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与体育专刊诞生

2008-03-31 01:48李润波
北京档案 2008年2期
关键词:全运会时报运动会

李润波

国民政府出资举办四运会

民国期间,中国曾举办过七次全国范围的运动会,其中前两次是由西方基督教世界青年会干事主持举办的,第三次由北洋直系军阀、两湖巡阅使萧耀南发起,聘请张伯苓、沈嗣良等体育名流负责主持。1930年4月1日至10日,国民政府出资在杭州梅东高桥举办第四次全运会,蒋介石亲自出任名誉会长,林森、戴季陶、何应钦等政府要员均赴杭出席,国民党中央执委戴季陶担任大会会长。

四运会之所以在杭州举办,有其时代背景,即蒋介石的势力刚刚稳定,而他在国民政府能够逐步获得显赫位置,主要是依靠江、浙、沪一带财团的支持,这次选中杭州举办全运会,实质是为了抬高蒋介石政权及当地财团的威信,这也是以后的几届全运会也都一直坚持在江、浙、沪举办的根本原因。为了办好第四届全运会,政府不惜斥巨资建造规模宏大的体育场(今浙江体育场)。

这次全运会规模较大,国民政府很重视,第一次采用了按省、市行政区划参赛制,有14个省、7个特别市和华侨共22个地区、团体的1500余名运动员参加。此届全运会始设女子正式竞赛项目。

本届运动会设立的比赛项目也比以往全面,包括男子组的田径、全能、游泳、足球、篮球、排球、棒球、网球共八个,女子组的田径、篮球、排球、网球四个,另设有男子自行车及国术和女子舞蹈等表演项目。这届全运会上海获得足球、全能冠军,广东获得男排、男网、女田、女排冠军,香港获得男子游泳、棒球冠军。以南开大学为主的天津队夺得男子篮球冠军,北平女子篮球队以一分的微弱优势战胜上海队夺得冠军。足球原本是东南亚华侨的强项,从本届运动会起,上海足球队大显神威,多次战胜对手,赢得观众对足球的高度认可。现代足球在中国大陆出现较晚,1901年,基督教青年会将现代足球引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同时期,另一批活动在广东的西方传教士也将足球引入梅县。1914年,梅县组建一支足球运动队,参加国内外比赛。后来一部分骨干分子陆续被香港队吸引过去,其中包括亚洲球王李惠堂。

由于这次运动会第一次由政府组织,许多外行领导介入管理,组织工作发生混乱,导致这届运动会出现一系列技术性问题,如裁判水平低劣,女子200米接力跑竟不能裁出第一、二名,最后让哈尔滨和广东并列第一;在男子万米比赛中,由于计圈错误,青岛运动员痛失金牌;男子总冠军成绩难分高低,最后只得由上海、广东、香港分享;由于裁判不公,第一次出现打架现象,赛场一度秩序混乱等。但这次全运会也有耀眼之处,即诞生了两颗田径明星,一个是短跑名将刘长春,一个是黑龙江撑杆跳高健将符保卢。

刘长春 1909年11月出生于大连市凌水镇河口村,自幼爱好体育。上小学时以11秒8创造了大连小学生100米短跑纪录。由于他体育天资条件好,短跑成绩优秀,1927年12月,东北大学体育部部长孙庆博让他入东北大学体育系学习。1928年10月19日,他参加中、日、德三国在东北大学举行的田径对抗赛,以10秒7的成绩破全国100米纪录。在以后国内的体育比赛中,他保持10秒7这一成绩达25年之久。在1930年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一举夺得100、200、400米三个冠军,声名大震,成为红极一时的新闻人物,就连杭州的一条街道都因此改名为“长春路”。为此,酷爱体育的张学良还特批给刘长春一种奖励——每月发给补助费三十元。1938年3月,刘长春在长沙失业,离开了体坛。1942年2月至1945年5月,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新中国成立后任大连工学院教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体育总会常委、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等职。1983年3月21日逝世,终年74岁。

