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父爱如山,母爱如棉
纷飞的雪花是黄昏时刻飘起来的,无声,但轻盈地旋着舞步。屋檐下,串串高挑的灯笼在微风中左右摇晃,像个被频繁逗笑了的人,站也站不稳。我坐在屋子里,一边听着天籁般的音乐,一边翻看着一本图片很多的书。父亲坐在沙发上,若有所思地吸着烟。迎着他的目光望过去,他背后的玻璃窗上,清晰地印出远山的模糊图景。母亲打理好水仙的叶片,从衣橱里拿出她的一件花棉衣,轻轻为我披上。我抬起头,朝她笑笑,作个鬼脸……一次次,这样的情景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可这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还是我美妙的幻想?当我们像收到贺卡一样收到这期杂志的时候,正是辞旧迎新、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刻。那么,坐下来,陪陪我们的父母吧,陪他们一同走进青春,一同走进我们的“小时候”——主持人:宋晓杰
父亲的西装
(美)安东尼·约翰斯顿
父亲的衣着总是令我害臊。我希望他能穿得像个医生或律师,但是他永远是一条破旧的牛仔裤,一把折刀将裤袋撑得变形,胸前的口袋里乱七八糟地塞着铅笔、雪茄、眼镜、扳手、螺丝刀 ……
我把自己人际交往的失败归咎于父亲的衣着。当大孩子欺负我时,我认为是因为他们看到父亲光着膀子遛狗的样子。女孩子们在背后笑我,我觉得是因为她们看到父亲穿着截短的牛仔裤割草——她们家里都雇人整修草坪,而她们的父亲正穿着柠檬黄的毛线衫和昂贵的沙滩鞋,在海湾的游艇上享受生活。
父亲一生中只买过两套西装。作为修理工,他更喜欢那些不妨碍他趴在车下或者挤在冰箱后面的衣服,穿着这样的衣服他才感觉自如。
但是在父母结婚二十周年纪念日前,他带我去了施乐百货公司。整整一个下午他都在试穿西装。每换一件,他都走到穿衣镜前,微笑着连连点头,问过价格后却又换上另一件。试了大约十套,最后我们却去了一家折扣店,父亲试都没有试就随便买了一套。那天晚上,母亲说她从未见过比他更帅的男人!
后来,他穿着这套劣质西装,参加我八年级的颁奖典礼。我宁可他呆在家里。典礼结束后,他一面表扬着我,一边换上褪色的运动衣。
当他端着换洗的衣物走向车库时,我开口问他——如今想来,即便是对于14岁的孩子,这样残忍的问题也是不可原谅的。
“为什么你不能穿得像点样,就像别人的父亲那样?”
父亲震惊地看着我,眼中充满悲哀。他努力地搜寻着答案,最后丢下一句:“我喜欢这样的衣服。”他的身影消失在车库中,紧闭的大门将我们隔开。
一小时后母亲冲进我的房间,重重地打了我一个耳光,骂我是“不知好歹的蠢货”。这句话一直回荡在我心中,直到后来他们原谅了我。
我渐渐成熟起来,认识到女孩们躲开我的原因并不在于我的父亲,而在于我本人。我明白了父亲那天其实是想告诉我,世上有比衣服更重要的东西。
在我高中的毕业典礼上,父亲穿了一套新西装。他看起来比平时高大了一些,更加潇洒,更加仪表堂堂。当他走过时,其他的父亲们纷纷为他让路。当然不是为了那套新西装,而是因为西装中的人。
那些医生或律师们从他的昂首阔步中看到了他的自信,看到了他眼中的骄傲,当他们与他交谈时,充满着礼貌与尊敬。回到家里,父亲立刻把西装放回施乐的购物袋中,从此我再没见过它,直到父亲的葬礼。
我不知道父亲去世时穿的是什么,但是当时他在工作,想必穿的是他喜欢的衣服,这令我有了些许安慰。母亲想给他换上那件施乐的西装下葬,但是我说服了她,为他换上了旧牛仔裤、法兰绒衬衫和长靴。
葬礼那天早晨,我用折刀在他留下的腰带中多钻出一个眼,这样它就不会从我腰间滑下。我从他衣柜中取出那件施乐的西装穿在身上,鼓起勇气站到镜子前。镜子中,除了那件西装,我显得是那样的渺小。
仍像童年时那样,父亲的衣服松松垮垮地搭在我瘦小的身躯上。父亲的气息依然清晰可闻,却不再能安慰我。我的心中充满惶恐,并非因为父亲的社会地位——我已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不懂的蠢货。不,我的惶恐来自我自身,来自对自己的自卑。我久久地站在那里,面对着镜中的我。试着去想象——正如我此生将一直去做的——想象有一天我会像父亲一样高大,撑起父亲的衣服。
解读
