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

2007-12-29 00:00:00闫大玮汪家耀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10期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文章首先分析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内涵,探讨了目前高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以学生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办学理念;以学生为本
  
  教育部于2005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这一规定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做好服务。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要从社会性的角度去激发人的首创精神,并最终为人类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首创性。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归根到底就是要突出人的发展,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这就要求: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其次要尊重人的需要。把人当作人,凡是涉及到人性展示的方面,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再次要肯定人的价值,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想方设法实现人的更大价值。
  “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要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依靠学生办学校,以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现行高校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单一的教育体制日显僵化,教育和管理理念渐趋落后,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转变。譬如,学生工作的管理职能正逐渐向服务职能转变:普通高校大学生毕业生已经完全自主择业,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在普通高校范围内形成。另外,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学生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来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体制。
  (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地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诈骗等不健康的信息的冲击,使高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发挥;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滋生、蔓延地,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辨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有的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三)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变革
  目前,全国范围内许多高校已普遍实行了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同时还要管理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校的学生。而且还要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的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逐步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的要求,这就使二者容易产生矛盾。在这种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意义重大。
  
  三、以学生为本,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管理中的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改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为引导、激励式的管理。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管理部门的教职人员应充分尊重学生,改变原有的行政命令式的、千人一律、无条件服从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及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档案,引导、协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及其自身素质来为自己制定人生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短期目标),通过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行过程管理,激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长期目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更多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利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角度、从关心学生各个层面需要的角度出发。
  尊重学生的公民权利,应首先承认学生的公民身份,并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管理条例,管理应以正面强化的激励方式为主,尽可能少用惩处措施,惩罚和处分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人性化一些。
  (二)加快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改变过去致力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基础类、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的比例,改善传统的专业教育过专过精的模式,以满足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提高毕业生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职业流动性大等现象的适应性,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增强教育学生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面对面学习来增强感性认识;三是注重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真正地深入到农村、社区、工厂等基层,以此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兴趣。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高低和对工作的敬业程度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劣。因此,高校应花大力气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其中,师德师风的建设应成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对待学生要持有爱心、热心和责任心,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地位,降低乃至消除大学生对被管理者的逆反心理,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学生管理宜推行在学生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管理和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这种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
  (四)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f98VQPt5zoi+TPQ7X2ZTI6oltjPQtYs1t8jkWOPW/gQ=  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广泛,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学校要理顺各部门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适当放权,发挥基础作用。既要赋予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力,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实效性;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并与学分制相适应。强化以院系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高校管理工作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又要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同时也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