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浅析

2007-12-29 00:00:00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10期


  摘要: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先对这一问题的现状进行了阐述,然后从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难;表现;原因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正式拉开了序幕,于是在短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便跃居世界首位。根据统计,到2005年底,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了21%;与之相对应,在此期间,硕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数量也在大规模地增加。
  据统计,1980年至1998年,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增长了两倍,而研究生则增长了8倍;1999年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约为6年前的4倍,在校生规模约为6年前的2.5倍。200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突破120万,各大院校研究生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
  从2000年起,中国硕士研究生开始大幅度扩招,年增幅在30%以上,中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位居世界前列。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也超过了100万人。
  与硕士研究生的大幅度扩招相伴随的一个问题已经逐步凸现出来,这便是其就业难的问题。自2005年开始,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便有了端倪,2007年便更为明显,在不少高校里,因未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留档留户的硕士毕业生的比例在逐年递增。
  
  二、对就业难原因的深层次分析
  
  目前,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高等教育界面前的一道需要破解的难题。对问题形成的原因作简单化分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一问题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发展与以下几点是密不可分的。
  (一)人才市场方面的不利因素
  最近几年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需求是呈下降趋势的。
  在最近两年对中高级人才市场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人才的真实需求量是不大的,无论是行政,还是科研和教学岗位上,都是如此;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编制有时难以在一两年内加以解决,大多只能以编外人员来对待。
  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年里,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具有硕士或者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仍会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可能仅在紧缺的专业和极个别的岗位上引进少量的人才。
  此外,其他的企事业单位对具有硕士学历人才的需求在近期内也不会有多大的实质性增长,虽然需要的绝对人数一直在增长。即使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已经找到了就业的岗位,但是就业的质量在总体上与往年相比是呈下降趋势的:一些硕士研究生走上了农村村干部助理、西部支教、小学教员的岗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zgL2ZgV6Y0eoY2NXdLm13g==无奈的选择。
  (二)政府中教育部门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偏差
  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市场的深度调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供与求二者之间的矛盾是相当大的,切合度是较低的。
  市场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和缺陷,只有依靠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并且其调控必须把握好分寸,从而使供给和需求趋于真正的平衡,当然,这是一种相对的和动态的平衡。
  在此,主要是指要由教育部内的相关部门真正地负起责来,务必根据全面而及时的市场调研来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各个专业招生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加以适当的调节,对这些招生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管。
  要达到与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同一水准,单靠连续几年大规模的扩招是难以真正在短期内实现超越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水准的提升不仅需要长期的积淀,而且还要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体现出与国情相符的民族特色,照搬任何一国的模式或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目前国家的领导人和教育部的主要负责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相信不久相关的补救措施将会陆续出台。
  (三)高校的一些工作不到位
  根据调查分析认为,现在高校进行招生的专业以及人数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外部人才市场上,对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高校的招生和就业部门并没有及时地与负责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部门之间有效沟通,保持信息的完全畅通,没有及时地根据人才市场的正常容量调整招生的专业和具体的人数。
  在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上,相关的部门做的也很不够。在不少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教师将工作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本专科生方面,他们片面地认为,研究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顺利就业是不成问题的,于是忽视了对研究生就业的指导。
  平时未深入实际去调查研究生就业的市场行情,没有认真剖析研究生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缺少正确的就业指导的情况下,这些硕士研究生只有凭借自身对就业的理解来走上求职之路了。
  在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上,虎头蛇尾的做法值得怀疑和否定。在硕士研究生连年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培养教育方面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着力不足的情况。
  对课程学习安排则是比较到位的,基本上能够保证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可以掌握本学科和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是,对他们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要求却过于宽松,没有一套操作性很强的规章制度。很多已经成家的硕士研究生干脆在课程的学习结束后就回家了,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夕才返回。这就造成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不同程度的脱节,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学习和研究的硕士研究生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目前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硕士研究生学制的缩短已经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学制的缩短必然会对其培养的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培养下滑的现实是很难避免的:速成与质量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在一些高校中出现了将业已缩短的学制又加以恢复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导师的责任
  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和加剧虽与导师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导师还是有一定责任的。
  1、责任意识不强。现在的一些研究生导师,过分信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学能力,以一种放羊的思想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没有在教学过程中从严要求,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
  2、没有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关系。有的导师科研任务重,个人业务繁忙。在精力不能承受的时候,请自己的研究生分担一部分作业。这样的做法诚然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影响了研究生的正常教学,必然对正常的研究生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影响到研究生今后的就业。
  3、行政事务缠身也导致了一些硕士研究生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高质量地去指导学生的研究和学习活动。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担负高校领导职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由于行政事务极其繁忙,与学生见面的机会不多,在对他们的培养教育方面就不能很好地顾及到,这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也不在少数。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损失。
  4、一些兼职导师带硕士研究生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调查中发现,占相当比例的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的状况急需改变。这些兼职导师主要来自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难以对负责的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和教育,时间上难以保证,与学生当面交流的机会很少,有的甚至与学生不在同一个城市或省份。因此,这些为数不少的兼职导师并没有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做出多大的贡献,成了名副其实的“挂名导师”。
  5、培养经费不能按既定的计划来使用。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被拨付的培养经费并不能都被导师用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上去。这与高校科研经费中将近半数的比例被闲置和浪费则是同时存在的。根据一些硕士研究生的反映,他们的导师不但对他们的指导教育时间偏少,而且对他们发表论文、购买书籍也很少从经费上予以支助,甚至连师生聚会的机会都很少。培养经费不能被用于正当的途径,这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硕士研究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读研期间若无明显的提高,不具备从事相关学科教学和研究的能力被招聘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拒之门外,则是理所当然的。
  1、很多在读的硕士研究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在课程的学习结束后,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和科研能力提升极不重视。在读研期间,不少人是相当的懒散,学习无动力;课程的学习是得过且过,对专业书籍与学术期刊的涉猎范围是相当狭窄的;课程论文、学位论文的撰写多不讲究原创性,抄袭和剽窃的做法业已蔚然成风。由此可见,他们大多耐不住寂寞,没有坐冷板凳的勇气,心浮气燥、过于讲究实用,到毕业之时,收获自然不多。
  2、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不够积极和主动。在与一些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在求职的道路上不够积极和主动,思想观念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原地等待和依赖学校的就业部门和导师推荐的思想;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及早动手利用身边的资源来求职,尚未有效地利用网络去联系招聘单位,所参加的招聘会的次数也相当有限。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硕士研究生如果不主动出击,他们的最终就业去向便会更不理想。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