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的分析,找出了该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其成因,并据此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治标性策略和治本性策略。
关键词:富余劳动力;制约因素;成因;策略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在该省经济社会发展占重要地位,“三农”问题是该省经济快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凸现出来,在有些农区甚至成为制约“三农”发展,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难题。
一、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
2004年底,黑龙江总人口量3815万人。农业人口18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7.4%,全省耕地面积1.38亿亩。从数量上看,农村劳动力资源达936万人,超过农村人口的半数。其中,富余劳动力46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9%。
二、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主要成因
(一)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
由于几千年封建统治所遗留下来的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使农民不愿抛开土地,离开家乡到外面去寻求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据2004年1~10月份统计,黑龙江流向外省的农村劳动力93.3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27.4%。绝大部分劳动力滞留在省内,省内流向为280万人,占72.6%。而有关资料显示,全国跨省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的比例达到80%左右。说明农村劳动力外移能力不强,省外劳动力市场开发不足。
(二)农民文化素质低
面对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民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1、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不完善。目前,在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7%,小学文化程度占43.5%,初中文化程度占4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更是寥寥无几。可见,农民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且九年义务教育还未完全普及。至使未来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职业技术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但各级政府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培训基地设施和条件得不到改善,培训手段和方法因缺少经费而不能适应农民实际需要,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培训明显滞后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一些地区盲目开发,大量征占耕地是使农民变成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原因。某市1999~2001年以建立“对俄农业蔬菜出口开发区”为名,强行征占3.5万亩粮田,致使4000多农村人口失去了生产资料,其中近千人成为了失业的富余劳动力。
3、农业产业化生产将使农村劳动力面临巨大压力。面对西方各国现代化农业的竞争,我国必须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必须走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将占用更少的劳动力而释放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将由于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加。同时,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加入WTO后,粮豆薯产出的减少,必然产生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
4、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缺少转移的平台,使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其中突出的是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三大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缺少规范的劳动力交流场所,用工信息、劳动力价位等一些外出务工者十分关注的信息发布不及时,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难度。
三、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六大战略目标,分别制定近中期和长期对策。
(一)近中期对策,即治标性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要广泛运用广播电视、讲座报告、典型示范科普教育、“三下乡”宣传活动等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宣传国家有关政策,转变对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的认识,激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热情。
2、加快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为了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渠道、全方位的农村科技培训体系网络,我们借鉴北京市的经验设计了黑龙江省科教兴农管理体系(见图1)。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应采取的措施是:(1)根据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职业教育的内容。要重点开发技术推广教育模式、绿色证书模式、青年农民培训模式、创业培植模式、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模式、企业带动代培模式等。(2)努力办好“三农”特色的高层次学校,组织动员各级各类办学力量设置培训网点。一是办好农村农业广播学校、乡镇农业技术学校。二是把农村中分散的科技人员和技术骨干或运用科技成果效果显著的农民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科技培训、技术交流、科技咨询服务和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三是按照市场需求设置培训网点,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外出务工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到课堂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3、深化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1)调整土地政策。土地制度应在坚持中央关于土地承包制的基础上,实行农村土地依法合规的有偿转让,要从严从紧治理“圈地”现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保障农民生产资料完整不受侵害。(2)改革户籍制度。首先,对进城农民实行基本户口制。其次,放开县级以下城镇的户口,允许具有一定条件的农民与土地彻底分离,成为小城镇居民。再次,逐步放开县以上中小城市的户口,允许农民进入中小城市择业。
4、将发展乡镇企业作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出路。2003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3668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4%,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36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7.8%。以绥棱森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投资300万元,辟建一处森林鸡屠宰、山野菜加工和山产品交易为一体的山林产品开发园区,工程占地5000平方米,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千人。我省乡镇企业发展总体缓慢,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道路。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展其对农村劳动力的容量。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将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一部分。如有些省市兴建农民商贸街,吸引农民进城经商,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又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容量。
6、重视劳务输出。利用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与我省已经建立多种经贸合作和曾在我省下乡知青较多的有利条件,积极推介我省劳动力资源,扩大劳动力向这些省市输出。
7、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劳务境外输出。我省毗邻俄罗斯、韩国等国,要利用好黑河、绥芬河、东宁等对俄经贸优势。引导农民走出国门,壮大打工经济;要把向俄罗斯输出劳务作为一条主要渠道,鼓励农民到俄罗斯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作物。
(二)长期对策,即治本性策略
本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体着眼于农村基础教育、小城镇建设、构建长期就业平台、培育劳动力品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产业化经营六大战略目标,提出以下6项治本性对策。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程度,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的根本大计。(1)打好农村“普九”攻坚战。一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校舍和办学条件,增加农村教师的待遇,鼓励知识分子到农村支教等。二是减免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由政府组织,对偏远农村的贫困学生,可以适当予以减少或免除学杂费等优惠政策。(2)继续发展并逐步普及农村职业高中,要引导、组织农村生源进入农业职业高中学习,培养适用的就业技能。(3)探索开展初中分流。县域和农村中学要从初三开始设立职业技能课和设立职业技能班,对不能继续升学的在校初中生,可以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渠道,对其进行分流,使他们既可以完成了义务教育又掌握了将来择岗就业的本领。(4)以“科普”为重点,坚持经常性“三下乡”活动。政府组织专业人员,经常下乡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积极鼓励并以优厚的条件吸引科技人员“长住”农村。
2、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长远大计。(1)依靠科技改造县域经济,使其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我省克东县,曾是全省十弱县之一。但几年间,通过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理念,实现工业带动战略:“走出大农业,发展民营企业,从而拉动畜牧业的工业强县之路。”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仅飞鹤、东兴、腐乳等七大企业就安置富余劳动力6000多人。(2)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作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如我省农垦区有103个农(牧)场,通过大力建设小城镇,形成了100多个产业比较健全,生态优良的小城镇。吸引了农民进城,带动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构建平台。各级政府应大力培育劳动力转移的中介组织,为各类用工单位和农民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政策引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服务,为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搭建了新的平台,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推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4、要培育打造我省农村劳动力品牌。由政府出面搭台,公众媒体展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叫响“龙哥龙妹”、“依安保姆”、“鹤岗保安”、“齐齐哈尔出租车司机”和“鹤城蓝领”“巴彦劳务大集”等已经树立起来的黑龙江劳务品牌,并大力推进“三农”劳务品牌建立。
5、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免除进城务工农民后顾之忧。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实行统一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如甘南县24万多农民中,有20万人可以享受到免费体检,使全县绝大部分农民都能享受到以前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到的保健方式。双鸭山市出台八项措施保障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被征地农民将被纳入养老保险试点。
6、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黑龙江省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友谊县农业和畜牧业资源丰富,境内的友谊农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黑龙江垦区的“畜禽养殖大场”。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促进下,友谊县、农场合力,积极帮助农场实现由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引进总额近3亿元,建起加工生产型企业40余家,吸纳了大量农区劳动力。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