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飞行》

2008-02-27 01:34
中学科技 2008年1期
关键词:艾迪恐怖分子深海

郑 军

机器人都在“绝密飞行”

我们在科幻作品中总是看见披着人类外皮的机器人晃来晃去,争先恐后地要求人权和统治权,而事实上,这部《绝密飞行》才正确反映了人工智能的价值:它主要被运用在人力所不及的地方。如电影中军机轰炸恐怖分子所在大楼时,飞行员俯冲投弹,成功发射后出现了短暂昏迷,差点失事。在空战中,由于要做加速、拐弯、翻滚等动作,飞行员必须承受剧烈过载。血液时而涌向脚部,时而涌向头部,内脏也会受到挤压。因此飞行动作的加速度或角速度是有极限的,否则就会使飞行员昏迷,内脏破裂。最训练有速的飞行员也无法承受10倍以上的加速度,而无人机则不受影响。所以后来在与俄罗斯飞机空战的时候,“艾迪”因为不需要顾虑过载问题,在机动性上保持优势,战胜了对手。

另一方面,从正式的定义看,机器人只是一种能灵活地完成特定的操作和运动任务,并可再编程序的多功能操作器。这个定义可能枯燥一些。举个例子来说明吧。一辆汽车可能很豪华(例如宝马),但它仍然要靠人驾驶。如果有这么一辆车,你坐进去后给它输入目的地,然后躺下来睡觉。这辆车可以自动上坡下坡,左拐右拐,遵守交规,躲开行人,最终把你送到目的地。OK,它就算是个机器人。它不像人?那根本不是重点。

人工智能之人与非人

在以人工智能题材的众多科幻片中,《绝密飞行》似乎不那么讨好。它讲述了一架完全人工智能化的战斗机“艾迪”的故事,美国海军秘密制造了它,由三位飞行员驾驶战机配合训练。在返航途中,“艾迪”被雷电击中,控制系统受到干扰,反而让“艾迪”拥有了人类的感情。不过,这种感情却是狂妄自大、冷酷无情的,由此引发了军方、敌方和智能飞机之间的对抗。电影不仅票房惨败,原本给预拍第二集留下的结尾(“艾迪”在残骸中复活)也失去了意义。但细究起来,这部片子才真正反映了人工智能的实际情况。

五花八门机器人

机器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苏联人为了在放射性环境下进行作业开始研究它。20世纪60年代,欧美出现了产业机器人。当年日本丰田汽车厂的工业机器人经常出现在记录片中,令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到了70年代,科学家开始研制有识别和理解能力的机器人。而现实中,真正的机器人都在从事人类所不能及的工作,而不是代替人类玩得很熟的事情,如跳舞和踢足球。以下这些才是机器人擅长的领域。

太空机器人:世人都知道美国人登过月。其实前苏联在几乎同一时间也登上月球并带回样本。只不过去的不是人,而是太空机器人。显然,和送去3个宇航员相比,这样做安全得多。

深海机器人:以前我们谈到的科幻电影《日本沉没》中,最后进入深海点火的那个潜艇状的东西就是深海机器人。在几千米水下,一般潜艇无法到达,更无法探测、采样。深海机器人是人类探索这一秘境的法宝。

火山探测机器人:代替人类,进入冒着硫磺的高温火山口进行探测。

工业机器人:代替人类完成高度重复的,需要高精密度的加工、点焊,或者毒性很大的特殊油漆工作。当然,人类工人也能够做这些事情,但这类工作有害健康,或者容易出现误差。

核废料处理机器人:沾核的东西人类少碰为佳,把活儿留给机器人吧。

排爆机器人:专门排除恐怖分子留在公共场所的爆炸物。以前这个工作由排爆专家进行,伤亡时有发生。

当然,说起危险环境,哪里也比不过战场。类似《绝密飞行》中“艾迪”那种无人机,现在美国已经运用于战场,并曾经发射导弹炸死恐怖分子。它可不是像人们想象中航空模型般大小的玩具,最大的和运输机一样大,可以装载许多武器。适用于地面巷战的机器人也正在研制中,当然也不会是《星球大战》里面那种傻里傻气的机器人战士。

所有这些机器人都有个共同特点:它们和人没有相似之处,怎么看都更像一部机器。

“机器人足球赛开幕了!机器人可以和真人跳舞!机器人能当播音员!”当你看到这类新闻时,请记住这些所谓的机器人更多像高级电动玩具。外形模仿人,甚至能够以假乱真的机器人,像《终结者》、《银翼杀手》、《我、机器人》、《两百岁人》、《人工智能》……这个名单你可以列出很长。而事实上,在《绝密飞行》中出现的那种根本不像人的智能机器,才是机器人的真实面貌。就算从家用电器看,你也会发现它们比以前的“聪明”得多。把芯片大量运用在一般机器设备上,让它们越来越“聪明”,这是人工智能真正的方向。真正的机器人不会在展览会上作秀,它们都在“绝密飞行”呢。

猜你喜欢
艾迪恐怖分子深海
不语似无愁
生命的药方
深海特“潜”队
如何探测到城市里的恐怖分子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谁杀了那个恐怖分子?
AK—47为何成为恐怖分子的杀人利器
艾迪的困惑
艾迪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肝癌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