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铁甲兵

2008-04-07 07:34
走近科学 2008年4期
关键词:椋鸟蝗灾幼鸟

在中国的新疆,遥远的天山和阿尔卑斯山交界地带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张新生,跟一种小鸟结了缘。因为这种鸟能帮农牧民解决一个大问题——

时间:1970年

地点:新疆北部山区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新疆,自然灾害时常张扬它的威猛。

有一年,蝗灾来得格外凶,草原上、庄稼地里爬满了蝗虫,一片片绿色被啃噬得一干二净(图1)。

为了保护粮食,人们操着简易的灭蝗器械奋力地与蝗虫搏斗。

那时的张新生只是一个17岁的孩子,只知道蝗虫是一种害虫。他明白,任蝗虫猖獗,人就没有粮食吃。然而,蝗虫在横行,灭蝗用的农药却不够了。

一天,正当人们为农药的事焦心如焚的时候,一种奇特的声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张新生顺着响声抬头望去。

天空中乌压压地出现了一群小鸟,足有成千上万只。它们就像训练有素的军队,排列整齐,在人们的头顶盘旋着。

张新生:遮天蔽日的麻雀,突然降临我们的草原和农田周围。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鸟,当时就认为是麻雀。

“麻雀大军”选择了一片离人较远的地带集体着陆。一齐扑向了蝗虫(图2)!它们好像饿坏了,捕食蝗虫十分迅猛,不一会儿,地里的蝗虫就明显地减少了许多。

张新生:我们感到非常地惊奇呀,这是一种什么鸟?它为什么会吃蝗虫?离近点再一看,这些小鸟并不是麻雀,它们与麻雀有着显著的区别:它的颜色和麻雀的颜色大不一样,这鸟是黑色,但是身上有些部位,像肩部、腹部都是粉红色的羽毛。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人们为蝗虫发愁的时候,竟然会有专吃蝗虫的小鸟来帮忙,张新生既是喜悦又感到惊奇。

年轻的张新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些有粉红色羽毛的小鸟。小鸟总是集体行动,每天一早它们成群结队地飞来,在草原上大吃蝗虫,到了晚上它们又集体消失得无影无踪。虽然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但每天与小鸟作伴让张新生感到惬意。草场上的蝗虫明显地越来越少了,蝗灾的高发季节即将过去,人们紧张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了。奇怪的是,随着蝗虫的消失,粉红色的小鸟也变得越来越少。

到了那一年的9月,竟然连一只小鸟都见不到了。那么多小鸟到哪里去了?张新生的心里留下了牵挂,也蒙上了一层神秘……

时间:1980年

地点:新疆玛纳斯

10年后,当张新生再次回到这片土地,已经中专毕业。巧的是,他所学的专业就是治理蝗灾。

张新生想到了10年前遇到的粉红色小鸟。如果那些小鸟能够回来帮着人们消灭蝗虫,岂不是既省钱又省力吗?更重要的是,还能解决农药污染环境的问题。

农药残留危害非常大。会给草场的植被和农作物带来残留毒素,危害人的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张新生开始四处寻找,广袤的草原让没有交通工具的他找了好多天,也没有见到一只小鸟的影子。它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小鸟,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来帮忙?又为什么突然消失了?太多的问号在张新生的脑海里打转。

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见多识广,他们会不会知道粉红小鸟的下落呢?在一个牧民的指引之下,张新生终于和久违的小鸟重逢了。

哈萨克族的牛圈是用大坨大坨的牛粪堆成的,牛粪之间的缝隙就成了粉红小鸟的家。小雏鸟已经长出了灰色的羽毛。鸟爸爸、鸟妈妈嘴里衔着蝗虫,将它喂给自己的孩子们。

哈萨克族牧民:铁甲兵是来吃蝗虫的,吃了蝗虫就保护了草原,所以我们保护铁甲兵,铁甲兵不怕我们,它们就在我的羊圈里安家。

张新生:为什么称它铁甲兵?因为它的腹部是粉红色的,而双肩处是黑色的,就好像穿着一副铁甲,每当我们草原上发生了虫灾,需要援兵的时候,铁甲兵立马就到,所以牧民给它起了绰号叫“铁甲兵”(图3)。

