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趋势,提出正确使用的办法和规避风险的措施,并与国外成功经验进行比较分析,以达到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国家助学贷款的目的。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担保;贴息;贷款风险
自从高校实行收费制以来,经济贫困就成为高校学子求学的最大障碍之一。为了适应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需要,需要运用信用手段解决教育经费不足和经济贫困学生就学问题,高校学生助学贷款作为一种资助学生学习的方式,它有助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圆上大学梦,或完成大学学业;有助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有助于国家从制度上(奖、贷、助、困、免)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有助于学生早期(工作之前)体验到国家的爱心,增加学习信心和力量。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起步与趋势
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是在1999年,当时采用的是抵押或担保贷款,贷款的用途是用于支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贷款的范围是: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不含高职、独立学院学生、研究生)。由于操作中需要抵押或担保,这是学生难以达到的要求,因而贷款计划进展缓慢,贷款数量极其有限,有的学校未能办理一名学生助学贷款工作。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也相当缓慢。可是当时助学贷款工作是中央重视,地方不重视,学校重视,银行不重视。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助学贷款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采用了信用贷款的方式发放助学贷款。由于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只需要贷款人的个人信用就能够获得贷款,很大程度上简化了贷款手续,贷款利息仍然是国家和贷款人各负担50%,这样,贷款的规模才得以迅速扩大。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建立了贷款风险金制度,贷款还款期延长,学生在校期间不负担贷款利息等一系列新措施,使得学校、银行和学生本人都有很高热情。由于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各类制度、观念的改变等,必将推进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工作向前发展。
二、国外助学贷款的成功经验
学生助学贷款是一种资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业的经济形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国家开始试行,规模较小、资助学生人数较少。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实施学生贷款,贷款规模有所扩大。即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到了80年代,学生贷款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学生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已到了较为正常的工作程序。以美国为例:1970年学生贷款占30%,助学金占70%,1985年学生贷款占50%,助学金占50%,到了2000年,学生贷款74%,而助学金占26%,以此看出,学生贷款规模逐年增加。在学生助学贷款付息方面,各国各有差异,但有一点相同,在校期间,都有免息的做法,如英国,在中低收入的家庭的学生贷款,可以享受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联邦政府支付,学生毕业后的贷款利息由学生本人支付,又如日本,学生贷款一律免付利息,毕业后分期偿还本金。学生助学贷款的范围上,日本在学生助学贷款的规定有五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品德、品学兼优;二是学习成绩好;三是家庭状况;四是家庭经济能力;五是本人健康状况。就学生助学贷款用途而言,大多数国家如美国、韩国等用于学费和生活费,也有些国家单一用于支付学费或生活费。
我国基本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由金融机构提供,由财政给予利息补贴的无担保(信用)商业贷款。其目的是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支付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以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
三、国家助学贷款的正确使用
我国的助学贷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贷款或专项贷款,而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资助政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99年,中央出台了扩招政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望,从那时起,中国真正迎来了高等教育的春天,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壮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于是制定了招生收费并轨和以国家为主,个人为辅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生在校期间要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边远贫困地区学生、城政下岗职工学生、多子女家庭学生、单亲、孤儿家庭学生等等,都无力支付高额学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中出台的,它是一颗定心丸,它从根本上解决了那些想上学、能上学的贫困家庭子女学校中经济困难问题,不再为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
国家助学贷款的确是一件好事,但由于个别贷款学生认识不足,使用不当,也造成国家助学贷款的负面影响。1、贷款追求高消费,据一篇题为《如此享用助学贷款不应该》的报道,报道某一高校学生一方面享受助学贷款,一方面追求高消费,一年更换3部手机,购买笔记本电脑,甚至乘飞机外出旅游。2、贷款追求享受。个别学生只要贷到款后,认为有钱了,于是大吃大喝,朋友聚会,同学聚会,生日聚会,把本来有限的生活费用不几日用之殆尽。3、欺骗家长。本已批准了助学贷款,但不先告诉家长,继续向家长要钱,进一步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正因为如此,特别是高等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国家助学贷款意义的教育,一是可尝试开设学生助学贷款选修课,请银行的同志、学校有办理助学贷款经验的老师,甚至机关领导进行辅导,进行国家助学贷款讲解,把国家助学贷款的好政策告诉学生。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给下一代。三是教育学生要珍惜,助学贷款虽是银行放贷,但国家承担了大量的利息支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每一位受助的学生都要用好这笔资金。四是通过助学贷款实践使受助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尝试个人理财方法。学生在校无收入来源,更不能偿还贷款,对于取得的贷款,实际上是一种提前预支个人收入的一种理财方法,也就是常说的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那么,对于取得助学贷款的学生,如何使用这笔资金呢?国家助学贷款,既不是社会福利也不是政府拨款,也不同于商业贷款,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付息)银行和个人之间的信贷关系。高等学校管理助贷部门要统一管理,不能一贷就发,国家助学贷款是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为前提而设的,离开了这个前提就无任何意义了。
四、制定政策,规避风险
2003年我国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批还贷高峰,数据显示,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究其原因是银行在经营这一项业务时面临着社会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因此,建议政府、银行、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控制和规避这些风险,确保国家助学贷款成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圆大学梦的“绿色通道”。
国家助学贷款是以个人信用为保证而进行的。诚信为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讲究一个“诚信”。所谓“言而不信非君子”,“人无信则不立”是诚信的真实写照。相信绝大多数贷款的学生是能按规定归还贷款的。但对那些不讲诚信,恶意拖欠不还的,这就造成一定的风险。1、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学生)在毕业后因各种原因可能不履行还贷承诺而给银行造成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上的损失。2、管理风险。拖欠不还国家助学贷款,使得银行或有关部门花费较高代价来催收欠款,增加了银行或有关部门在管理上的成本,导致管理风险。3、政策风险。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政策下的一种放贷行为,银行执行了国家政策放贷,损失却没有政策补偿,造成政策风险。4、学校风险。学校作为学生贷款的承办单位,造成助贷损失也不能脱清干系。一是影响“银校关系”,银行把高校作为良好的客户来拓展业务,把学生作为国家的接班人来资助培养,反过来因还款不及时,拖欠率高,势必影响学校与放贷银行的关系。二是影响学校声誉。某某媒体一曝光,某学校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情况很严重等等,就会给学校声誉带来很大影响,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对学校未来生源会造成恶劣影响。
据此,国家学校都要制定相应的助学贷款管理措施,以保证助贷不损失,国家财产不损失。首先,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制约那些拖欠者,如允许在媒体上曝光,进行信用通缉,规定用人单位对不诚信者不准录用,用人单位有权有义务扣除拖欠者工资收入,帮其偿还贷款,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无论其走向何去,个人信用档案都是可查的。其次,学校要加强教育,要教育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诚信之人,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真正做到诚信待人、诚信处世、诚信立身,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建立一整套助贷管理办法,学生完成学业毕业离校的,要跟踪学生的去向,建立毕业生包括家长信息网络体系。尽最大努力帮助银行收回贷款,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助学贷款损失。
参考文献:
1、查道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国内外比较[J].教育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