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正中
近期出现农民工大批返乡,传统产业加速衰退,新兴产业初见端倪,如何解决新一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城乡互动的问题,将是我国顺利推进城乡统筹改革的关键节点,对防止社会阶层断裂、保持社会平稳转型,探索中国城乡统筹新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构建“三园”互动机制,避免“拉美陷阱”
受当前金融风暴的冲击,民工返乡潮提前拉开序幕。首当其冲要实施三大主体工程:一是实施创业园工程,支持农民返乡创业;二是实施安居园工程,支持农民工安居乐业;三是实施培训孵化园工程,支持农民工提高就业水平。通过三大园区的建设和完善,为农民的返乡创业、就业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的社会政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工队伍本身也有了多元分化:精英变成了具有一定投资能力的经营者、能人成为管理者或专业性人才和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这些人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技能上,已初步具备了准市民的条件。如果及时地建立“三园”互动机制,提供机会让这些准市民在当地的县城或建制镇创业、就业,不仅会使他们的积累变成当地城镇发展资金,同时他们本身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
首先,在县城或建制镇建设安居园,避免“拉美陷阱”。之所以发生拉美现象,其关键在于这些国家的城市化不彻底,在政策上和社会运行上将人群进行了城乡分割,导致了社会矛盾凸现。针对外出务工,有一定收入并有意向返乡建设家园的农民工,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使他们在县城或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购买安居房,一方面让已经适应城市生活的农民工不再回到偏远的自然村中居住,达到规模居住,改善生活条件的目的。另一方面将安居工程建設与农村宅基地整理,农业耕地保护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进一步推进居住用地和工业发展的集约化道路。
其次,兴建创业园,搭建就业平台,使新融入的农民工有业可就。返乡农民工和农村中的优秀青年,他们都有一技之长,谋生能力强,可以通过创办创业园,把他们的一技之长孵化为新兴产业集群,逐步把乡镇的招商引资场所也集中到创业园内,逐渐形成城市的新兴产业聚居区。
最后,创办职业培训园,提升劳动力素质,加快农民转化为市民的速度。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充分动员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力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建立农民工输出培训、农民工当地就业培训、返乡农民工再教育培训体系;农村中国乡土文明的终结,也需要从农民身份与农耕方式的消失入手来加以谋划,通过职业培训,培训园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创业园竞争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由“农民”转变为“市民”。
彻底走出农村循环改革的怪圈
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是城乡统筹的核心机制,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的阶段。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系统、制度保障系统、环境服务系统,才能为农民工返乡留城创业、就业营造良好的软件环境,实现良性互动,彻底走出农村循环改革的怪圈。
完善政策支持系统。比如税收、土地政策支持,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的投资项目,可享受引进外资的优惠条件,使来自县域外的农民工创业投资项目与招商引资的项目,享受同样的待遇。其他还有投资激励政策、子女教育政策等。
构建制度保障系统。比如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
营造环境服务系统。比如构建服务于农民工创业的行政服务中心、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和环境等。
城乡统筹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一个多维互动过程,它既包括农村的劳动力、资金与土地等经济资源向城市的流动,也包括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如技术、科技等要素向农村的扩散、渗透和辐射。既包括城市对农村发展的拉动作用,也包括农村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基于市场机制,促进“三园”互动,使资源、资金、技术在城乡之间、在不同产业之间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不断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城乡经济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多元复合转型的核心,更是缩小城乡收入差别的关键。完善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并做好相应的配套改革是改善城乡结构和功能,协调城乡利益和利益再分配,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城乡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