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初探

2008-03-18 03:51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年4期
关键词:意识思维教育

何 丽

教育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学校各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 营造民主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由学生思想的相互碰撞、相互质疑、相互启迪而造成的。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平等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学生,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与维护每一个学生应有的地位、作用与尊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要尽量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做法来“排斥异己”。须知个性是人的主观能动反映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最富有个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创造能力。

其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独立探索的机会就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创新精神越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主体性原则是创新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教学中,学生能叙述表达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演示的地理现象(如阳光的直射、斜射,地球的自转公转,褶皱、断层等),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够通过看图发现的地理规律、地理特点,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2 从德育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引起某种创造动机所表现出的创新意向和愿望,它表现为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

2.1 用富有趣味性的事例来激励学生学生要有创新的行为,首先要对创新产生兴趣。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创造发明的有趣的事例和人物介绍,如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我国西北为解决缺水问题修建的坎儿井、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等。通过讲述,一方面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又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2.2 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来激励学生地理教材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其中涉及到一些全球普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等。通过向学生介绍,一方面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另一方面也可激起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

2.3 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一方面,教师要身体力行,让自己的思想、行为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如经常变换教学方法或作业方法,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中的新思想、新言行,树立典型,以此教育和勉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1 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人的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一般人可能认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的事,殊不知地理课中所学的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无一不是用生动、形象、严谨、准确、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述出来的。

3.2 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思维活动的过程虽然随思维活动具体任务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但在各种不同的思维活动中,一般都包括有分析与综合、比较、概括等过程和判断推理等形式。因此在教学时,要尽可能的使用直观教具,比如用地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我国的降水》这一内容教学时,通过指导观察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找出1 600、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启发学生分析概括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结论。

3.3 创设情景,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如对于一些地理事实、地理现象的评价,地理规律的成因的教学,教师应创设一种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所见所闻的范围内,发现并提出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进而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讨论、回答,发表各自的见解,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向新的方向探索。如经常利用变式练习、读图练习、选择答案练习等方法,训练学生利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比如在教中国的位置时,要求学生看图,在得出中国在太平洋的西岸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得出中国东临太平洋,以此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意识思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