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民 袁冬梅
【摘要】高考题是缜密的,但金无足赤,由于出题者的一时疏忽,仍然不免会出现瑕疵。高考题目是否公正、是否有水平,关键在于高考试题是否出得科学、缜密。
【关键词】高考题;瑕疵;科学;缜密
高考是公正的,高考题是缜密的。综观历年高考试题,大家都觉得看了无数套试卷,还是高考题水平最高。但金无足赤,即使是缜密的高考题,也由于出题者的一时疏忽,出现了瑕疵。下面笔者指出近些年高考试题的瑕疵,以就教于方家。
一、2004年全国卷Ⅱ第2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班配藏污纳垢草菅人命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凌厉怙恶不悛不落巢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懵懂廷而走险流言蜚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怄气徒有虚名鬼斧神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道题当年高考的答案是D项。A项“班配”改成“般配”,B项“不落巢臼”改为“不落窠臼”,C项“廷而走险”改为“铤而走险”。
其实,这道题A项也是对的,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班配】般配。这让当年选A项的同学吃了哑巴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版本不同,规范程度也不一样。《现代汉语词典》说可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却说不可以。类似的情况很多,例如: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狼藉,也写作狼籍 不要写作狼籍
联绵,同连绵 现在规范词形写作连绵
联结,也作连结 不要写作连结
连接,也作联接 不要写作联接
战栗,也作颤栗 不要写作颤栗
热中,也作热衷 热衷,不要写作热中
热乎乎,也作热呼呼 热乎乎,不要写作热呼呼
翻然,也作幡然 翻然,现在一般写作幡然
嘉宾,也作佳宾 嘉宾,不要写作佳宾
飘泊,同漂泊 飘泊,现在规范字形写作漂泊
流连,也作留连 流连,不要写作留连
蜚短流长,同飞短流长 蜚短流长,现在一般写作飞短流长
飞语,也作蜚语 飞语,现在一般写作蜚语
贤惠,也作贤慧 贤惠,不要写作贤慧
这种情况还有很多,笔者不一一列举。遇上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高考命题者应慎之又慎,最好别出这种恼人题。
二、2007年安徽卷第3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且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这道高考题给出的答案是A项。
笔者认为,A项用“粉墨登场”的原始意义也未尝不可。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现在老师讲的,学生记的都是这个“现今”意义,而高考却考它的原始意义,有为难学生之嫌。而且如果这样出高考题的话,叫学生难学,更叫老师难教。类似的情况还有,例如:
对簿公堂:旧指在官府受审;今指原告和被告在法庭上对质打官司。
空穴来风:原比喻出现的传言都有一定原因或根据;现指传言没有根据。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宏伟壮丽;今形容一切美好绝妙的东西。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街巷里走出来了,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事件轰动一时或群众参与的盛况(常含褒义)。
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识或技艺逐渐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舞文弄墨:旧指歪曲法律条文营私舞弊;后泛指玩弄文辞(含贬义)。
相濡以沫:用唾沫相互湿润身体,后用以比喻在困境中互相救助。
甚嚣尘上:原意指晋军人声嘈杂,而且尘土飞扬,说明正在积极备战;后用来形容传闻或某种言论非常嚣张。
大放厥词:原指铺陈词藻,展示文才;今指夸夸其谈,大发谬论。
遇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同上一题一样,最好的方法是不出这种烦人题。
三、2007年全国卷Ⅰ第4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的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纷繁的生活。
B.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C.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D.由20多个国家的生物学家参与的“生命百科全书”研究项目,计划将世界上180万种已知物种的所有信息编纂成册。
这道高考题给出的答案是D项。选项A、B、C固然是错的,但D项就对吗?笔者认为,D项也有语病。我们划分一下这个句子的句子成分就会发现,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是“研究项目将所有信息编纂成册”。“研究项目”怎么会把“所有信息编纂成册”呢?这个句子应改为“参与‘生命百科全书研究项目的20多个国家的生物学家计划将世界上180万种已知物种的所有信息编纂成册”。
语病题目是历年来参加高考学生最头痛的题目,也是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如果出题者不选用规范、典型的材料做成题目,那学生更是判断不清。长此下去,考生对这类题目必将失去信心。
笔者认为,高考题目是否公正、是否有水平,关键在于高考试题是否出得科学、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