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落实学生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形式主义

2007-12-29 00:00:00廖跃梅管中发
体育教学 2007年6期


  中共中央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每天锻炼1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各级学校都在积极的响应,贯彻中共中央7号文件精神,具体的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但我们了解到有部分学校在时间的安排上还不是很科学,出现以下一些形式主义现象:
  
  现象一:体育课时安排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
  有些学校长期不能达到教育部要求的体育课时,这次中共中央7号文件的颁布实施,学校领导又未能很好领会文件精神,对增加的体育课时采用随机安排,哪里有空余课时就把体育课时安排在那段时间。我们观看了几所学校发现有些班级的体育课全大都安排在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或是下午的第一节课,或是其它科目中“剩下”的时间里。
  另一种现象是虽然在课表上安排足体育课时,但由于缺乏专职体育教师,新增的体育课时由班主任老师或其他文化课教师兼任。兼任体育课的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专业知识,使得体育课很难达到系统性和科学性。
  
  现象二:部分学校在落实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实行平均设置
  据我们的了解有的学校,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设置为:早操安排20分钟、课间活动安排20分钟、课外活动安排30分钟,走平均主义路线。笔者认为这样的设置是很不科学的,如就早操和课间操而言20分钟的锻炼时间能起到的锻炼身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全校性活动各个班级自已整队,排好整齐的队伍带到运动场,接着全校性的整队后就做一遍广播操,然后又带回教室,进退场上就花去了一大半的时间。特别是在有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很多学生带着冰冷的手做广播体操,如果动作做到位的学生可能感觉有点暖和起来,动作做不到位懒散的学生肯定是两手冰凉,一点都没有活动开,没有起到早操和课间操该有的效果。
  
  现象三:为了满足1小时锻炼时间而凑足1小时
  学校都在积极响应中央7号文件,落实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但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能不能发挥最佳效果,还有待于实践的不断探索。据笔者调查,有些学校在时间安排上欠妥。课间操20分钟,在中饭后30分钟的活动时间,课外活动30分钟。这样的锻炼时间设置,虽说大大超时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但就中饭后的30分钟活动时间笔者认为是很不合理的。首先在城市一般的中小学学生都在学校就餐,有的就在班就餐,所以吃饭也只能按照顺序来,可能第一个学生已经吃好了,最后一个学生还没打到饭,所以当活动时间到时,有些学生才刚刚吃好。刚吃好饭就马上进行剧烈活动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wvCC3cD4vsY9EYSMVX4QCAIUvKBtU3RS2+uf/e8gzFo=不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对身体有害。这种“为了满足1小时而凑足1小时”的现象,应该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现象四:有些可利用的锻炼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于每天坚持,点滴积累。比如学校执行教育部的“减负”政策,下午学校的放学时间大都在15:30分左右,这时候由于离学生家长的下班时间17:30分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学校在放学后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家长没有及时来接。而这些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值周老师负责让学生自己安静地看书。我们认为如果把这段时间利用起来,组织孩子去操场上跑跑,做做游戏,孩子肯定比谁都开心,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身体得到了锻炼。因为一整天的学习已经让孩子感到比较疲劳了,再继续看书就会增加大脑的负担,身心得不到放松。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认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仅仅安排了锻炼身体的时间是不够的,还应合理、科学的安排活动时间。如有的学校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安排4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就能让学生有充裕的锻炼身体时间,除安排学生做广播体操外,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做一些简单、有趣的课间游戏和身体素质的练习,让学生乐在其中,锻炼在其中。
  
  (浙江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 310015)
  (浙江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 3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