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泥蜂透翅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2008-04-29 14:15朗等
植物保护 2008年3期
关键词:形态特征龙眼

杨 朗等

摘要:通过室内饲养和室外观察研究,对荔枝泥蜂透翅蛾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基本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生活史。此虫在广西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寄主蛀道内越冬,4月下旬至6月初为成虫羽化期,5月至6月上旬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卵孵化期。提出了荔枝泥蜂透翅蛾的初步防治建议。

关键词:荔枝泥蜂透翅蛾;龙眼;生活习性;形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S 436,67

荔枝泥蜂透翅蛾隶属于鳞翅目透翅蛾科,是荔枝龙眼枝干的害虫,曾报道在海南省、广东及广西等省份有该害虫发生危害,但在广西龙眼上发生危害的报道较少,然而近年在广西南宁地区的部分龙眼园中发生危害逐渐加重,被蛀害的果株生长衰弱,有些品种受害严重时造成死枝,甚至整株死亡,其造成的损失比天牛为害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为了进行测报与防治,本研究对其形态特征、分布进行了调查,对其在广西的生活史、习性及防治进行观察和试验,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发生为害区域调查

以广西龙眼园为调查基地,其中以南宁地区和玉林地区龙眼园为主要调查区,采取普查方法,以了解此虫目前在广西发生为害及分布情况。在秋季或冬初时进行调查,把植株分东、南、西、北4个方向,每个方向随机选一个枝梢,调查树皮面积30 cm2,以有幼虫蛀道作为受害指标。

1.2生物学特性

通过两种方法即室内饲养和室外调查进行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生活史调查与观察。

1.2.1室内饲养

方法有两种,一是从果园采回低龄幼虫移入玻璃管饲养,以新鲜龙眼树皮叠合模拟成虫道移入管内,供幼虫栖息和取食,用湿棉球保湿,用纱布包扎管口,隔天观察1次,7~10 d换新鲜树皮1次;另一种方法是把被蛀害的枝条砍回,放置养虫笼内,每2~3天观察1次;待成虫羽化后,分雌雄配对移人大玻璃箱中饲养,以新鲜龙眼枝条为产卵场所,或在室外用大纱笼罩住龙眼株饲养成虫,让其自然产卵、继代繁殖。得到各虫态,进行形态观察描述。

1.2.2室外调查

以广西大新桃城华侨农场龙眼园为室外调查区,划定受蛀害较严重的果株作定点定时检查,以观察幼虫为害情况及生长发育进度。根据室内饲养和室外考查所得资料,经统计分析,明确其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1.3人工防治方法

根据该虫蛀害习性,在收果后结合修剪用小刀寻找排粪孔后沿虫道追挑捕杀幼虫。

2、结果与分析

2.1发生危害区域

根据在广西部分龙眼园调查结果获知,目前在大新龙眼园、大新桃城华侨农场、龙州北耀农场、崇左左江华侨农场、崇左新和农场等部分龙眼园荔枝泥蜂透翅蛾发生危害较重,玉林部分龙眼园零星发生危害,区内其他龙眼及荔枝产区的发生危害情况与程度,仍待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在龙眼与荔枝共生的地区,该虫首选龙眼为害,极少荔枝受害。

2.2形态特征

2.2.1成虫

成虫体中型(图1),长10.8~14.2 mm,体表及翅脉密被鳞毛,腹基细如蜂腰,形似泥蜂。头横宽,黑褐色,额两侧浅黄色,头后缘杏黄色。复眼卵形,黑褐色无光泽。触角线状,长5~5.6 mm,自基部向中部逐渐膨大,上半部向顶端逐渐缩小,呈香蕉状弯曲;背面黑褐色,腹面杏黄色,各节散布杏黄色小毛,顶端具小毛丛。喙发达,黄褐色;下唇须3节,上翘超过头顶,基节较短具黑褐色鳞毛如毛刷状,第2节较长,第3节较细,长约为第2节的4/5。

中胸盾片上被黄褐色鳞毛,后胸两侧各具一黄斑,侧胸具浅黄斑。

前足基节外侧浅黄色;腿节内侧有一列黄色鳞毛;胫节短于腿节,其内侧具一列黄色紧贴的刺毛丛。中足腿节基部褐色,其余部分浅黄色;胫节中部具褐色毛丛,端半部的端部毛丛褐色,余部分浅黄色,端距2个,长短不一。后足胫节中距以上有一黑褐色毛丛;中距以下为黑褐色,近端部为浅黄色,并具一黑褐色小毛丛;中距2个,端距2个,各距长短有异。足的跗节5节,第1跗节长度约为第2~5节的合长,各节均被黑褐色鳞毛。

前翅长9.5~13.2 mm,翅基有一小黄斑;中室为闭室,R4与R5脉共短柄,中室及中室端脉以外的各纵脉间具由黑褐色鳞毛组成的长楔形斑,形似翅脉;翅缘及脉上被黑褐色鳞、余部分透明。后翅长8~9.5 mm,具一粗长的翅缰,翅基有浅黄色和黑褐色长毛,边缘及缘毛黑褐色;M3与Cu1脉共短柄,各脉被黑褐色鳞,脉间区透明。

