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暮春时节

2008-03-27 10:07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晏殊飞絮黄鹂

宗 古

时间的推移,节序的变换,古往今来,人们都是很敏感的。能将这种敏感形象地展示出来的词作,要数晏殊感受暮春的《破阵子》了。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本来是唐代教坊曲名,属武舞之曲,文字用的是七言绝句。用曲名度为长短句,是晏殊独创的。

这首词,上片写景。写景时突出传统的节气与花历,最能表现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有二十四个节气,春分之后就是清明,这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回大地,花开草长,处处鸟啼。春分过后,新燕将至,恰好社日也到来了。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们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是春社。北宋的时候,每年有两个社日,而人们特别重视春社。社是古代祭祀灶社神(即土地神)的日子。这时邻里大聚会,行祭祀之礼,赛会腾欢,极一时一地之盛。这时的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放下了自己的针线活,呼唤同伴,到门外游览。词篇开头一句,精神全在于此。所以,看上去是写景,实际上景中有人。

中华民族还有特定的“花历”,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从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一个节气有三信,也就是三种花开放。春分节的三信,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就清明在望了,“梨花落后清明”,花信正切节气。对于清明时节的景色,词人描绘得声色俱丽:“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池畔生出鲜翠的绿苔,林间响着黄鹂的清音。上句写色彩,下句写声音,对偶精工,形象鲜明,洵为佳句。词人所用的都是很普通的词语,但经过精心的组织,就营造了一种美妙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暮春景色独具的美感与自在的气象。将近清明,春已近晚,清明时的三种花信是桐花、麦花和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日长飞絮轻”。

这时,白昼一日长于一日,春光明媚,飞絮迷蒙,真是撩人情怀。“飞絮”在词人的笔下,情景是丰富多彩的,或表现春晴,曹冠《凤栖梧》:“飞絮撩人花照眼。天阔风微,燕外晴丝卷。”或表现春残,又略带感伤,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或表现春愁,透露复杂的情怀,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或表现春怨,却又甚为惋惜,如辛弃疾《摸鱼儿》:“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而晏殊的“日长飞絮轻”,则把春景写得优美、静谧,颇富诗意。

下片写人。描写特定环境中农村少女浪漫活泼的形象,以及天真无邪的心理。作者仍然先写声音,“巧笑”指美好的笑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带有温馨的生活气息,同时又用了《诗经·卫风·硕人》的典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以增加词句的意蕴。通过巧笑,知道是东邻女伴;再经寻找,相会在采桑径里。“采桑”交代了女伴的身份,“逢迎”写出了两位少女相会的场面,而且表现出他们的神态。接着引出下面两句对话:“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斗草是那时的少女喜欢玩耍的游戏,词人通过这良辰美景之际,两位少女对话的特写镜头,将其天真可爱的特点写足,并与明媚的春光映衬,形成既十分和谐又富有诗意的画面。“笑从双脸生”五字更把少女的情态写得惟妙惟肖,确实明快活泼,天真纯洁。最后一句的“笑”,又绾合下片的“巧笑”语意,收束了全篇。

这首词堪称独具特色的宋代农村女性生活的风景画与风俗画,作者通过气氛的烘托,音容的描绘,对话的表现,将人物的内心话动和盘展示,并巧妙地抓住斗草获胜后的特写镜头,表现出农村少女充满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

从今年开始,清明节成为国家的法定节日,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扫扫墓,祭祭祖,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记忆,同时也可以到郊外踏踏青,享受美好的春光。

猜你喜欢
晏殊飞絮黄鹂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春天的小精灵
窗外飞絮
两只黄鹂
晏殊换题
问黄鹂
晏殊的忘年知音
晏殊换题
晏殊的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