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祥
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讨论正在各个大学之间“升温”。研究生数量达到甚至超过本科生的现实迫使国内高校要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拿出系统的应对方案,但因众多因素的制约又使实际工作迟迟得不到有效推进。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各种新措施的出台在带来新问题的同时,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变得更难清晰化。2007年初,教育部思政司将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立为当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可见对该项工作的思路和对策进行通盘性的思考不仅必要,而且异常迫切。
一、思考前提:研究生教育的转轨期及其带来的问题
目前,中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过程中,可以简称为研究生教育的“转轨期”。改革始于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变化。该理念的完整表述可以在代表现代大学最高水平的美国大学那里找到。美国大学的繁荣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将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作为自身追求的至高荣誉,因此其研究生制度需要在职业型硕士和学术过渡型硕士( “学术过渡型硕士”是笔者自己采用的一个概念,主要是为充分体现学术型硕士向博士过渡和链接的特征)之间作出区分。职业型硕士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毕业后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实际工作;学术过渡型硕士则需要与博士生的培养相链接,培养某一领域的研究人才,毕业后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简而言之,研究生培养需要在学术研究和职业训练之间进行方向分流,突出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主要致力于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科学创新和面向人类未知领域的不懈探索,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兼顾社会现实需要。
近年来,国内研究生教育为应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和确立上述教育理念后,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硕士两年制改革。这一改革的最初原因始于三年制硕士的定位和出路问题。随着博士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硕士生毕业后到高校或研究部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小。现实情况迫使大部分硕士进入就业市场。从2001年左右开始,国内大学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在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定位进行区分后,压缩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但配套操作措施的滞后使得转轨期弊端丛生,学制缩短为两年之后,并未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实践训练方面进行任何改进,结果只能是让学生觉得是“用1年的时间完成两年的课”,让用人单位觉得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没有太多优势。
2.培养机制改革。已经盛传了好几年,被公众片面概括为“收费改革”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于2007年正式实施。改革后的研究生将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是采取奖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目的在于发展与完善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管理体制,形成研究生培养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培养机制改革背后的关键词依然是科学研究。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大学突出科学研究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站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我们关心的是转轨期给研究生群体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解决重点。
两年制改革首先影响的是硕士生群体,一方面由于自身定位不明确,人生选择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将会进一步升温。其次是博士生群体,伴随对科学研究的突出强调,博士学业完成的难度必然增加,学业压力必然上升。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点在于科学研究和促进竞争。为了获得高额的奖助学金,研究生本身的学业压力、群体间的竞争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压力必然纷纷攀升。
二、对象分析:研究生群体的主要特征及前提性工作原则
把握宏观背景之后,对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和整体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是理论思考的必然要求。尽管讨论者对研究生群体主要特征的概括不尽一致,但寻其大同,可以归纳为“压力较大、观念定型、关注实际、成分多元”16个字。
1.关于“压力较大”。研究生由于年龄相对较大,而且其中一部分临近或已经组建家庭,所面临的压力都是实实在在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所承受的学业压力更是本科生所不可比拟的。研究生处于学历教育的最高层,因此承担的关注和期待更使其压力成倍放大。
2.关于“观念定型”。研究生已经各自拥有一套人生理论的体系和待人接物的方法,尤其是部分工作之后继续读研的学生已经接受了社会上固有的一些观念,这使得传统的教育手段根本就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更不要说影响和感染他们了。这让很多教育工作者感叹:不知道他们究竟需要什么?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是什么?
3.关于“关注实际”。“关注实际”几乎是一个与“观念定型”必然相连的特征,也是研究生压力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对定位于大量培养的应用型硕士而言,短短两年(将来还可能缩短),他们必须为现实生活的奋斗做好充足的准备。就博士生来说,科学研究固然需要持续的激情、探索的乐趣和献身的精神,但对生活的需要也更加迫切。
4.关于“成分多元”。相比本科生而言,研究生身份归属的标准复杂且多样。研究生群体的多元化特征要远远高于本科生。如果说前面三个特征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即引导观念转变、解决实际问题、疏导心理压力,那么“成分多元”则给出了开展工作的前提性原则——多元化。
多元化原则要求在开展研究生工作过程中,要进行四种类型区分:一是专业类型区分,学科专业的区别对研究生工作效果的影响要远高于本科生;二是学位类型区分,今后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职业型硕士和学术型博士之间区分层次,有的大学还要兼顾学术过渡型硕士这一群体;三是经历类型区分,本科直接读研、工作后读研、结婚后读研三个群体在整体气质、思想特点、人生考虑方面都各不相同,成为开展工作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四是来源类型区分,一个人最显著的成长烙印通常形成于本科阶段,尤其本校读研和他校读研群体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研究生工作需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
