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改善我国外贸增长方式

2007-12-29 00:00:00李利平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5期


  摘要: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以数量型和粗放型为主,主要体现在流通领域,资源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浪费,导致耗能高、效益低。为了改善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要靠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资源再生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外贸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创新;外贸;增长方式
  
  一、我国外贸增长方式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外贸已经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期,正处在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我国目前的外贸增长方式仍然以数量型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口环节
  1、在生产领域,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丰富方面。相对而言,资本、技术、知识要素的供给不具有比较优势,我们更多的使用劳动力,而较少的使用资本和技术;同时,我们对资源的耗费比较高而产出的效率较低,在密集使用技术和知识的产品生产方面不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定位的国际分工位次,我国大多数产业仍处在低端位次上。例如,装备制造业是资本技术要素密集使用的产业,由于不具备这方面的比较优势,我国产品不具有竞争力。因此,在出口产品中,成套机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等产品的比重还很小。
  2、在流通领域,秩序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各企业纷纷压价。由于各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很容易出现千军万马共同抢占一个市场而不断压价的局面。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较低,一方面是由于成本较低,但也是出口厂家自相残杀、无序竞争的结果。这是流通领域存在的一大弊病;而且,我国出口产品的营销环节大多掌握在境外的贸易商手中。从产业链条来看,产业链条一般情况是生产环节的附加值低于流通环节的附加值。国际贸易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流通问题,但是在这一领域里我们并不具备优势。流通领域里的批发环节和零售环节基本上都是由境外的外贸商在掌握。所以,在整个国际贸易当中,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我们得到的仅仅是生产领域的那一部分很微薄的利益,尽管我国的出口速度很快,但仍然是低效率的粗放型对外贸易方式。此外,流通领域里还存在港口运输、通关条件和运输方式等问题,但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我国的出口贸易在流通领域里所获得的利益较低。
  (二)进口环节
  从进口环节来看,我国进口贸易的利益主要来自流通领域。这几年我国的进口贸易增长速度很快,不仅表现在增加了石油、矿产品、木材等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数量,而且还表现为其价格的不断上涨,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石油。一桶石油的价格从2002年底的36美元上涨到了2007年4月的68.4美元,6年来就上涨了30多美元。目前,我国铁矿砂的进口量几乎是世界铁矿砂贸易量的70%以上,可以说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铁矿砂买家,以后时期更为严重。按照经济学原理的解释,某一市场上最大的买家和卖家是可以左右其市场价格的,也就是说在该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我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铁矿砂买家,但是我们未能左右市场价格,这是因为我国在进口环节里支付了过高的成本,从表面上看我国的进口速度很快,进口数量在增加,价格也在上涨,但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
  由于服务产品主要是技术、知识密集使用的生产部门,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据2005年世界贸易报告显示,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2005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6%,低于2004年预期的9%,但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继续排名世界第三位(见表1),服务贸易额排名世界第七位(见表2)。而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
  
  
  (四)进出口贸易基础设施落后
  港口、仓储、远洋运输、航空运输等,不仅容量、运力存在瓶颈,效率也有待提高。网络与信息化建设有待发展,第三方物流、国际货物转口转运等业务还处在待开发和有待发展阶段。
  (五)加工制造业技术水平低
  在加工制造业中,通过外商投资和国际化生产建立的生产基地和生产环节,多数还属于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由此形成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极大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和贸易总体规模的扩张。但有一部分加工贸易产品的要素报酬较低,附加值也较低,因此出现了一部分出口产品贸易量增加多,但贸易值增加少的现象。
  
  二、靠创新推动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际经验表明,创新是参与国际竞争、快速提升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历史上欧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强国地位依靠的是原创性技术创新,上世纪中期日本等国的经济迅速崛起凭借的是管理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我国虽然借助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形成在加工组装环节的低成本优势,进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发展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生产加工基地,但是,由于发展路径上过于依赖引进、创新不足,因而一直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位置,附加价值难以大幅提高。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差距很大。
  因此,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创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严峻挑战,改变我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的格局。
  1、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指导对外开放。要突破传统的建立在内外市场分割基础上的开放——引进观念,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开放——竞争观念,以要素不足为主要目的转向以参与国际分工、获取竞争利益为主要目的。当前国际产业分工的新特点:一是分工层次进一步细化,由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分工内涵进一步深化,由贸易分工、生产分工转为要素分工和价值链分工。二是知识性要素正在成为国际产业分工的核心,知识性要素的拥有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和把握国际分工的新趋势,积极培育和大力引进知识性要素,逐步从目前的利用国外资金为主转向利用知识性要素为主,这是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根本之路。
  2、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的模式,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转向大力培育竞争优势,大力推进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的升级,从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转向自主创新驱动型经济。要按照内外统筹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向内涵提高为主,逐步减少资源型产品出口,增加劳动要素和知识技术要素产品的出口。要从目前以吸收外资为重心的倾斜策略转向出口、引进和“走出去”并重的全面策略,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推动企业走出去。要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从由政府为主导的运作转向由市场和企业为主导的运作,提高政府在经济国际化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管理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3、要进一步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跨国公司把高技术、高增值的加工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帮助国内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引导组织对重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科技支撑”的技术进步促进体系。二是要积极培育自有品牌,对具有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跨国并购和品牌战略,优先予以政策扶持,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各方协同、阶段推进”的高科技自主品牌培育机制。三是实施知识产权兴贸工程,要集成各方资源和力量,通过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利用,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使其成为提升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四是促进贸易、产业和科技有机结合,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左连村.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应实施重点突破战略[J].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