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财政政策选择

2007-12-29 00:00:00庄乾燕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4期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内,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快建立农村公共财政,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创新,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势在必行。所以要建立以下三方面的财政政策,更好地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一、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加快建立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
  
  把农村公共品纳入财政负担范畴。加大转移支付,筹集资金重点保障乡村两级运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优抚、五保户供养、计划生育等方面支出。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乡村基层组织职能转换和机构调整工作,加大并村并组工作力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改革乡镇财政体制和管理方式,认真研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继续做好乡村债务化解工作。
  
  二、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要继续推进农村“五项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发展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方面,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农业节本增效。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工作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建立支持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并创新支持方式,在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劳,财政在材料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同时,筹资用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安工程。二是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建设县际、县乡公路。三是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将土地出让平均收益的15%专项用于土地开发。四是支持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建设沼气池,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五是严格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和征地款管理,解决征地后农民生活保障的问题。六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林补贴制度,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加大对困难乡镇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较困难乡镇财源建设,同时支持扶贫开发,引导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以贫困村为基本单位,以村级扶贫规划为载体,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投入为核心,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产业开发。以剩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整合资金、整合力量集中投人,整村实现扶贫规划目标。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和产业化建设引导性扶持,重点扶持产值达到一定规模的扶贫龙头企业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工作。切实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进城务工农民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增强农民进城的素质能力。要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实施“阳光工程”,增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积极创新财政补助方式,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要真正落实中央提出的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实现政府办农村义务教育,uRwbLG88oi533WXaCw/QiA==必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中央和省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市县财政也要积极努力。要加快步伐,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人人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民看病难、医疗费用高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一个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必须把如何应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不断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保险工作的开展,逐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继续加大灾害救济的投人力度。当前,要突出四个着力点:一是积极稳妥地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继续跟踪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和基金监管办法,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同时,要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惠。二是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服务条件。安排经费,用于计划免疫用疫苗购置、艾滋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支持贫困乡镇卫生院新建和改造工程、诊断设备购置。四是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主要是救助患了大病个人又难以负担医疗费用而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患者,使这部分人看得起病、用得起药。农民“看不起病”、关键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下,低收入的农民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按照城市标准制定的医疗和药品价格。因此,要立足构建长效机制,在各级政府确保加大投入、尽快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卫技人员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运用政府采购、补贴、差别税收政策等财政手段,并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尽快探索建立一种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成本运行的农村医疗体系,让农民就近得到及时、低廉、有效的治疗。同时要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相结合,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不断提高养老金标准。同时,完善农村最低收入保障等制度。保障手段逐步规范科学。对“三无”对象进行低保标准全额保障,对有一定收入来源的城乡困难居民进行差额保障。同时,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及定期上门回访制度,及时调整保障标准,确保低保工作公正、公平、合理。
  
  (作者单位:鹤岗市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