腹部基部收缩成柄,背视腹节为黑褐色,柄两侧具浅黄色鳞斑,第1腹节前缘中部具一杏黄色鳞斑,第3~5腹节后缘具浅黄色鳞带,其中第5节黄带不明显,雌虫第2腹节后缘也为浅黄色;腹面观,柄(第2节)、第3节基半部、雌虫的第4、5节基部1/3及第6节两侧、雄虫的第4节基部1/3和后缘两边、第5节两侧均为浅黄色,腹末端黄色。

2.2.2卵

卵近圆形,长0.6 mm,宽0.4 mm,淡咖啡色,上表具点状刻纹。

2.2.3幼虫

成熟幼虫体呈圆筒形,长21.5~22.5 mm。头部浅黄褐色,头宽1.6~1.7 mm,头后缘深度陷入,三角形的尖端与额片顶部相连接,额侧片中部有缢束部分;触角3节,第2节末端外侧着生一条较长的感觉毛;具A1、A2、A3毛;两侧各有单眼5个;上颚黄褐色,具钝齿5枚。胸部乳黄白色,背浅黄褐色。前胸背片光滑无皱纹,长宽比约为1:2;中胸长宽比约为1:6;胸足3对,第1对与第2对前后距离大于第2对与第3对的距离。腹足4对,趾钩单序、双横带;臀足趾钩为前式单序横带。肛上板不明显。

2.2.4蛹

雌蛹长11.9~13.4 mm,雄蛹长9.2~11.1 mm,全体褐黄色,背面色较深,腹面较浅,蛹体胸部背面强烈拱起,腹面相应收起呈香蕉“)”状。头部小,黑褐色,额区斜向前下方呈尖锐突出;蜕裂线强烈隆起并向后延伸至舌状后缘,头部蜕裂线基部两侧各有1条脊状突起,向后呈放射状伸至前翅翅芽的基角,前、中胸节前缘各有1条脊状突围成边框。触角粗大明显,前翅翅芽末端伸至第5腹节约1/2处,中足芽伸至第6腹节约4/5处;腹部3~6节背面各具小齿突2列,7~9节有小齿突1列,末节端部圆钝,上具短棘数根。

2.3生活史及习性

经1999—2006年饲养观察和大田调查结果初步认为,此虫在广西南宁、崇左、大新、龙州等地,一年发生1代。

以幼虫在寄主蛀道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陆续化蛹,其中4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4月下旬至6月初为成虫羽化期,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多在白天上午羽化,09:00~12:00为羽化高峰。羽化时,蛹体从羽化孔移出半身后,头部的蜕裂线纵

向裂开,成虫爬出,蛹壳仍留在树体羽化孔中。初羽化的成虫爬至距羽化孔约30 cm范围展翅,停留30~50 min,即行活动。雌蛾一般于5~6月上旬产卵,卵散产,多产于龙眼枝干表皮较粗糙、龟裂缝隙或树皮伤口下,每处产1粒。6月中旬开始有幼虫孵出,7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出后,多在树皮的浅表层钻蛀,且蛀道细小;随着虫体的增长,蛀道不断加大和延伸,大龄幼虫蛀入韧皮部和表层木质部处为害,幼虫一生在蛀道内取食、活动,常把虫粪排在蛀孔外,在蛀孔处有褐色颗粒状虫粪。在树干或枝梢的枝杈基部树皮处幼虫密度较大,蛀害较重;幼虫有背光性,当虫道被削开时,幼虫会迅速钻入尚未被撬开的另一端虫道中。幼虫在虫道内生活期长达9~10个月,当幼虫老熟时,虫体较粗短,很少取食,行动缓慢,体色变为黄白色,一般是在虫道靠近末端处咬一个未穿透的羽化孔,并吐丝结薄茧形成蛹室,在室内化蛹,蛹期23~29 d,平均27 d。

老熟幼虫遇到树皮干燥等恶劣环境,可提前化蛹,但蛹质差,甚至不能羽化和死亡。成虫羽化后,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补充营养时,其不会交尾产卵。成虫寿命较短,雌虫4~5 d,雄虫3~4 d,补充营养后可存活9~13 d。

2.4人工防治效果

人工物理防治,即采用小刀削挑虫道捕杀幼虫后,于10月下旬调查残留虫数,结果为平均1.11头/100 cm2枝干皮,而不处理的为3.33头/100 cm2,防治后的虫口密度可减少67%。

3、小结与讨论

荔枝泥蜂透翅蛾是龙眼荔枝蛀干性害虫,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目前,该虫在广西局部为害,因此在调种时,要注意害虫检验检疫工作,避免人为传播。

根据该虫的危害特点可以应用人工防治方法,采用小刀削挑虫道捕杀幼虫或用刀挑开虫道后再涂上药剂毒杀幼虫。但此措施费工较大,往往被蛀害后才捕杀,此外,削挑树皮对果株生长会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此措施难以普遍应用。若能在生产上经常注意保护枝干树皮不受伤害,或保护伤口不外露,或结合修剪大量清除虫源,可大大减少其产卵和虫源。

由于该虫属于蛀干性害虫给防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防治时,参考透翅蛾科其他害虫的防治方法,最好选择在幼虫大量孵化时期用药,选取渗透性强、触杀性强的药剂混合喷撒,预想可获得较好的防效。

猜你喜欢
形态特征龙眼
龙眼鸡
买龙眼
5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
6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
甜甜的龙眼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福建南音音乐形态特征与传承探讨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