但是,牧民不了解有关粉红小鸟的更多消息,张新生再次陷入了谜团。看来这粉红小鸟不只是在1970年出现过,它的名字——铁甲兵,自古以来,就已经在牧民中流传了。

如果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张新生不会因此而迷惑多年,因为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这种粉红色的小鸟就被一位名叫郑作新的鸟类学专家写进了他的论文里。

张新生:我们在昆仑山捕到了粉红小鸟。后来才知道它就是粉红椋鸟。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作新,是我国著名的鸟类学专家,在他的著作里,有这样一段记述:粉红椋鸟是一种候鸟,每年的5月份,它们会从遥远的东南亚启程,一直向北飞翔,穿越昆仑山,最终抵达天山与阿尔卑斯山的交界处、我国新疆的西北边界。

张新生:5月的中下旬,时间非常巧合,新疆的170多种蝗虫羽化的时间基本都在5月中旬。

蝗虫是一种繁殖能力非常强的昆虫,它们庞大的数量让人不寒而栗。

人们每年都在运用化学手段进行防治,粉红椋鸟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解决了灭蝗问题,但是要想完全依靠粉红椋鸟防治蝗灾,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张新生:因为它虽说是蝗虫的天敌,但是我们却还不能人为地控制它。

粉红椋鸟为什么要飞越千山万岭来到新疆?它们到底能吃掉多少蝗虫?怎样才能让它们成为听从人类指挥的防治蝗灾的武器?

时间:1982年

地点:新疆玛纳斯

明媚的5月再一次来到天山北坡的草原上,每当飞翔的鸟群掠过张新生头顶的天空,他的心底都会滑过一种奇特的温暖感觉——老朋友又回来了。

长途飞行让粉红椋鸟疲惫不堪、羽毛凌乱,由于体力消耗过大,它们需要一些时间休养生息。

北方清澈的山泉水帮助它们清理了自己的容颜,让它们重新露出漂亮的粉红色羽毛(图4)。草原上的蝗虫足够让它们吃得饱饱的,很快地恢复体力。它们集体飞上了一片山崖。群情激奋的小椋鸟让山崖上响起了一片鸟鸣声。原来,鸟儿们在求偶。

张新生:雄鸟在这一段时间羽毛特别亮泽,它的羽冠是竖起来的,平时不是太高,但是在求偶的时候,羽冠就从后面竖起来了。

当各自都找到了伴侣后,它们就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建设自己的小家庭。

张新生:用一些麦草啊,草场上的杂草来筑窝,巢筑完了以后,它就开始产卵。

原来,粉红椋鸟来到新疆的目的是为了繁殖后代,一个又一个新的发现让张新生对粉红椋鸟的兴趣与日俱增,每找到一个粉红椋鸟的聚居地,他都会欣喜不已。

张新生:最早是在一个天然的卵石堆里边,我们发现了椋鸟。它喜欢在卵石里边搭窝。

粉红椋鸟把窝搭建在悬崖峭壁的石头缝隙深处,这样既可以躲避人类的侵扰,又可以保护幼鸟免受太阳的曝晒以及老鹰、狐狸等天敌的捕捉(图5)。

张新生:椋鸟每天产一枚卵,大概有个六七天产卵期就结束了,每窝能产5个~8个卵。

即使粉红椋鸟心思缜密地隐蔽鸟巢,它们的卵也难免会被一些窃贼偷走。最后,每窝大约会有3只~4只卵可以成功地孵化出小鸟。幼鸟的食量惊人。它一天要

吃二三十只虫。

随着幼鸟的逐渐长大,对食物的需求也会成倍地增长,甚至每天可以吃下100多只蝗虫,比成鸟还要多。

张新生:椋鸟的食量相当大,它不但要供应自己以维持生命,还要哺育小鸟,这就需要大量地捕食蝗虫。

粉红椋鸟对蝗虫的需求量如此之大,让张新生欣喜,也受到了新疆自治区灭蝗办公室的关注,能不能人为地招引粉红椋鸟到需要灭蝗的地域,去替代化学防治蝗虫呢?赵新春,新疆自治区总畜牧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加入到招引粉红椋鸟的工作中了。他们在最容易爆发蝗灾的区域,为粉红椋鸟搭建了砖房。粉红椋鸟会喜欢人们给它们建造的家吗?

