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伤害

2008-01-14 07:55查一路
中学生博览 2008年8期
关键词:习惯性话筒钱包

查一路

一位开出租车的朋友,将乘客遗失在车上的钱包还给了失主。两万多元哪!许多人认为他傻,因为失主并不知道他的车牌号,本来他可以将这钱昧起来的。

而他,却耽搁了几天的出车时间,去报社、跑电视台,想方设法发布招领信息。而当钱包递到失主手里时,他的心真的凉了——此刻,他发现自己确实很傻。

失主打开钱包,将里面的钱数了三遍。“硬是当着众人的面数了三遍!”朋友委屈地说,“数一遍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数三遍,还拿起其中几张钱对着阳光照照。我当时尴尬得无地自容,难道我会抽出几张或者换几张假币进去,那样我又何必去还?我这又是何苦?!”

数三遍,也许是那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是生意人的一种习惯。钱,通过三遍倒是数得准确无误了,可这个动作所附带的信息,相应的也传递到别人心里:每一个细节都有深长的意味和指向,每一个动作的背后都隐含着一种逻辑。

将失而复得的钱,数上三遍,对于失主,也许就是习惯;而对拾金不昧者来说,则可能是一种情感伤害。

还有,母亲打电话给儿子。儿子接到电话就问:“有事吗?”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母亲有些伤感,反问道:“没事就不能打电话吗?你不打电话过来,是因为你忙;我打电话给你,还一定要有什么事吗?”儿子张口结舌。

儿子怔怔地握着话筒,后悔了:应该问问母亲生活得怎样?母亲身体可好?对于年迈的母亲,总有那么多的担心和牵挂,平时积蓄在心里,怎么一握话筒就忘了询问和表达呢?简单的一句“有事吗”,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然是无意间伤害了母亲的心。

人们生活在大大小小的细节中,而因为习惯,常常忽视了细节的暗合逻辑和给他人的感受。细节伤害正如一把软刀子,一点点切割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往往,灾难未必能将人倾覆,而一个小小的细节,却伤害至深,让人忧思难忘。

(风清扬摘自《楚天金报》)

编辑/张春艳

猜你喜欢
习惯性话筒钱包
招呼
钱包
我帮你拿来了
我帮你拿来了
懒散和坚持
拿黄瓜当话筒
自制大话筒
美声话筒
莲蓬话筒
看好你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