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初探

2007-12-29 00:00:00李艳军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10期


  摘要:企业集团的出现与发展是时代前进的需要。自我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转轨以来,逐渐涌现了一大批与国际大企业相抗衡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然而从本世纪开始,我国企业集团成长的脚步逐渐放缓,各种问题的涌现使得这些企业集团显得缚手缚脚,曾有的活力似乎被抑制。因此需要对我国企业集团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走出这种困境。
  关键词:企业集团;困境
  
  我国企业集团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发展而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关于企业集团的定义,国内外诸多学者都有过探讨,其中,我国著名学者历以宁在《企业集团与垄断、竞争》一书中提到的概念比较合适中国的国情——企业集团是企业之间横行经济联合的产物,它是若干个企业在同一地区、同一部门或跨部门跨地区的经济联合体。这种联合体,可能主要在生产销售领域内,也可能深入到所有权范围,这两种可能出现的联合都会形成企业
  集团,只是前一种联合形式的企业集团比较松散,后一种联合形式的企业集团比较紧密。
  
  一、我国企业集团现状及困境
  
  从国际上看,西方的企业集团的形成始于19世纪中叶,在市场竞争中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结合自身需要而组建起来。目前西方的企业集团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我国的企业集团则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转轨期。与西方自发结合的形成方式不同的是,我国企业集团更多的融入了行政色彩,我国政府直接参与为数不少的企业集团的形成。这也就使得我国的企业集团发展道路有了自己的特色。我国的企业集团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1980~1990年)、试点发展阶段(1991~1996年)、规范发展阶段(1996~2000年)、做大做强阶段(2001年至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对企业集团扶植力度不断加强,国内市场在高速成长,对外贸易也高速、持续增长,这就使得我国的企业集团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可是,接下来的发展阶段就明显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难题——企业集团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在我国,企业集团在高耗能高污染及能源行业比较多,而且大都是“家大业大、拖家带口”。带着如此重负与国际同行业巨头进行竞争无异于自掘坟墓,于是各大企业集团纷纷开始改革重组,寻找出路。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纷纷出台政策性文件对企业集团的改组给出指导意见。然而20世纪伊始,世界的形势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自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以来,国际能源市场风云变幻,以至于带动各相关产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在这种局面下,我国企业集团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弊端就充分暴露出来,即使国家即时提出科学发展观来对企业发展进行规范,仍然还是很难再短期内扭转整个局面。2002~2004年,企业集团的效益仍然是节节攀升,然而2005年起,大量企业利润下降,增收不增利。2005年以来,中国企业的规模在持续不断做大,有了22家世界500强企业(包括三家香港和台湾的),企业集团大约在8000家以上。但与此同时,大部分企业的利润增长在下降,增收不增利,这个特点在上市的企业集团表现的尤为明显。并且从上市集团公司的赢利情况来看,利润向能源行业集中的比较明显。虽然行业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但是能源、电信等垄断性质的行业在获利方面仍是占据绝对优势。2005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集团有19个,较2004年增加了6个。排名前三的集团未发生变化,仍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8572.01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7225.59亿元)、国家电网公司(7210.29亿元)。收入的增加不能代表盈利的增加,2005年前500家企业集团利润总额8843亿元,较2004增长1706亿元,但是盈利能力明显下降,2005年前500家企业集团共实现利税14460亿元,比2004年增长22.41%,增幅比2004年低l6.2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的增幅为23.90%,比2004年降低了25.84个百分点。
  
  二、企业集团困境的原因
  
  (一)直接因素
  原材料大幅度上涨带来的恶果。单以石油一项为例,2005年石油进口量17163.2万吨,虽较2004年略有回落,但是仍然较2003年的进口量增长了30%以上。2006年上半年进口原油7333万吨成品油1823万吨,分别增长15.6%和16.1%。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为452.9美元/吨,成品油423.3美元/吨,分别提价33%和48%。石油的大幅度涨价就使得我国企业集团(不仅仅单是企业集团)的成本负担大幅度增长。在实际上,国际上由于战争、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不单单的石油的价格波动巨大,其他原材料的供应都趋于紧张,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的企业集团利润的整体下降。
  (二)历史遗留问题
  由于产业的极度不合理,产能过剩的局面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早期的泡沫破碎并未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更加理性规范,从1991年开始,我国城市新建住宅面积持续增长,2003年略微回落但是2004年、2005年再次增长。2005年城市新建住宅面积达到6.61亿平方米,相比2004增长达到16.2%。城市住宅价格不断攀升,但是造成的影响同样是非常巨大的,一大批所谓的“房奴”的产生,使得人们对该行业的质疑越来越大。一方面是生产的过剩,一方面是购买能力的缺失,影响非常恶劣。其他行业大都出现类似情况。其中人才浪费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仅2005年我国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被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本科生在上海月薪降到只有1200元。2006年全国的大学各类毕业生413万人,截至5月底约有一半人还没有找到工作。
  (三)根本因素
  1、企业集团,“集而不团”。表面看来,我国公司发展到企业集团用的时间非常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反思过后,也正是由于这种跨越式的发展,使得其中掺杂了太多的水分。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集团发展历史,都是经历了长期的积淀,战略上有清晰明确的意图,制度发展与管理能力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集团可谓是水到渠成。然而我国企业集团许多是由于行政强制划拨重组等等非正常行政手段形成的“堆砌式”国有企业“集群”。例如2005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成立武汉钢铁集团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就是由于上级领导直接行政划拨而来。不论其结果如何、能否盈利,这都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这在我国企业集团成立的历史上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手法。由于先天不足,“集而不团”也就不为奇事了。
  2、缺乏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国是“世界加工厂”的这一称谓曾为国人所津津乐道。但是这种盲目的生产思想已经严重落伍于时代。前500强的企业集团用于研发的费用比重自2002年不断下滑。不仅在企业集团,我国企业整体上来看,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05年仅为45.6万人。国有企业更加困难,自1997年以来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持续减少,后者从2002年起才略有回升,但是2005年的人数仅为311166人,比1994年的321036人还要少,只有农业技术人员有小幅度的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文提到的人才浪费现象却越来越严重)。正是由于这种科研投入能力的缺失,导致我国企业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极其薄弱。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恰恰就是自主创新能力。
  从宏观上比较我国500强企业集团与全球500强的企业集团,我国企业的成长是喜人的,在许多重要指标明显占优。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2.7%,资产总额增长7.4%。当年我国前500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增长22.03%,资产总额增长18.74%,均大幅高于世界500强企业集团。实际从2002年开始我国前500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增长就开始显著高于世界500强的增长。由此可见我国企业集团正在大步追赶世界500强的企业集团,形势是非常喜人的。但是当人们在欢呼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国企业集团凸现的问题又是非常棘手的,“先天不足”与“后天不足”均已对我国企业集团的良性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对我国企业集团的重大考验。
  
  参考文献:
  1、李卉.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历程研究[J].集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