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清将军轶事

2008-04-19 08:16
纵横 2008年2期
关键词:青岛毛泽东

咏 慷

2007年9月11日,《解放军报》首先发布了李水清将军与世长辞的消息。悲痛之余,我不由回想起前几年数次采访这位老前辈的经历。

那是北京西城西四附近的一条小胡同里,一幢很不显眼的小楼。楼内二层居住的就是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国家第一机械部部长、解放军第二炮兵司令员的李水清。

李水清老将军身材不高,且已年过八旬,但他精神矍烁,思维敏捷,同笔者谈到许多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都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从中,我深深感受到一种神圣,体会到一种自豪,获得一种精神。

话题首先从开国大典扯起。

著名的太原战役结束后,李水清任师长的一九九师又随整个六十七军一起驰奔大同,准备防止龟缩在大同的敌军往归绥方向逃窜,并协助北岳区的部队攻城。但到了那里,大同已经被我军打下了。于是,他们便驻防在宣化练兵。然而只休整了三天,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一个命令,又使他们紧急驰往秦皇岛,担负防止美军从渤海湾登陆的任务。

当时,六十七军的军部驻在唐山,一九九师的师部驻在塘沽。

整个一九九师没有一点家底,连请国民党起义军官吃顿饭的钱都拿不出来。简陋的营房,屋顶极薄,夏天热不可当,冬天又寒冷异常。从师长、政委到普通战士,都是一样的黄布军装,粗白布袜子,千层底布鞋。

他们一边驻防、训练,一边组织部队生产,挖河、种地、打鱼、晒盐……

其时,渤海湾里的长山列岛仍被国民党部队占据,曾几次派军舰、军队登陆骚扰。而我军由于没有军舰,只能仍然靠陆上功夫。

一次,敌舰大模大样地向我军海岸阵地驶来。李水清师长立即向京津警备司令杨成武报告。杨成武将军果断地决定调来两门射程二十多公里的130大炮支援。

“轰!轰!轰!”几炮便将骄狂的敌舰打得龟缩了回去。潜伏登陆的8名特务,则全部被联防的军民活捉。

当然,那段时间最让全师指战员精神振奋的,还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诞生。一九九师的全体指战员代表全体人民解放军,光荣地承担了在开国大典上接受共和国领袖们检阅的任务。

一九九师是1949年3月接到进京命令的。6月,全师便雄赳赳地开进北京,驻扎在位于黄寺附近的北营房进行队列训练。

一九九师的装备,原先很杂乱,枪支有“汉阳造”,德国造,也有缴获日本兵的。为迎新开国大典,上级决定将全国各部队的“三八大盖”都集中在一九九师,体现出当时全军最好的装备水平。

训练自然很艰苦。当时全军还没有统一的《队列条令》,只好搬用国民党军队或苏联军队的。

一次,朱德总司令亲临现场,观看了队列演习。他热情鼓励了一九九师的全师官兵,但也指出有几处不行,应当修改。不久,由华东来京的陈毅司令员观看了演练,也提出几处修改意见。至于华北军区的聂荣臻司令员,由于担任阅兵总指挥,指导得就更为具体了。他经常“盯”在训练场,一招一式都不放过。有段时间,训练方案几乎天天改,天天检查。训练到一定阶段时,还在西苑机场试阅过两次,并用深夜时间在天安门广场试阅过一次。西南军区的贺龙司令员和聂荣臻司令员一起,亲自作了最关键的考核。

开国大典那一天终于来到了。一九九师全体指战员身着崭新的军装,持着当时最先进的各种美式武器和装备,精神振奋的列队肃立在天安门广场。

在响彻云霄的礼炮声中,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并用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声音以摧山撼岳的力量,从北京跋山涉水,传遍天涯海角。

朱德总司令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了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军队,解放尚未解放的国土的命令。接着,空前盛大的阅兵式开始了……

从抗美援朝战场归国后,李水清担任了六十七军军长,驻防青岛。

青岛是黄海前哨的坚守要点,对坑道工事、前线指挥所等工程的要求都很高,因此六十七军驻防伊始,有相当一段时间主要担负国防施工任务。此外,一军、十五军、六十三军等兄弟部队,每年也都要有一个师轮流配属六十七军投入施工。

