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声音:别去打扰
自从1958年几个农民偶然间炸出乾陵入口之后,乾陵的发掘议题就呈现在人们面前。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到5月,乾陵的墓道砌石全部披露。就在发掘队跃跃欲试,准备挺进地宫时,周恩来总理批示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给后人来完成”,否决了这一计划。
1973年,一直主张为武则天“翻案”的郭沫若再次提议挖掘乾陵,周恩来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郭老失落之余,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
1986年,陕西省又一次向中央提出申请发掘乾陵。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陕西省不少于三十位以上的代表,一次又一次把尽早发掘乾陵的提案交到大会议案组,结果都是石沉大海。
半个世纪以来,从知名学者到地方政府,发掘乾陵的申请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是为什么一直未获通过呢?
原因当然众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担忧现有的技术不足以完好保护乾陵里的众多文物。这方面,我们是有惨痛教训的。
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迄今为止我国有计划主动发掘的唯一的一座帝王陵。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等人的极力主张下,国务院批准了发掘定陵的申请。时任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和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夏鼐对此举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反对的主要理由就是技术不过关,无法很好地保护出土文物。
在争议声中,定陵地宫还是在1957年用比较简陋的工具打开了。人们在兴奋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发现,郑老和夏老的担心变成了现实——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在忙着寻找最佳位置拍摄的时候,就亲眼看到一匹锦缎由华丽变黑变硬,变得让人心疼。这些在地下沉睡了数百年的绸缎刚出土时还柔软如新,此刻只需用手指一触就立时化为碎片、粉尘。更有甚者,定陵的主人明万历皇帝及其皇后的尸骨,在随后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们一把大火烧成灰烬……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粮食和瓜果,不少物品仍然保存了其原来的状态。当考古人员端着一盘莲藕兴冲冲端到地面,让人去拿照相机拍照的几分钟,莲藕就化成了一滩水,再也无法复原。
秦始皇兵马俑刚出土时都有着艳丽的色彩,但不久就被氧化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黑乎乎的模样。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丝绸,至今仍存放在冰箱里不能拿出来示人!
原来,地下埋藏的文物,在特定的密闭条件下,起初受到地下环境中盐类、水分、气体、细菌等化学、生物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氧气耗尽,墓室里的环境就达到了相对平衡状态,各种不利因素对文物的破坏也就停止下来。如果贸然发掘,这种平衡就会立即被打破。一些珍贵文物突然碰到从外部闯进的空气中的水和氧气,腐蚀活动立刻活跃起来,少则几分钟、多则几小时就会面目全非。
有鉴于此,国内大多数专家反对“打扰”乾陵,北京大学的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就一再强调,对祖先留下的东西要慎重,在科学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发掘要比发掘好,因为相对而言,地下一千多年的微环境还是稳定的。
另一种声音:科学发掘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县的周公庙发现了20多座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一开始,国家不允许发掘,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同意发掘两个墓葬。然而发掘的结果却是发现它们都已经被盗空。令人气愤的是,其中一个墓中竟然还有2002年的矿泉水瓶!一些专家由此批评国家的现行文物政策过于被动,是等着盗墓贼行动后才被迫发掘的政策。这又让人们重新提起了发掘乾陵的话题。
陕西省方面一直主张对乾陵进行“抢救性发掘”,理由除了有可能的盗墓之外,还特别提到了乾陵处于地震带,而且梁山山体由石灰岩构成,极容易渗水,帝陵中的文物很可能正处于损坏之中,若不及时发掘,很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那么发掘的技术呢?有关专家指出,如今的考古发掘技术已今非昔比,如果发觉乾陵,可以使用密闭气调方案,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一套技术,已经在埃及和印度多次成功地实施。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呢?简单地说,就是在陵墓入口处连续建造七间密闭性极强的活动房,然后在金刚墙(也就是陵墓地宫与外界的隔离墙)上钻个小孔,取出墓内的气体样本进行分析,弄清墓室中的温度、湿度、气压、臭氧、微生物状况后,在密闭的活动房内,依次人为地制造与墓室内相似的小环境。从第一间到第七间依次递进,到第七间房子,室内的各项指标就和墓室内一模一样了。
然后,考古人员戴着氧气面罩,从第一间房进入,消毒,进入第二间,关闭第一间。依次类推,最后进入墓室。进入之后,呼出的气体也要收集,不能排放到墓室中。灯光也不能使用,而要用一种类似动物萤光的低照度光源。在这样一种“不挖之挖”式的发掘中,对乾陵进行考古探索。
至于文物的保护,有人想到了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纳米技术——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如果在涂料中加入极其微小的纳米颗粒,就能够耐大气和紫外线的侵害。倘若实施纳米喷涂,文物就可以被纳米颗粒固定而不再发生变化。这项科学技术的出现,为乾陵的发掘增加了许多胜算。
甚至有人想到了机器人技术……
有了这些科学技术手段的保证,发掘乾陵看起来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去年,国家文物局对全国的馆藏文物做了一次普查,“发现很多文物的保存都有问题,很多文物因为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在慢慢变坏”。在这种情况下,奢谈发掘乾陵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恢恢大墓,多少显得有点不太现实。
看来,这对千余年前的夫妻皇帝何时才能重见天日,仍然只能是个谜,留待后来人继续去孜孜不倦地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