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Mayer
以往历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大多像短篇小说一样,开篇不久即进入高潮并转向平息。但眼下的这场危机似乎有所不同,大有演绎成类似《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长篇巨制的架势。
这场危机涉及的资产类别之广、对实体经济的波及之深远远超过以前的历次危机,因此,它不会像人们最初希望的那样很快结束。不过,事情或许也不会坏到将全球经济拖入到灾难性衰退的地步。毕竟目前世界经济相当强劲,而且幸运的是,各国的经济政策也足够灵活。所以,更可能的情况应该是,这场危机将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桎梏发达国家的增长步伐,而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将有可能在危机调整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经济舞台的生力军。
在眼下的这场危机中,有一系列的资产类别卷入其中,不仅是银行业需要进行痛苦的资产调整,许多普通家庭也无法幸免。住房市场在2006年就开始降温,到了2007年年初开始演变成一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年中时更发展成银行业和信贷领域的全面危机,而目前正在股票市场蔓延。这场危机已经从美国蔓延至欧洲,一方面是因为欧洲银行业投资了美国的抵押贷款市场,另一方面则因为欧洲“本国制造”的房地产泡沫也即将破裂。
由于银行乃至普通美国家庭现在都要背上不良资产的包袱,投资和消费前景势必不容乐观。一个原本形势很好的行业现在很有可能因为这些事件而间接遭受损害。鉴于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哪种资产还有膨胀的能力,许多观察人士认为,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活动的功能正在失灵。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看淡经济前景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我们不应低估最近几年形成的全球新经济所具备的活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真正实现了全球化的世界经济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发达国家的这轮信贷危机基本未牵连到这些经济体,因此后者在这场金融动荡中并无多少风险。
据德意志银行估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去年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其中,中国的贡献率是美国的两倍多,而印度的贡献率与欧元区相当。即使工业化国家发生温和的经济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仍有可能确保全球经济实现2%以上的增幅。按过去的标准,这个数字被视为界定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标志。
虽然美国和欧洲的货币政策在抬升资产价格、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能力可能有所下降,但对于银行业和家庭改善资产负债仍将起到一定作用。
欧美央行降低政策性利率有助于扩大市场上短期和长期利率之间的差距,使利率曲线变得更陡峭,而银行业的存贷差也将因此扩大,从而有助于增加它们的盈利。
同时,其他经济领域仍然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贷款。其他一些补充性措施(比如近期欧美国家央行联合采取的流动性操作以及向陷入困境的债券保险商提供援助)将起到维护金融体系正常功能的作用。若财政政策能具备正确的指向,就能够支撑起总需求,从而填补货币政策失效所产生的不足。
若眼下的金融危机不大可能引发大衰退,那么最终结果将会怎样?很可能的一个情况是发达国家经济陷入长时间的低迷状态。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和德国曾发生的情况证明,家庭和银行业改善资产负债、消化过多住房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在调整期内,未受到这些问题牵连的其他方面有可能借机提升自己的国际经济地位,比如新兴市场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其中,前者会继续提高在国内的资本储备,并利用过去的储蓄到发达国家不断购进资产。而后者则会提高他们在全球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而缩小他们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收入差距。这便是真正的全球化。(摘自2008年2月4日《华尔街日报》 作者为德意志银行全球经济部联席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