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简称ZPD)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儿童学家维果茨基用来说明儿童智力发展的概念。一般认为,这个概念对于揭示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关于课堂上的对话与互动式教学方兴未艾,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的“最近发展区”也再次受到热切的关注。那么,“最近发展区”与对话、互动式教学有何关系?它对体育教学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对此试作探讨。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维果茨基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是在他去世后的二十年以后才开始发生的,其标志为他的《思维和语言》一书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1962)。美国在传统上一直信奉自由主义、儿童中心,其教育深受杜威及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界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主流理论,其后继研究者大都秉承了他的基本研究取向,即着眼于儿童个体的学习和发展,更多地强调儿童自身的主动建构。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美国朝野震撼,开始反思其教育,于是自由教育理论招致广泛批评。此后,美国相继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改革,如60年代布鲁纳领导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70年代的“回归基础”教育以及80年代的“倡导高质量的教育”运动。特别是后两次改革都可寻到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痕迹。维果茨基与皮亚杰不同的是,他着眼于社会文化、社会交往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教学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强调掌握社会历史文化经验的成人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这无疑为想突破过分强调儿童中心的美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因此,美国学者对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表现出了日益浓厚的兴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围绕着维果茨基社会性建构的思想所进行的实证性研究逐渐增多。
而随着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的迅速发展,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已成为学派纷呈的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并对现代教学实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所创立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更是维果茨基发展理论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关键概念之一。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亦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其中,“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在某一特殊阶段的智力发展,它标志着儿童一些官能的成熟;而最近发展区则意味着那些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官能还未成熟。”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明日可能达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