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降低路基填筑高度问题的探讨

2007-12-29 00:00:00于晶源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5期


  能否在保证路基稳定的前提下,降低路基填筑高度,减少工程造价,提高公路整体效益,一直是公路建设者探讨的问题。
  
  一、高路堤的缺陷
  
  高路堤存在的弊端有:1、对地基产生较大的压力,造成路基沉陷、路面下沉、路面开裂和桥头跳车等病害;2、施工用土量大,占地多,易引起水土流失;3、沉降大,易出现塌方、养护困难、费用较高;4、公路占地宽度增加,提高了工程造价;5、施工难度大、周期长,增加了施工工期;6、破坏其周围景观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与其周围环境不协调;7、使交通事故率提高。
  由于高路堤存在以上弊端,所以应尽量避免采用高路堤。当受地形地质限制必须采用时,也应综合考虑,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路堤高度,减少工程造价,提高公路整体效益。
  
  二、优化路基线形设计,降低路基填筑高度
  
  1、合理设置纵坡长度。对于高速公路,当纵坡较小,工程量不大时,纵坡长度可适当大些,可取800m以上;当纵坡稍大,工程量可能增加时,纵坡长度可减少至300—600m。根据资料显示,在高速公路上,司机目光集中在300—600m之间。因此,纵坡长度采用300—600m之间较为适宜。
  2、合理解决平竖曲线的关系。根据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当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应包含在平曲线之内并且平曲线应稍大于竖曲线,在平曲线内应避免出现几个起伏的纵坡。然而,工程中不能机械套用该项规定,在地面纵坡变化较大,路线平曲线较长的情况下,本着降低路基高度,减少工程造价的原则,合理的设置多个变坡点是必要的。
  3、合理规划农村道路,利用桥涵作通道,减少通道数量。通道的位置应布局合理,适当控制,不能按农村现有道路一一设置。在外业勘测中应当与当地政府协商,对原有道路过密地段适当合并,以减少通道数量;对原有乡村的行政分界和土地分界进行调整,把高速公路左侧土地划给左侧农民,把其右侧土地划给右侧农民,以避免农民耕地时穿越高速公路,从而减少通道数量。另外,在一些人行和车行通道附近有桥涵等构筑物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桥涵作通道。必要时可加大桥涵孔径或另加一孔,中间排水,两侧用作通道,还可利用大中桥的边孔作通道使用。
  4、降低通道处原有道路高度,尽量使地方公路上跨高速公路在一些分离式立体交叉处,对于下穿式通道如果条件许可,应尽量将原有道路下挖一些,以降低路基高度;同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或减少通道积水;采用地方公路上跨高速公路降低高速公路的路堤高度,减少占地面积和工程造价,提高公路整体效益。
  
  三、利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降低路基填筑高度
  
  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路基填筑的高度。平原微丘区,由于地势开阔平坦,路线受高差和坡度限制小,容易达到技术标准,但水文地质条件差;山岭重丘区,山高坡陡,地质条件复杂,路线平、纵、横三方面都受到限制。因此,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是降低路基填筑高度的关键。
  1、利用地形地貌,采用分离式线形设计。当路线通过重丘区和山岭区时,由于地面横向起伏较大,若整个横断面设计为同一标高,势必增加路基填筑高度,增大填挖方数量,出现较多稳定性差的半填半挖路基。因此,要合理采用分离式断面形式,整、分结合。
  2、利用工程地质条件,降低路基填筑高度。在进行路线设计之前,要对路线通过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注重地质选线,并采取必要的钻探手段弄清工程地质复杂地段的详细情况,正确地引导路基设计。因此,必须在充分掌握沿线工程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对岩性好、地基稳、地下水位深、地表排水通畅的地段,应尽可能地降低路基填筑高度,缩小路基边坡。
  
  四、根据工程实际采用置换法
  
  降低路基填筑高度置换法是在日本、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降低路基填筑高度、保证路面稳定的方法。具体就是利用一些水稳性好的筑路材料,取代原路基填土或原地基土以增大路面结构层厚度,从而达到在不过分增加路基高度的情况下,保证路面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1、采用置换法的条件。由于采用置换法实质上是增加了路面结构层厚度,因此费用比相同厚度的土基较高。在我国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已采用,在我国冻融区和地下水位较高等一些水文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如果当地筑路材料丰富,宜采用置换法降低路基填筑高度。在上述条件下,采用置换法降低路基填筑高度,其整体效益远比高路提好。
  2、置换材料的来源和要求。置换材料对于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来讲普遍存在,如风化的山砂、砾岩,经过筛选的碎石、砾石土,以及山间采石场的毛石等;对平原区高速公路虽不具备如此好的条件,但也不缺少置换材料,如河道里的砂砾、中粗砂,建筑废料等均可作为置换材料。用于置换的各种材料,应级配合理,粒径适中,严格控制粘土含量,保证其有足够的水稳性和抗冻胀性。
  3、置换厚度的确定。置换厚度是指包括路面在内的整个结构层厚度,包括:面层、基层、低基层及垫层。主要与地面最大冻深有关,一般采用理论冻深的70%来确定。采用置换法的关键是要依据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结合冻深情况,合理确定置换厚度,在保证不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路基填筑高度。
  
  参考文献:
  1、张雨化,朱照宏.道路勘测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2、先立志.高速公路发展回顾及几点建议[J].东北公路,1996(1).
  3、蔡克诚.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的问题探讨.道桥之光[M].1994.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公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