在这段时间,陆军的装备已渐渐发生了变化。原来用的苏式老枪,由于质量很差,有时打一枪还要用脚踹一下。因此都逐渐被淘汰了。1956年,大多数步兵连都换成了国产的“56式”步枪。而炮兵、高射炮兵、坦克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兵等特种兵的比重也大幅度增加。他们的任务与普通步兵有所不同,主要是进行训练。而干部则轮流进各级院校培训。

李水清到任后不久,朱德元帅便来到青岛,两次与他一同进餐。朱老总说:“我真羡慕你们年轻人。我现在是连吃饭都没有自由了。为啥子呢?不能吃饱。医生、护士们从我的健康考虑,经常限制我的饮食。你们都年轻,多吃一些。”

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以及林彪等元帅也都来到青岛前线。他们每次来,都必定谈到青岛的重要战略意义,指示部队一定要加强海防。

1957年,毛泽东主席路过青岛。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亲自先行一步,到青岛与李水清专门商谈怎样确保毛主席的安全。

毛泽东一行下榻在德国人修建的迎宾馆。李水清等亲自查看地形,并和毛泽东主席的卫士长们一起检查、铺设地毯。

那时候的江青还不像后来成为“四人帮”后有那么大的架子,她曾对李水清等驻军领导说:“我们住在这里,麻烦你们了。主席原本是计划在青岛住一夜就去大连的。没想到这一觉睡得特别好,是他二三十年来从来没有睡过的一宿好觉,因此主席决定长住下来,并准备在青岛召开一个中央工作会议。”

果然,第三天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主要领导便相继莅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第一书记们也接踵而来。

这突如其来的任务把担任警卫的六十七军领导搞得好紧张。李水清亲自决定从全军抽调一百多名大尉军官换上便衣,在迎宾馆周围担任警戒。

毛泽东主席在青岛一直住了一个多月。也就是在这次中央会议上,他作了重要报告《1957年夏季的形势》。其中的名言“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至今仍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

至于毛泽东是如何离开青岛的,李水清老将军回忆,那是由于迎宾馆的围墙较低,一次毛泽东在围墙内的小路上散步,被墙外一位眼尖的少年看到,禁不住兴奋地失声喊道:“毛主席!那是毛主席!”引起周围的群众一片欢腾,都涌来观看。李水清为确保领袖安全,赶紧请示有关部门,给毛泽东更换了住处。

离开青岛前,毛泽东主席特别与六十七军的全体团以上干部合影留念。

大约也正是毛泽东主席离开青岛后不久,开始倡导军队干部下连当兵。至今很多老同志都还清楚地记得,1958年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带头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下连当兵。杨司令当兵的故事曾在各报刊登,并拍成新闻影片,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股将军下连当兵的热潮中,李水清也曾两次“沉”进连队。除了连长、指导员知道他是军长,其他人都不明了他的真实身份。

第一次李水清是下到六十七军某守备师驻大官岛的加强连。这个小岛屹立在黄海的万顷波涛上,扼守着青岛市的咽喉,能远远地眺望到崂山。

驻岛连队的生活很苦,最初全岛一棵树也没有,烈日曝晒,又没有一口井,只能从陆地用船定期送些淡水。

战士们不怕艰苦,却怕过星期天。因为一到节假日,他们因寂寞会更想家。

通过下连当兵,军长李水清亲身了解了下情,亲自指导在大官岛上修了道路,打出甜水井,种了一百多棵树,使小岛由一片光秃秃变为绿树成荫。后来,他们又陆续栽了苹果、桃、梨等果树,使小岛变成果香四溢的花果园。

李水清第二次下连当兵是到二○○师某团四连。他同战士们一起抱着钻机打坑道,钻机“突突”地转个不停,把右手食指夹掉一块肉他都没有发现。后来虽然发现了也根本顾不上找医生,只找一小块纱布包上。不成想,就这样伤口也渐渐好了,但从此食指上少了一块肉,留下了难忘的纪念。

作为一名老红军战士,李水清向来敬重邓小平。

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会见某第三世界国家总统,时任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李水清老将军参加了会见。

会见结束后,李水清来到邓小平身旁:“邓副主席,我想回军队。”

邓小平摇摇头:“恐怕不行。现在周恩来总理病重,我还主持着国务院的工作,地方上也需要你这样的老干部呀。”

李水清恳切地说:“小平同志啊,我的请求有两个理由:第一,我13岁就参加了红军,当过战士和班、排、连、营、团、师、军、军区的各级领导,积累下的部队工作经验不容易。”

“水清同志,”邓小平打断他的话,“抗美援朝时你干什么?”