三、主体思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对策
笔者以为,就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教育背景下,根据研究生群体的实际状况,进行理念上的改进和创新。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对策,主体思路是:以学术帮助为主线,以提供实际服务为重点,以研究生党建和评奖评优为抓手,构建研究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平台。
1.关于“以学术帮助为主线”。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尤其对于学术过渡型硕士和学术型博士而言,学业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主要的压力。实际情况表明,博士生因毕业论文而带来的各种问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严重度上都在增加。确立以学术帮助为主线的工作思路对研究生工作而言既是必然的又是必须的。随之而来的是操作层面上应对能力的问题。要承认的是,现代学科之间的“门槛”是很高的,“此”领域的专家都很可能读不懂“彼”领域的论文,因此研究生学术帮助绝不能按照本科生学业指导那样的模式来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工作部门、研究生院、各个院系通力合作,在加强研究生横向和纵向学术交流、缓解研究生学业及研究压力方面下功夫。
2.关于“以提供实际服务为重点”。研究生的实际困难主要集中于就业、经济、婚恋、心理四个方面。第一,关于就业服务,可以分为观念引导与实践锻炼两个层面。之所以要突出观念引导,原因在于许多硕士生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缺乏方向和规划,完全是为了逃避选择、逃避就业或者是找不到理想工作才选择读研。这一本应在本科阶段结束的工作,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转轨期的现实国情下,却不得不作为中心任务予以重视。实践锻炼是职业型硕士的必然需要,当教学培养方案不能迅速、全面地满足要求时,“第二课堂”必须提供相对更多的机会和岗位。第二,关于经济资助,需要各大学在政策层面做较大的调整。原有相对倾斜于本科生的资助体系本就无法满足研究生的需要,随着转轨期研究生经济压力的持续增加,资助体系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将就业实践锻炼和增加经济收入相结合,也许可以成为新形势下的一种“交叉服务”模式。第三,关于婚恋服务,这不得不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和新领域。婚恋问题给研究生带来的焦虑、彷徨和负担是显而易见的。婚恋服务,既包括观念引导、压力疏导,也应包括方法传授、“牵线搭桥”等实实在在的服务。第四,关于心理调适,各个大学都已意识到其重要性,现在的关键应该是完善针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类型区分及相应的应对方案。
3.关于“以研究生党建和评奖评优为抓手”。思政工作者普遍感觉工作没有抓手,研究生各忙各的,无法调动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其实,如果能够根据研究生“关注实际”的特点而“以利诱之”,工作抓手是可以找到的。只不过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以利为表,以义为实”,在他们追求实际需要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宽容、责任、同情、奉献等道德品性的重要。实际情况证明,党建和评奖评优是调动研究生积极性的两个重要杠杆,二者既意味着优秀和荣誉,又能够带来现实回报,成为他们关注和追求的目标。对入党程序、支部建设条例、评奖评优办法等进行导向性的修订,将会极大改进研究生的公共活动参与状态。
4.关于“构建研究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平台”。观念定型、思想独立,使得任何以“高人一等”姿态出现的教育和管理对研究生而言都是不能接受的。这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和管理的理念和手段都需要改变,其教育应该是一种研讨式教育,即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加强交流、沟通乃至碰撞、冲突,让其在反思彼此观念和行为差异性的过程中逐步校正自身;其管理应该是一种民主式管理,即尊重和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制定规则,最后让他们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行事。教育和管理的实施需要依托各类研究生组织及其骨干,这其中包括党团组织、班级、研究生会和社团。
综观研究生思政工作的主体思路,实施者角色定位的主要特征是“幕后协调”。相比本科生工作而言,实际工作者直接面对研究生的机会将会减少,更多地要在教学培养部门、导师群体、研究生群体、校外各方力量之间“牵线搭桥”,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提供平台、提供服务。
四、难点再论: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作用的发挥
讨论研究生工作,导师作用的发挥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导师在影响研究生发展的各方力量中占有压倒性权重。但导师作用发挥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思政工作者普遍认为导师们只是片面关注研究生在学业和科研上的进展,不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对其思想道德、生活状况负起责任。但是,当全面考察现代大学的科研制度、研究生制度之后,会发现导师们的选择从职责角度来看是无可指责的。思政工作者的批评只是在展示现代大学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大学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其从制度上规定导师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要求在现代大学制度那里是无法得到回应的。
一方面,导师单纯关注研究生的学业与科研、师生关系不和谐给研究生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另一方面,导师积极正面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优势又是显而易见的。困境的解决可以从两个方向同时着力:
1.导师方向。当从制度层面要求导师积极履行责任根本不具有可行性之后,大学可以通过舆论氛围的营造影响导师从道义角度出发来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全方位关心学生的发展。这涉及大学师德建设工作的问题,只是要在操作层面有意识地组织策划,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导师群体中间逐步推动引导学生道德提升、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关心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师德传统的形成。
2.研究生方向。当改变导师无处下手时,研究生需要自觉作出调整,主动建立和导师之间的良好关系,至少要力图避免非良性关系的发生。现实状况表明,一部分研究生缺乏对师生关系的正确理解与把握,缺乏与导师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和方法。这实际上是研究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在师生关系层面的具体表现。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大学可以以“师生沟通方法与技巧”为主题对研究生进行系统化的指导。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包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