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修辰
25岁开始学中文,28岁单枪匹马到中国,32岁管理资产增为100倍,美国冒险小子宝士奇,只花4年,就在中国A股市场扬名立万。
中国上证A股2007年全年涨幅达97%,位居亚洲之冠。在这波A股热潮里,最传奇的淘金故事,就是《亚洲投资人》(AsIan Investor)杂志选出来的“中国最佳避险基金”之王——亚伦·宝士奇(Aaron Boesky)。
2007年5月18日,专业亚洲投资机构杂志《亚洲投资人》在香港五星级的港丽酒店进行年度基金评选,高盛、摩根斯坦利、瑞士银行等世界一流资产管理公司全都在列。当奖项念到“中国最佳避险基金”时,得奖的是“马可波罗至真资产管理公司(Marco Polo Pure AssetManagement)”,个头只有170厘米,脸上还有点稚气、32岁的宝士奇,光荣地走上台领奖,跌破台下一堆金融专家的眼镜。
没人听过“马可波罗”,更没人听过宝士奇,但宝士奇创办的“马可波罗”,所操作的基金规模只有两亿美元,却打败了规模是他150倍大的中国A股最大的外资机构——英商马丁可利(Martin Currie)。
28岁选在中国股市谷底入市
宝士奇,这位避险基金界的初生之犊,是如何成功演出这则淘金传奇的?
回到4年前,宝士奇从美国到香港的时候,他只有28岁,带着从家族募来的两百万美元。到香港成立当时第一档纯投资中国A股的避险基金。
当时,A股只有1200点,连跌了5年,是全球最差的股市。“当时只要有人听到我说要去中国股市投资,所有人都摇摇头,因为那时中国是全球最差的股市。”宝士奇说。
他为何敢在A股的谷底时投入?宝士奇给了一个很干脆的美式回答:“我要赚取我自己的名声(I want to earn my own name.)。”出身俄罗斯裔犹太人家庭的宝士奇,是家中的老幺,从小就不放过任何一个表现机会,“因为我是家中最小的一个,所以必须更努力地证明自己。”
为什么要赚取自己的名声?这要从宝士奇的堂哥伊凡·宝士奇(Ivan Boosky)说起。1986年12月1日的美国《时代》(Time)杂志封面人物就是鼎鼎大名的伊凡·宝士奇,伊凡是当时华尔街呼风唤雨的套利交易员,因为涉及内线交易,赚进两亿美元,“伊凡·宝士奇”也因此成为华尔街“贪婪”的代名词。
他要洗掉“贪婪宝士奇”家族的恶名
当伊凡·宝士奇引发华尔街的内线交易风暴时,亚伦·宝士奇只有13岁,他虽然不了解内线交易的严重性,但这件事情却成为他家族名声中难以抹去的记忆。麦克·道格拉斯当年演的电影《华尔街》(Wall Street),就以伊凡·宝士奇的故事为蓝本。
“贪婪”的恶名,伴随着宝士奇长大。宝士奇对于“赚钱”有着天生的渴望,但宝士奇这个家族名号成了美国华尔街的贪婪象征后,如何突破家族名声的压力,赚取自己的名声,成了他不断想证明自己的方式。在《亚洲投资人》颁奖典礼上,宝士奇果真一雪家族前耻。
效法外公移民追适中国梦
俄罗斯裔犹太人的宝士奇,天生流着犹太人的投资血液。受到家族经商、投资观念影响,他11岁就开始投资股票。宝士奇的外公艾迪·罗森博格(Eddie Rosenberg)在20世纪时,从俄罗斯来到美国新大陆,创办了罗森博格投资公司。
“我常常在想,我的外公不过是一个来自俄罗斯的移民,为何他能在毫无资源的美国,创办出一番事业?后来我发现,因为外公是一个移民,生活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国家,他的危机感比美国人更深刻、更强烈。他每天早上醒来,必须要比别人更早起出门工作,必须比别人更努力。他把自己放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逼着自己有更强的动力。”
外公的故事,让他也想把自己变成一个移民,寻找一个让他自己更努力的环境。触动宝士奇的,依然是灵敏的投资嗅觉。出生在美国汽车制造大城底特律的宝士奇观察到,上世纪底特律虽是美国的制造大城,但是因为中国制造的崛起,当年繁华的底特律反而越来越没落,如今梦土在哪里,宝士奇的心中很清楚,就是中国。
亲访600家上市公司写报告
2001年,当时25岁的宝士奇开始学习中文。他上亚马逊网络书店买了超过50本关于中国的书籍,开始试着了解中国。在其家乡底特律,他认识了资诚会计师事务所的中国籍会计师邓咏梅(现为马可波罗投资长)。另外,他也特地去北京学习了外交学院课程。
为了打响自己的专业形象,宝士奇还邀来前富达资产管理公司亚太区主席李仕达(StuartLeckie)当他的合伙人,提升毫无知名度的“马可波罗”在投资人心中的专业形象。
不过,有堂哥伊凡的前车之鉴,流着冒险及投资血液的宝士奇反而步步为营。“马可波罗”的经营方式,不像其它的避险基金经理人只依赖其它券商研究报告,邓咏梅说,她率领六名A股的研究员,亲自拜访各中国上市公司,自己撰写研究报告,了解自己投资企业的第一手信息。过去4年来,邓咏梅的“马可波罗”研究团队已拜访超过600家中国上市公司。
以风险控制较佳取胜
投资A股的避险基金有上千档,通常涵盖中国A股、香港H股及港股。但至今只有两档“纯”投资A股的避险基金。一家是总资产超过300亿美元的马丁可利,而另一家就是“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为何能打败资产规模是他150倍大的马丁可利,赢得《亚洲投资人》最佳中国避险基金的桂冠?
据分析,《亚洲投资人》的基金评选标准综合基金绩效、风险控管等各项指标,马丁可利虽然整体报酬率超过马可波罗,但马丁可利的波动性过大,相对的马可波罗较为稳健,风险控制较佳,因此才能获得《亚洲投资人》的最佳中国避险基金头衔。
以2007年初至11月为止的基金绩效为例,虽然马丁可利的报酬率为145%,胜过马可波罗的130%,两者皆打败A股大盘,但马丁可利的波动率高达31.65%,比A股的30.94%还高,反观马可波罗只有24.79%。而且马可波罗的信息披露度高,与一般基金一样发行月报表,相对而言,马丁可利并没有披露其投资细目。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要懂得选时势。“未来50年,中国取代美国已成定局,A股绝对比华尔街更有潜力。”从小不断努力证明自己的宝士奇,要用中国A股的淘金传奇,改变世人对于华尔街宝士奇的贪婪记忆。
责任编辑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