李水清答:“那时候我在六十七军担任副军长。”

“那好嘛。”邓小平满意地点点头,“你是指挥过现代化战争的嘛。但就怕李先念同志不同意。”

“只要你同意,他就会同意。”李水清接着话题说,“我请求回军队工作的第二条理由,是目前地方上干部很多,许多被‘解放出来的干部还没有安排工作。对机械工业,他们是内行,我是外行,我想不应由部队干部长期在地方压着人家。如果我的请求能够获准,我推荐曾经长期在一机部工作的周子健同志继任部长。”

在第三天召开的军委办公会议上,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邓小平当着李先念等的面说:“李水清同志坚决要求回部队工作,我答应了他。”

会后,李水清很快就接到长征中就结识的老战友、总政常务副主任梁必业将军打来的电话:“老李呀,邓副主席今天在军委会上提出了你的愿望,大家都没有发表什么不同意见,就算通过了。关于去向,你有什么具体想法?”

“我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李水清道,“只是想最好能到外地军区。”

第二天,梁必业就又打来电话:“老李,你做好准备,到广州军区赴任吧。”

谁知电话赶不上变化,次日情况又小有改变。军委的正式决定是:李水清去担任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主持军事工作。

不过两年之后,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又决定调李水清回北京,就任第二炮兵司令员。在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他为我军导弹部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那么,李水清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当上一机部部长的呢?文化大革命中,全国都在“全面内战”,一机部的“内战”也十分严重。

当时李水清在济南军区任副司令员。周恩来总理找到司令员杨得志:“得志同志,把你那里的李水清同志调来国务院当一机部部长吧。”

就这样,1970年春天李水清来到北京市。当时同样由野战军调进北京的李德生将军接待了他。

“德生同志,我不想来。”李水清心直口快地说。

李德生道:“你是周总理点的将,不来恐怕不行。”

当时,正赶上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李水清便到中南海观看发射实况转播,亲耳聆听到太空中传来的《东方红》乐曲。

离开转播大厅,周总理便在西花厅亲自找李水清谈话。一见面,两人就热情地握手:“水清同志来啦?”

“总理呀,这部长我恐怕干不了。”李水清坦率地吐露真情。

“怎么干不了?”周总理鼓励他,“一定干得了。”

“我是大老粗。”李水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顾虑。

“那好嘛。”周恩来亲切地笑道,“我就是要大老粗。”

“我是外行。”李水清接着说。

“毛主席早就说外行可以领导内行。”周总理道,“你干一干不就可以成为内行了吗?要知道,外行是可以变为内行的呀!我们原先对打仗不也是外行吗?”

李水清没有话说了。

周恩来接着道:“这样吧,‘五一国际劳动节马上到了,那天你先上一上天安门,见一见主席。然后回济南,用一个星期交代工作,一周后到国务院上班。”

李水清就任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后,有几件事都干得很漂亮。

首先,他很超脱。原先的军代表“支左”,多少都有些派性。李水清当部长,只谈工作、谈思想,不谈派性。

其次,李水清对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第八机械工业部的合并搞得很好。

当时,一机部、八机部的两个军管会都在“打架”。本来,一机部的方针是要将八机部并入,由一机部从八机部挑人。李水清知道了,明确反对:“我们搞的是合并,不是挑选、裁减。合并就应各个部门一律合,不能挑挑拣拣。”从此,合并与机构精简都进行得很顺利。

第三,解放干部搞得好。

原先一机部的部长、副部长们都被“打倒”了。李水清多次提出将他们“解放”出来参加工作,但有些“关卡”难以通过。因此李水清便很动了番脑子。

一次,他将各派代表都找来征求意见,颇为“设身处地”地说:“你们都是‘造反派,工作很忙。我感到一机部的工作十分繁重,而大批老同志闲在那里,没有事情干。我同大家商量一下,看请他们出来‘帮助工作行不行?”

“这个办法行。”与会者都纷纷点头。

“既成事实”造成了。短短三个月后,李水清便写报告给国务院,给这些老干部都任命了职务,大多相当于副部长。

第四,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干部。

李水清就任部长期间,要求每个司、局都要配四五名青年干部任司局级负责人。当时,国务院政工组曾下发通报,表扬了一机部培养使用年轻干部搞得好。此后几年,国务院各部委都有一些从一机部出去的干部。有些当时的中青年干部,后来还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

责任编辑贾晓明

猜你喜欢
青岛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黑白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美丽的青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