时间:1990年

地点:新疆马纳斯

红色的砖房伫立在草场上,等待着粉红椋鸟的到来。人工给椋鸟筑巢吸引它捕食蝗虫,一开始很多人不相信这事。

但是粉红椋鸟没有辜负人们对它的希望,次年5月,它们如约来到天山北坡,住进了人们为它们建造的砖房(图6)。

人们又在山上用石头为粉红椋鸟搭建了更接近自然的鸟巢,由于当地人对粉红椋鸟的友好态度,飞往新疆的粉红椋鸟数量逐年地增加。

在马纳斯南山,大约20万亩的蝗区内,几年的功夫,布置了几千立方米的石头巢,建了6墩砖巢,对控制蝗虫的效果非常明显。

张新生:粉红椋鸟每天就这样往往返返,上百次地在草原10公里的范围内捕捉蝗虫,喂养它的小鸟。

每只成年椋鸟每往返一次都要衔回5只~10只蝗虫,因为它们的孩子们胃口大得很。白天,它们一刻不停地穿梭于山崖与草场之间,不辞辛劳地履行着养育后代的职责。

张新生:椋鸟外出捕虫往往以自己巢区为中心,先远处后近处衔来蝗虫。

为什么要先舍近而求远呢?粉红椋鸟自有道理。

张新生:因为小鸟越长越大,食量越来越大,选择最后就近捕虫是聪明的做法。如后去远处,就来不及供食,先远后近也省力。

粉红椋鸟捕食蝗虫非常有心计,它们总是跟着牧民放牧的牛羊一起走。对粉红椋鸟而言,跳动的蝗虫更易捕捉。

张新生:平常蝗虫没有太大的动作,一般都在草的下边,一可遮荫,二为取食,椋鸟往往不容易发现。

牛羊走动的时候,蝗虫则会成片地跳起来,正好便于粉红椋鸟的捕食。没有牛羊的时候,它们也有解决的办法。

张新生:当牲畜不在草场上无法惊动蝗虫的时候,椋鸟便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非常非常奇特,前面的鸟先飞起来,着陆的时候,必会惊动好多的蝗虫蹦跳,这一蹦跳,后面的鸟,就飞起来捕食它,一起一落,像波浪翻腾。我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波浪式的捕食蝗虫。

大片的蝗虫在一天之内就会明显地减少,不几天就会被捕食得一干二净,然后,粉红椋鸟会转入下一个区域进行捕食。粉红椋鸟的招引工作很快在天山北坡的各地推广起来。

通过人工筑巢,给它创造一个繁殖的条件,或者说是繁殖的场所,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好。投入少,又能一劳永逸,既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又提高了防治效果。真是一举两得啊。

时间:1999年7月

地点:新疆北部山区

利用粉红椋鸟来治理蝗灾,是人类治蝗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正当人们为筑巢引鸟的成功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成批的幼鸟开始陆续地死亡。幼鸟的尸体一具挨着一具,布满了山崖……还有小鸟继续从鸟巢中滚落下来,幼鸟一旦脱离了鸟巢,基本没有生还的希望……鸟爸爸衔着蝗虫回家了,但它的孩子丢了。它焦急地上下蹦跳着寻找。小鸟其实就在鸟巢下的山坡上,但它没有能力爬上高高的山崖,它找不到回家的路。它微弱的呼喊声爸爸听不到。没有父母喂养的小鸟,只有死路一条……

张新生:这小鸟死了,真可惜呀。死得非常惨,鸟巢周围,还有草场上,遍地都是。

是什么原因导致幼鸟成批地死亡?看到满山遍野幼鸟的尸体,张新生的内心像失去亲人一样感到伤痛。

在天然的野生环境里,粉红椋鸟面临着许多食肉类动物的威胁:蛇可以很方便地游进藏在石头缝里的鸟窝;狐狸也可以猎捕尚不能飞翔的幼鸟;牧民与粉红椋鸟友好相处,但他们的狗可不管这些;当然,还有最可怕的空中猛禽——鹰,粉红椋鸟总是它们追逐的目标。

难道,这些草原上的食肉动物是山崖幼鸟集体死亡案的凶手?

