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辉
[针刺文一]
父亲的背影苗忠表
假期终于结束,又可以离开家去自由飞翔了。西装革履的我拎着大包小包在前面走,父亲拄着双拐在后面送我。走到村口的那棵老槐树下,我执意不让他再送,一则,村口离车站还有一段路,父亲行动不便;二则,穿着一身皱巴巴的大襟布衫靠两根拐杖走路的父亲和西装革履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我的软肋。
父亲停下,我走了。回过头我招手让他回家,就在他用双拐交替寻找支点的一刹那,我看到了一个背影,一个写满沧桑、写满坚强的背影……
去省城的长途班车很拥挤,我嘴咬着车票,双手拎着包裹,好不容易挤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在舒适的座椅上刚想喘口气,这时我发现全车的人都回头看着什么,车外有一个拄着双拐的男人正在一个车窗接一个车窗喊着我的小名,原来是我的瘸子父亲。我抬头看了看车里的乘客,每个乘客的脸上都写着鄙夷。我只好低下头,心里不断地咕哝:“怎么找到这里来了,刚才不是说好不送了吗?真是的!”我把头埋得更低,没有开窗和父亲搭话。
父亲的声音越来越刺耳,“小刚,你妈眼神不好,生活费忘记放你包里了。另外,中秋节快到了,城里的月饼责,我们买不起,你妈特意给你做了几个你小时候特别爱吃的麻辣月饼。你在车上吗,怎么看不见你?”
当父亲蹒跚地从我面前经过,我感觉所有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西装革履的我,我假装什么都没有听见,什么都没有看见,继续打盹,心里期盼车子能早点开动。车子终于徐徐动了起来,我这才把深埋在臂弯里的头抬起。看着身边徐徐倒退的椰子树,我始终没有勇气回头。突然,后座有人大喊起来:“不好!那个瘸子摔倒了。”我连忙打开车窗探出身去,只见一个歪斜的背影倒在马路上,一根拐杖扔得老远,旁边一块西瓜皮还在不断地晃悠着,显然,刚才有人往父亲的脚下扔了西瓜皮,正在大声叫喊的父亲没注意一脚踩了上去……马路上,一个个月饼夹杂着一张张零碎的毛票就像天女散花似的撒了一马路,有的还被风刮出老远老远,那个黑色的背影用剩下的那根拐杖努力地支撑着爬起来,用一双比干柴还要干枯的手,不断地使劲划拉着月饼和飞舞的钱。我满脸是泪,突然站起来朝正聚精会神开车的司机大吼:“停车,快停车!是我父亲摔倒了!”
(选自南方出版社《中学生最喜欢的锐利小小说》)
[阅读赏析]
父亲,是童年时高高扬起的巴掌;父亲,是少年时躬身劳作的佝偻背影;父亲,是成年时车窗外一直高举着的麻辣月饼……父亲,是我们永远的精神仰望。可文章中的“我”却不愿意和拄着双拐的父亲走在一起,不愿让他送我上车,装作听不到他的喊叫。多么让人心酸的画面!“我”的虚伪和父亲的细心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潸然泪下。值得欣慰的是,文章结尾一句写出了“我”的醒悟。
[针刺文二]
背影亦行
离乡那天,正是黎明时分,隐约听见楼下厨房的刷锅声。想着赶车,我不敢赖床,掀开热乎乎的被窝,匆忙穿好衣服。父亲已坐在桌子前,吃了早餐,便抢先“夺”了我的行李箱——那个被母亲塞满土特产的笨重皮箱.扛到村外的公路旁等车。
这是父亲第一次送我。背着包,走在父亲的后面,看到了他矮小单薄的背影。其实,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背影一直是模糊的。从小至今,我未接触过繁重的农活,即便是农忙季节,也都被列为“保护对象”,所以,我从来没有跟随父亲挑过担子。也许因此,我比父亲高出足足一头。
一路上,我看见父亲把箱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好几次,我都想接过皮箱,父亲却总以怕弄脏我的衣服为由拒绝我,然后补充道:“不重,能行。”那声音,掩饰不了他的力不从心。其实,我也早已感觉到父亲一直在坚持撑着,因为紧随其后的我清晰地听见他粗重的喘息声。
身上开始发热,微微冒汗,我忙叫住父亲,休息片刻。找一个“干净”的地方,我接过父亲肩上的箱子放下来。父亲摘下他的帽子,额头上布满一串串豆大的汗珠,头发上冒着“白烟”,其时,天气很凉。父亲见我愣愣地看着他,忙用袖子在额头抹了抹,笑笑说:“今天还真有点热。”即便如此,休息片刻后,父亲还是紧紧地守着自己的“猎物”,不肯给我,说我还有很远的路程,弄脏衣服不好。
父亲叮嘱我沿着街道靠边的窄道走,以免泥巴弄脏衣服鞋子,他却扛着箱子,挤向人群。父亲的背影又一次呈现在我模糊的视线中。他侧着身,慢慢地把皮箱从肩上放下,抱在胸前,略向前弯着腰,一步一步挤进人群。渐渐地,消失了。
我小心翼翼地沿着窄路走到站点的时候,鞋子和裤脚上还是沾了一些泥。就在我暗暗叫苦时,父亲的背影跃入眼帘——他站在车站的入口处,一手拿着帽子不停地挥动着,头发上又冒起“白烟”,肩上和背部沾了许多泥土,靴子早已被泥糊得严严实实。
父亲一直把我送到车前,安置好皮箱后又把我送上车,等我找到座位坐稳后才说了一句:“到学校,打个电话回家。”
车上十几双锐利的目光都转向我——一个身穿笔挺西装的年轻人,我羞愧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而就在此时,我又听见了熟悉的声音:“已经付了车票钱,我回去了。”我立刻鼓起勇气站起来,转过身朝车后方看去。透过沾满灰尘的玻璃,隐约地看见父亲瘦小的背影,正挤进人群……
(摘自2007年8月3日《北方时报》)
[阅读赏析]
如果说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热泪盈眶的话,这篇《背影》样让我们深受感染。文章以“背影”来组织材料,“背影”在文中出现四次,折射出来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走在父亲的后面,看着他矮小单薄的背影”,扣题并展开回忆,一种浓浓的亲情萦绕在字里行间;然后用镜头特写式的手法将父亲“扛着箱子,挤向人群”和“他站在车站的入口处”的两处背影进行描写;结尾“隐约地看见父亲瘦小的背影,正挤进人群”和前文相呼应,升华主题。父爱如歌,环绕着我们,在我们的心间,一次次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