馆重新有了图书收藏。今天这批书籍已经成了“镇馆之宝”。
杰弗逊的这批书籍五花八门各类都有,有人提出国会图书馆主要供政府官员使用,收藏的都是政治方面的书籍,不该收藏像百科全书那样的书籍。而杰弗逊认为,民主来源于知识,作为立法者,需要任何一门学科的广泛知识。一个政治家必须了解所有的领域,而不仅是政治方面,他建议以后的收藏要包括各个领域的图书。此后,国会图书馆就遵照这样的宗旨,大量收藏世界各国各门类的图书资料了。
1914年起。图书馆还成立了法律、教育、公共福利、环境与自然科学、外交和贸易与国防等五个研究室。
国会图书馆现有17个部门,包括按媒体特点划分的电影多媒体部、地图部、图片部、音乐部等,按地区和语言划分的亚洲部、非洲和中东部、拉丁美洲部、东欧部等;有28个宽阔华丽的阅览室,包括国会议员的专用阅览室。全馆有4000多位工作人员,仅在麦迪森大厦为国会服务的就有700人。值得一提的是,还有100多位华裔专家分布在各个部门,过去他们多来自台湾香港,今天已有半数来自内地。所有员工和专家都属于联邦政府的雇员。
国会议员要讨论事情,图书馆工作人员就要为他们整理材料,做背景报告,议员们根据这些在国会提出议案。有些议案甚至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替他们起稿。
国会图书馆的经费来自联邦政府的拨款,也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2000年建馆200周年时,它收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捐款:来自麦迪森委员会主席约翰·克鲁斯的6000万美元。
国会图书馆的收藏非常丰富,收藏有最古老印刷的古登堡圣经等世界级珍品。仅地图部的收藏就达2000万件,是世界上最多的。全馆每年还要增加200万件新收藏。作为版权局,美国每件出版物都要向这赠送两本,仅此项每年就增加60万种图书。它还大量购进各国的电子版图书和资料库等,收藏日臻全面。
国会图书馆既向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提供服务,也免费开放给全世界所有普通读者。美国公民用驾驶执照,外国公民用护照,做个简单登记,就可获得两年有效的会员证。凭此证就能自由出入国会图书馆各阅览室,使用这的图书资料。
国会图书馆建立起资料库,图书资料经电子扫描等技术手段,放在它的网站上,供读者无偿使用。
引人入胜的中文收藏
国会图书馆有一个著名的亚洲部,尤其是它的中文组,在美国乃至世界都颇有地位。它的中文收藏除中国以外,在世界排名第一。著名的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中文收藏,也仅为它的2/3。
亚洲部在杰弗逊大厦内,创立于1928年,被誉为“国会图书馆的宝藏”,设有中文、日文、韩文和东南亚四个部门。
亚洲部的中文收藏始于清朝同治年间。1850年根据中美图书交换协定,同治皇帝赠送给国会图书馆10套书、共933种。今天它的中文收藏超过100万件,古代善本达5万多册。还有4000多种6万余册的中国地方志,其中100多本为海内外孤本。还收藏了大量藏文、满文甚至东巴文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抗战期间在中国收集的5000余种当时的各种资料,也保存在此。
如今,国会图书馆每年都从中国内地和台港澳地区采购15000册图书、2400种期刊、50种报纸,不断充实中文资料。
亚洲部的读者,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134%,2006年比2005年增加10%,2007年比2006年增加17%。他们做过一个调查,75%的在美国研究中国问题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都使用过这里的中文资料。
可不能轻易不能小看来这的金发碧眼的美国人,他们很多人中文好得不得了,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大公报》、《文汇报》,甚至可以流利地阅读古书的文言文。
亚洲部有个多方位的发展规划。比如现在同台湾中央图书馆合作,把古籍全部扫描。他们已在这工作了三年,扫描了700多部,先做的都是中国内地和台湾都没有的世界性孤本。
亚洲部收藏了很多珍贵中文古籍。像永乐大典,已知全世界仅存400本,这就有43本。
他们还有一部《妙法莲华经》,出自杭州雷峰塔,是公元975年用中国的古法印出来的。1924年雷峰塔倒塌后,发现了这部在塔里压了千年的佛经,这是馆里收藏的最早的中文古籍。当时的馆长买回来后,进行了很好的修补,放在一个盒子里。此外还收藏了多部珍贵的敦煌写经。
但亚洲部收藏最多的不是中文书籍,而是日文的。这是因为二战后美国占领了日本,为了审判日本战犯,需要收集资料,美军在日本收集和没收了很多书籍资料,后来大多运到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仅这一项就高达60多万册。
亚洲部还存档有两类非常珍贵的资料:日本731部队二战期间在中国东北做人体实验的原始资料和照片以及日本研制原子弹的资料。
书海中的故事
在国会图书馆不计其数的中文收藏中,交织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美国有个传教士在中国教书传教20多年。他有个收集中国古地图和地方志的嗜好。他在退休后回到美国,找到国会图书馆馆长,说自己有很多中国的古地图和地方志,想送给国会图书馆。馆长马上回答,我们不仅愿意接受,还要成立一个中文组,请你来做第一任中文组组长。这个人一下就做了20多年的中文组组长,他的中文名字叫韩慕玉。后来,他的儿子当上了美国驻中国的大使。
上世纪20年代,美国农业部有个专家斯明戈,他认为中国同美国的环境气候很相似,中国有很多好的植物美国却没有。他就跑到中国去,发现在地方志里记载了很多中国的植物和农作物,他就把一些物种介绍到美国。今天佛罗里达州和加州盛产的柑橘,就是当年他从中国引进的。斯明戈同国会图书馆馆长的关系很好,他把收集的中国地方志送给图书馆,后来图书馆就专门委托他帮助在中国买地方志。
如今,国会图书馆与中国图书界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现在每年用30万美元在中国采购书籍。还买了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资料库,像清华大学7000种中国期刊杂志的资料库以及中国科技情报所80万学术论文的资料库。
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年向世界百家大图书馆赠送百套大陆精品图书,而国会图书馆得到的赠送则是上千种中国内地的精选书籍。
亚洲部还协助中国艺术研究院与美国民俗中心建立合作,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
国会图书馆大量参与社会活动。亚洲部每月都要举办两次以上的文化活动。最近一次是邀请中国专家研讨孔子学说在当代的意义。
专访结束前,我们遵照建议,去麦迪森大厦的读者登记处各自办理了一份国会图书馆会员证。仅仅十分钟,不花一分钱,就得到了自由进入这个文化圣殿的权利。
海外星云 2008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