张新生把几只奄奄一息的幼鸟带回家中喂养,他感到自己肩上责任沉重,必须找到小鸟死亡的原因。

食肉动物会对粉红椋鸟造成生命威胁,但并不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它们一般也不会把到手的猎物抛诸野外,即使吃不了,它们也会找个天然的“储藏室”把猎物隐藏起来的。

那几天,另一块草场上正在飞机灭蝗。每隔3年~4年就要用飞机喷洒一次化学农药,这已持续了一二十年了。

难道是因为误食了有毒的蝗虫而导致幼鸟集体死亡?这一点很快又被否定了,据张新生与粉红椋鸟相伴30多年的经验,它们只捕食活的蝗虫,就是再饥再饿,也不会去吃死去的蝗虫。况且,假如是因食物中毒而死,成鸟也难以幸免于难。张新生继续四处查找。

张新生:这里的水有一部分是泉水,在水源的尽头,流经的地段,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污染,什么废水,小鸟死亡的现象应该与水源没有关系。

一天找不到真凶,张新生的心就一天踏实不下来。不幸的是,他自己喂养的幼鸟也死了一只。当他把小鸟的尸体握在掌心,他的手似乎感觉到了什么。

张新生:你看嗉子全部瘪瘪的,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

张新生感到奇怪,自己明明给小鸟喂了食物,为什么小鸟的嗉囊里会是空的呢?难道野外的幼鸟也是饿死的?张新生不敢相信。野外的幼鸟是靠成鸟喂食的,成鸟怎么会让幼鸟饿死呢?他带着疑惑爬上山崖。没想到,死去的幼鸟嗉囊里都是空的。

张新生:幼鸟还不会飞,也不会捕食,自己没有生存能力。它只靠成鸟哺育,但因为饥饿,求食的欲望让它一旦出窝以后,再回不到原来的巢里去了。

由于人类对粉红椋鸟的保护,使每年飞来天山北坡的椋鸟越来越多,蝗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被捕食得一干二净。尽管成鸟每天不停地来往于草场和山崖之间,但它们带回来的蝗虫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幼鸟过盛的食欲。

找到了粉红椋鸟幼鸟的死亡原因,张新生的心更灰了,因为他的灭蝗工作做得越好,粉红椋鸟就越是难以找到足够的食物去哺育自己的孩子。

张新生:来了将近10万只鸟,当它们产卵以后,它们自身的食料已经供不上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只有遗弃了所有的卵。

面对让人左右为难的状况,人们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反复摸索,给粉红椋鸟留下多大面积的捕食区域更为合适;把飞机灭蝗的时间向后推迟。但是,飞机灭蝗虫时机过迟,蝗虫的幼虫一旦羽化,也就错失了灭蝗的最佳时机。

张新生:有一年原本计划用飞机飞撒40万亩化学农药,但那一年椋鸟特别多,最后决定,飞机停飞,农药不撒,让灭蝗给椋鸟。

辛勤的付出终于取得了成效,2007年7月,在距离玛纳斯数百公里外的塔城沙孜,人们长期坚持探索粉红椋鸟灭蝗与飞机灭蝗之间的协调问题,终于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2000年之后,许多地区不再进行化学灭蝗,包括飞机和机械化大面积的防治,而主要依靠椋鸟来控制蝗灾。通过人工筑巢招引椋鸟,把蝗虫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赢。对人们而言,“草原铁甲兵”既治理了蝗灾、保护了环境,还降低了财力与人力的投入。

对粉红椋鸟而言,它们的种群得以安全繁衍,现在,来到新疆的每一对椋鸟夫妻都幸福地拥有了自己的儿女。

这些幼鸟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再过些日子,它们的爸爸妈妈会先飞走,那时候,生活的一切就要靠自己了。这段时间,鸟父母必须教会子女谋生的手段。

在追逐的过程中,幼鸟学会了自己捉虫子……学会了飞翔……学会了与伙伴们相处……(图7)

直到有一天,它们可以像爸爸妈妈一样,展现出它们与生俱来的个性,排列着整齐的队伍,集体飞向蓝天。

猜你喜欢
椋鸟蝗灾幼鸟
椋鸟的蚂蚁浴
我国历史蝗灾发生与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
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灾又来了
古老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鸟类救助指南
灰头绿啄木鸟幼鸟这样离巢
“清洁工”
黑足信天翁的飞行之路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