符保卢,1913年生,自幼热爱运动,身体健壮敏捷。1928年,东北三省运动会在沈阳举行,符保卢代表东三省特别区参赛。比赛中,他首次跳过了3米的高度,获得了东三省撑杆跳高少年组第一名。第二年,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在沈阳召开,符保卢获中级组撑杆跳高冠军。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在杭州举行,符保卢以3.28米的成绩获撑杆跳高冠军从而以“撑杆跳高大王”的称号名扬全国。

另外还有几名运动员也因打破了全国纪录,成为观众目光焦点,如辽宁万米赛冠军赵德新、天津跳高名将李仲三、东北女将孙桂云等。北平女子篮球队和上海足球队发挥也很出色,成为赛场关注热点。四运会还发现一组趣闻,参赛的天津篮球队员普遍人高马大,有两位身长达2米以上,令全场震惊,比赛完后各地运动员纷纷同他们合影留念,从此以后,各地在选拔篮球队员时特别强调高度。

体育报刊成为最受欢迎的传媒

体育运动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事件,但以往的报刊大都是纯文字或配置简单手工绘图,难以满足读者一饱“眼福”的奢望。自从照相技术被引用到报刊上之后,栩栩如生的体育画面频频见诸报刊,使载有大量新闻图片的体育报刊一时成为公众竞相阅读的“新宠”。

当时给人这样一种感觉,谁最先刊出体育图片,就说明哪家报刊实力大、信誉好,故在如何尽早发行问题上,各大报刊之间竞争十分激烈。《时报》及其附刊《图画时报》,很早就发现公众对体育越来越关注,于是自1929年起,将体育新闻作为重头推出。在上海,《时报》本来名声远不如《申报》和《新闻报》,但他们不甘落后,只是苦于找不到机会。自从他们发现公众对体育新闻产生独特兴趣之后,总是抢先报道,以迎合市民心理。而《申报》和《新闻报》自恃实力强大,虽然也关注体育消息,但却没有看出更远的意义,因而没有主动去抢占这块阵地,仍采取不温不火的方式予以报道。《时报》则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图画时报》的排印条件,广泛报道体育新闻,凡国内外重大体育新闻,都派遣记者或物色特派员进行采访。由于《时报》和《图画时报》体育方面消息和图片刊登的内容丰富,江浙一带学校纷纷订阅该报。

1930年3月,四运会即将召开之际,《图画时报》为吸引读者眼球,抢先将上海市运动会情况作为全运会的“序幕”,用专刊和特刊形式加以渲染,图片介绍的都是各地即将参赛的选手。创办之初,因缺乏经验刊名几经变更,开始叫《上海市运动会特刊》,出两期后改称《运动专刊》,仅出版一期又称《杭州全国运动会预刊》,出完后读者提出意见,认为全运会虽然在杭州举行,但不能冠以“杭州”字样,报社觉得有道理于是马上又改为《全运会预刊》。全运会正式开始之后,会刊名称才落定,叫《全国运动会特刊》,每周两期,共出版五期。

《时报》则每天对开八版,以醒目标题报道运动赛事。为和其他报社争抢发布新闻时间,《时报》总经理黄伯惠,派遣蔡仁抱、金士侠、卞仲良、黄文建四名专业记者和黄警顽、郎静山、方传壑、黄仲长、张友德、陈芮德、徐雁影等社会著名摄影家到杭州体育场馆现场采访和拍摄大量体育比赛场景图片,并不惜重金从当地铁路局包下半截车厢,在内装设暗房设备。在杭州开往上海的最后一班车上,将当天所拍摄的照片在火车上的暗室冲洗,在次日晨出版的《时报》和《全国运动会特刊》上刊登出来,然后再搭乘飞机送往杭州全运会会场发售。抢抓新闻时效,使《时报》声誉鹊起,从而与《申报》、《新闻报》齐名,遂有上海三大报“申、新、时”连称之谓。

(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 专稿)

猜你喜欢
全运会时报运动会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龟龟运动会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春季运动会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潮流时报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健康传播对青年健康观建构的现状与反思——以《健康时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