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磊
“我是游泳去香港的。”广东惠州人杨勋20岁的时候以这样的方式来到香港,投奔了并不富裕的亲戚,和哥哥杨钊租住在一起,40m2的房间住了16个人。“那是1972年,到了香港就想回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太艰难了。但是只能面对环境,坚持下去。”英语不好、没有钱、没有社会关系,杨勋就从工厂里最简单的工种做起,他同时在三个制衣厂干活,每天的工资6港币。
这样顽强地坚持了2年,杨勋逐渐掌握了制衣业的技术和工厂运营的方法,杨钊则与人合伙办起了服装厂。工厂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当时想着大家都年轻,就像初升的太阳,所以叫“旭日”。“也有一种说法是每天都在拼命地干活,把“旭”拆开就是九日,九日加一日是十日,一周干十天的活。”往日的辛苦打拼在这样的话语中变得云淡风轻了。
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纺织业正处于低潮,很多大工厂都接不够订单。“我们的工厂就像是穷人家的孩子,不得不到处要饭吃。”朋友给杨钊一个200打的订单,是没有人愿意接的活儿,因为要在牛仔裤上打格子,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接单子是为了吃饭,难吃也要吃。”杨勋这样形容他和哥哥接单子的心情。
正在大家研究如何解决复杂的工艺问题时,对方把单子加到了600打,他们咬牙接下了订单。在进行试验生产的时候,对方打来电话要求加到3000打。合伙人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没办法接这样的活儿,已经接的单子还不知能否顺利完成。杨钊得知消息后,第二天专门拜访了客户,要求宽限2周时间解决技术问题。杨钊的理由是,“没有饭吃要找饭吃,有饭吃怎么能因为难吃就不吃呢?”问题的关键是打格子,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批裤子和普通的牛仔裤没什么区别。
于是,杨勋和技术人员想了各种办法。第一个月,他们只完成了197打零10件。解决技术问题后,他们顺利接下所有的订单,一年就完成了10万打。工厂由此迅速扩张,工人从100个递增到1000个,厂房由600m2扩大到10000m2。“那时候,水洗牛仔裤正在美国流行,有格子的牛仔裤正符合美国人追求个性、突出自我的需要,所以销路很好。200打就能养活工厂一个月,10万打对我们的工厂来说实在是太多了。”
1976年,杨勋把工厂开到了菲律宾。1977年,他又把工厂开到了印尼。走出香港,到不同文化的国家开设工厂是需要很大勇气和决心的。在菲律宾的工厂是每周发工资,很多工人领了一周的工资就不来了,他们还要再去找工人。语言的隔膜以及各种需要协调解释的事情,让杨勋操心又忙碌。
1978年,杨氏兄弟又把工厂开到了广州。“根据在菲律宾、印尼开工厂的经验,由我们投资、下订单,提供原料和辅料,产品返销出口,派人员进行管理,内地提供厂房和人力,赚取加工利润和工人工资。广东的来料加工最早就是这样开始的。”
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杨氏兄弟完成了创业的起步和巩固,同时还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转型是从人力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向服装零售业发展,他们收购了澳大利亚休闲服饰品牌JEANSWEST,成立了旭日集团下属的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发展了200多家专卖店,随后进入国内市场,至今开设了1300多家门店,成为大家熟悉的休闲服装品牌。
财富的积累还有不同的途径。1983年~1984年,香港的房地产行业并不顺利,但在贸易方面做得顺风顺水的杨氏兄弟,则开始准备跨入地产行业。“因为我们的厂房以前都是租来的,如果买下厂房和办公用房,正好可以解决资金出路问题,而且也可以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但是后来的收益是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1986年花2.08亿买下的房产,到1995年卖出时的价钱是14亿。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使得香港的楼价一泻千里,所有的房地产业人士都背着沉重的包袱,杨氏兄弟赚到的14亿还牢牢地握在手中。
1998年,他们斥资12.4亿买下了尖沙咀旁当时有“地王”之称的北京道一号,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随后又投资7亿在那里修建了尖沙咀地区新的标志性建筑,目前的估价是55亿。面对这样的成就,杨勋解释成功的秘诀:“成功是要靠三分运气的,这样的运气是哪里来的?它是你今天努力的结果。所以说今天的努力是明天的运气。”
(李从渊摘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