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爱好

2008-02-11 10:41聂作平
杂文选刊 2008年9期
关键词:赵佶赵匡胤帝王

聂作平

有时候,我们对过去的历史年代之所以能记忆犹新,并不是我们熟谙那段历史,而是因为某一个或多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就是说,有些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让后人以他为标志,记住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宋徽宗就是这样一个标志,可惜这种标志是一个耻辱的印记。

仿佛是一种暗示,在对后人影响颇大的《宋词三百首》里,开篇第一位词人就是宋徽宗。这似乎在提醒我们,这位北宋帝国的掘墓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艺术家。

《宋史》的作者、元朝首相脱脱总结道:“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即:有点小聪明,却不用在正事上,正义之士得不到重用,奸邪之人高居庙堂,这样的弱点不能说不严重吧!

赵佶一生热爱艺术、浪漫、玄想、女人和诗酒。但看看中国历史,我们会有一个骇人的发现:大凡在艺术上有成就的帝王,多半会给江山社稷和他的人民带来灾难性的恶果。文人做皇帝,鲜有不败者,原因就在于,治国需要的是理性,来不得诗人的任意挥洒。

赵佶的先人赵匡胤在消灭了词人国君李煜后曾感叹说:“如果李煜将他填诗作词的功夫放在治理国家上,他哪里会成为我的俘虏呢?”在消灭了以建立芙蓉城而闻名的蜀主孟昶后,赵匡胤见到战利品中有一把孟昶所用的夜壶,上面缀以多种名贵的宝石,赵匡胤用锤子将它打得粉碎,叹息着说:“如此奢侈,不亡国才是怪事。”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老祖宗赵匡胤所感叹过的两件事,一百多年后,在他的后裔赵佶身上重演了。

一个人有某种爱好,尤其是艺术方面的爱好,这并非坏事。假如赵佶不是身为天下一人的帝王,他的成就当会令后世的艺术家们艳羡不已。可惜,命运偏偏安排这位艺术天才当了皇帝。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一旦身为天子,他的任何爱好都有可能带来让人意想不到的后果,更何况像赵佶这样把自己的爱好和治理天下混为一谈的人。

首先,赵佶在选用国家重臣上,基本不是按照德才来衡量,而是看他们是否与自己的爱好投缘。蔡京是一流的书法家,赵佶从喜欢他的作品到重用他的人,以至于虽然知道这是一个奸臣,然而出于共同的爱好旨趣,竟再三地原谅他这种做法,真是不可思议。

至于高俅因善于踢球而被赵佶赏识,从一个破落户提拔到了太尉的职位,更是令天下士子寒心。

其次,读者们想必都还记得生辰纲,《水浒传》里的英雄杨志,原本是大宋帝国大功臣杨继业的后人,只因押运生辰纲出了事,人生的路越走越窄,后来也只得以忠良之后的身份到梁山落了草,加入到造反者的行列。

所谓花石纲,那是赵佶时代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不祥之物。崇宁四年,赵佶下令在蘇杭设立应奉局,其职责是搜罗江南的奇花异石,通过大运河和汴河运往东京汴梁。这些运送的船只连绵不断,以十只船为一纲,称为“花石纲”。

如果只是运点花草木石,作为一国之君,原也无可厚非。可这种帝王的闲情逸致一旦通过国家机器成为政府的一大职能,其后果之严重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了。奸佞们最大的本事就是善于借助来自最上面的精神,然后以此为借口和契机,合法地陷害他人并谋取利益。朱勔这个负责花石纲的官员在这方面自然也是行家里手,他在江南搜罗花石纲时,一旦看上了那些家有巨资而又没有多大政治势力的士绅,就宣称他们家的某块石头或某盆花已被圣上看中,打算征用。

此后,他并不会急于将那石头或花木运走,而是要等一段时间以后,估计石头或花木与原来的形状已经有了些许不同——比如花谢了,石头被雨水淋出了青苔,这时再去以当今圣上需要的名义去索取。其目的就是为了指责主人家看管不善,致使御用之物遭受损失,乃是对当今圣上的大不恭。识趣的主人只能蚀财免灾,朱勔的收益也就此而来。

在这种运作机制下,要是不幸被卷入花石纲,其后果是可怕的:“中家破产,或鬻卖子女以供其须。”

一个帝王的业余爱好,竟然闹到了中等人家要破产,一般人家只能卖儿卖女才能应付的地步,这种爱好还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吗?

【原载2008年8月(上)《领导文萃》】

题图 / 黎青

猜你喜欢
赵佶赵匡胤帝王
帝王计划
《瑞鹤图》传说
黑色帝王颛顼
《瑞鹤图》传说
不当皇帝就听话
帝王蟹
赐你一张琴
和高俅蹴鞠
一赏一罚的用意
曹彬打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