父亲永远是我们的样板——就像那件对“我”来说松松垮垮的施乐西装一样,即使“我”长得再高、再大,如果没有父亲的“气息”流荡其间,也不能把它精确、妥帖地充满。不管我们的生身父亲如何的平凡渺小,又活在如何琐碎、芜杂的生活之中,作为父亲的那种“硬度”是不能改变、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父亲不是总统,也不是博士、科学家、百万富翁,我们因此永远做不成公子,不会继承万贯家财,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爱你平凡、朴素的父亲吧,因为只有他——是你一个人的。
人生的诺亚方舟
张世喜
有一个15岁男孩,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一次偶然的接触网络游戏,他开始沉溺于其中,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母亲找来了一个又一个心理医生,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孩子依然迷恋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这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丧失了信心,认为这个男孩已经无药可救。然而母亲打听到武汉一家著名的网瘾戒除中心,就带着儿子赶到那里。经过专家仔细分析研究,他们用幻灯片为孩子精心设计了一个名为“末日之旅”的游戏:世界末日到来,山崩地裂,洪水肆虐,而孩子只有一艘能容纳生命中最重要的几样东西的小船。
在专家们一再催促下,男孩最终决定带电脑、母亲、鞋子、足球、朋友、水、食物等上了小船。游戏开始了,航行中,小船遇到了暴雨,男孩必须要把一样东西丢入大海,否则船就会沉没。对游戏并不太在意的男孩,首先毫不犹豫地扔掉鞋子。刚开始孩子觉得没什么,可是随着场景逼真的变幻与游戏的进行,飓风、海啸、地震,一次又一次把孩子推到抉择关头。
男孩渐渐地被游戏情节感染,开始下意识地去思考、反思,迟疑的时候也越来越久。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与摇摆不定的小舟上,男孩不断地抛弃那些他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先是足球,然后是水和食物。慢慢地,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后,孩子丢掉的东西开始涉及生命,在逼真的游戏场景里,孩子的选择也越来越艰难。
船碰到礁石上碎了,可是孩子只有两只手,只能救一样,其他的无法顾及。孩子哽咽了,面对生命,他无法选择。专家告诉孩子必须抉择。这时,孩子清晰地回忆起有生以来的点点滴滴,开始号啕大哭,完全不能自已。无法回避的灾难把他内心深处压抑得最深沉的真情呼唤了出来。
这时候,对这名15岁的男孩来说一切都不再重要,最终他选择了只能选择的唯一:母亲。在生与死的面前,曾经似乎离了电脑就不知怎么生活的男孩突然发现,电脑并不那么重要,除此之外,生命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男孩得救了,辍学一年之后重新回到学校。专家说:能拯救这名男孩的只有他的母亲,我们仅仅是帮助孩子最终认识到什么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
那位母亲才是男孩人生中真正的诺亚方舟。
解读
曾经看过一档谈话类节目,主持人问嘉宾:如果有一元钱摆在面前,你选择让一个男孩还是一个女孩去接受教育?那位嘉宾思忖了几秒,说,当然是女孩。为什么?嘉宾又说:一个男孩接受教育,也许改变的只是他自己;而对于一个女孩,有可能改变的就是整个世界。细细想来,这话并不为过。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课本,她的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丝丝春雨所具有的力量,那些贤淑、善良、仁爱、体贴等美德和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并代代传承下去。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舍弃的过程,而我们最终无法舍弃的,其实就是母亲给予我们的血液、性情和足够滋养一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