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2008-03-11 02:39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课文阅读教学情境

汤 蒙

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主体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即是:引导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感受、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艺术。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经验,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的突出体现,体验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一、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自读自悟中去体验

自读自悟,是学习主体——学生对学习客体──文本的直接接触和感悟。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在接触课文时都会有不同层次的感悟,而这时候的感悟,无论深浅,都是最真实,最具个性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问题上的差异性。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接触文本,接受文本,感悟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阅读体验中掌握知识和方法。

我曾听过这样两节语文公开课,上课内容分别是鲁迅的《风筝》和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教师对课文的朗读往往在学生之前。导入课文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开始了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其范读效果之好,令在场的学生和听课老师一致拍手叫好。但我总感到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一般来说,教师的文化知识、审美水平、思想认识、表达能力都要高于学生,教师的激情朗读往后挪挪可能更科学合理些。因为,教师先入为主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定势。其后的学生朗读,有的学生刻意模仿老师去朗读课文,有的则缺少心理准备,显得信心不足。前者的模仿,是学生在自己体验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缺少对课文的自读自悟,缺少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投入,这样的朗读仅仅是“走过场”的形式,是无个性的诵读,显然达不到应有的阅读效果。试问: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没有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怎么会有情不自禁的情感表达呢?后者则由于一种害怕自卑心理,自叹弗如,特别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自然“不敢高声语”了。因此,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它是深入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千万不要一锤定音,扼杀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表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不应以教师的情感体验来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上述先声夺人的做法有失偏颇。我认为学生的自读自悟应是阅读教学中不可逾越的一个环节,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应先让学生朗读,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其后教师的朗读指导或片断示范,可使学生通过比较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自读自悟是深入学习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并帮助学生打好这个基础。我在一篇阅读课文的教学时调查得知:全班大部分同学只阅读过一遍课文,阅读两遍的只有几位同学,阅读过三遍的一位也没有。于是我就提出了凡新课最少阅读三遍的要求,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多角度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这种做法效果确实不错。

二、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中去体验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学生感知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人物角色体验、历史背景介绍、实地实物教学等方法,创设具体的阅读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获得感悟体验。如《风筝》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使用不同的动词来模拟人物动作,进入角色,感受不同词语带来的具体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和亲身体验,同学们很容易判断出使用哪个词语更能体现“我”当时十分愤怒的心情。

创设情境固然重要,尊重特定历史情境并深入其中去挖掘体验则更为可贵。在教学《石壕吏》一文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即兴表演,看后组织学生评论。同学们品头论足,褒多于贬。这时有同学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演得太简单了,没有具体内容。”教师抓住这一切入点,要求学生从“安史之乱”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出发去深入领会:官吏肆意妄为,百姓民不聊生,“何怒”、“何苦”应如何表现。通过这一提示,同学们对诗人和诗中人物的情感有了深刻的体验,补充了很多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学习体验中有了深化。

三、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质疑探究中去体验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既是对学生生命活动的肯定,也是对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教学规律的尊重。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变革梨子,必须知道梨子的滋味,亲口尝一尝。”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从理解学生开始,给学生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敢想、敢说、敢于尝试、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切身的体验。

《风筝》一文说的是鲁迅对自己小时候不准小兄弟放风筝这“精神的虐杀”一事的深深自责和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的深沉感慨。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有的说“一般人做错了事都是希望别人忘掉,为什么鲁迅的弟弟忘记了,鲁迅的心情反而更加沉重和悲哀了呢?”有的说“如果鲁迅的弟弟一直记着,耿耿于怀,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又会怎样呢?”还有学生提出,“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一说不太真实。并且这个同学的观点得到了全班大部分同学的认同,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出发,认为“小兄弟”这么喜欢放风筝,自己最心爱的风筝被哥哥无情地摧残,这刻骨铭心的事件怎么会轻易地就“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呢?虽然,他们的疑问是基于不了解作者意图的背景下产生的,需要老师的适时引导,但面对同学们这种敢于向名人名篇质疑的探究精神,作为教师的我,怎能不感到由衷的欣慰呢?语文阅读教学离开了学生主体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怎会有这样的生机与活力!

四、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合作活动中去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的合作活动能加深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实验场,学生个体在这个实验场中有更多的参与体验与交流表现的机会。由于阅读的角度、思维的差异,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说出来大家相互交流,就是一堂很好的阅读分析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同学们的合作探究、切磋交流,解决学生个体在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古代诗歌五首》的教学中,我根据其中《观沧海》《钱塘湖春行》这两首诗没有配图这一情况,要求每位同学给这两首诗分别配个图,然后选出小组里最好的两幅向全班展示介绍。在其后的小组活动中,小组里选出了最好的作品,并进行了集体的加工润色,二十余幅作品很快地呈现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在绘画作品的一一介绍过程中,同学们理解了哪幅画更能表现苍凉慷慨的意象,哪幅画更能表现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同学们在绘画和作品介绍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在同学们的自我教育中得到了有效地落实。

2.课本剧表演。有些阅读课文,如《威尼斯商人》等剧本选场,可组织学生排演;有些阅读课文,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等,具有人物、场景、情节高度集中的特点,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设计场景,编写台词,设计形体语言,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舞台表演的口语。在《陈太丘与友期》课本剧的表演中,为表现“元方入门不顾”这一情节,表演“元方”的同学太投入了,他打开教室门径直走了出去,这一情节引得哄堂大笑。显然这不是简单的一笑了之,这一“笑”记录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这一真切体验将给同学们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吹出的一股清新之风,这股清新之风吹醒了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吹开了学生待放的思维之花。这股清新之风告诉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多给、再多给学生一点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尽情体验,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尽情感受,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生命活力的课堂。

[作者通联:江苏溧水中学]

猜你喜欢
课文阅读教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