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反映了福建的决策者开始正视福建的现实并且用于走出突破困局的第一步。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如何把这项政策坚持下去,真正落实并把福建带出困境,则需要考验决策者的智慧。文章分析了福建省的经济现状,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现状;经济区;发展战略
一、福建的经济现状
(一)福建经济的巨大发展
福建经济呈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探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年来,利用外资已成为福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牵动力量。每年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福建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当年全省工产值的60%左右,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59%,涉外税收占全省税收的25%,安排就业人数约为全省就业人数的1/4。外商投资促进了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电子行业2/3是通过利用外资改造发展起来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是通过利用外资逐步起来的。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如图1)。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6.1%下降到2000年的16.3%;第二产业比重由42.5%上升到43.6%;第三产业比重由21.4%上升到40.1%。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化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8.3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2.4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904.21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76亿元,增长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375元,比上年增长7.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和40.0%调整为15.3%、44.7%和40.0%。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45.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二)福建经济的尴尬处境
但是从全国看,福建的地位是有些尴尬的。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同时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但时至今日,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成为领跑中国经济的两大热点,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长三角占22%,珠三角加港澳占28%,而福建全省只有4.5%。而且福建过去的很多优势正在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
2003年福建经济发展为1998年以来的最好形势,GDP比上年增长11.4%,但GDP总量只有江苏的44%、浙江的61%、广东的40%,排在全国的第11位。人均GDP排在沪、京、津、浙、粤、苏之后,列第7位。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实际利用外资一直排在广东之后,名列全国第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进入宏观调控和相对紧缩时期,福建吸收外资的增长势头也缓慢下来。从1996年开始,福建吸收外资开始“节节败退”,1997年被江苏赶上,退居第三;2000年山东后来居上,福建屈居第四;2001年上海又迎头赶上,福建只好落到第五位。而2002年,福建合同利用外资的增幅分别比江苏和浙江少94.1和67.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江苏增长75.4%,浙江增长83.7%,福建却只有8.5%。
应该说福建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增长缓慢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福建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一时期的国内国际经济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我国的全方位开放,福建原来作为试点省份的先发优势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受我国大陆充足便宜的劳动力以及潜在的巨大国内市场的吸引,国际尤其是东亚的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向我国大陆转移。在这一波产业转移中,外资更为重视我国的国内市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成为外资的首选之地。而福建受山地阻隔交通不便、腹地狭小,内部市场有限的劣势变得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外商对我国的投资环境逐步熟悉,加上福建科技、教育发展滞后,福建越来越显得后劲不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福建的吸收外资额在全国的排位从原来的第二位开始节节后退,就连过去不以吸收外资见长的浙江省近来都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
福建省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仍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投资软环境仍需改善;企业适应市场能力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特别是这两年以来台资有向上海、广东周边转移的趋势,在两大经济热点地区中间,福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值得引起注意。
过去十年中,我国经济布局的最大特征就是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增长极,而夹在两大增长极之间的福建则感到了被边缘化的危机。从经商环境上看,福建一方面不具备珠三角那样活跃繁荣的市场,另一方面又不具备上海苏南那样强势高效的政府。以近年台湾半导体芯片产业向大陆转移为例,大部分生产能力落户长三角,北京、深圳也争得少许,而与台湾有地缘亲缘优势的福建却几乎没有分到一杯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深感形势不妙。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的提出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的由来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尽管福建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投入欠账多,资源相对匮乏等原因,尤其是在福建南北两侧形成以沪苏浙为主体的长三角经济圈和以广东为主体的珠三角经济圈,福建在全国经济版图上日益边缘化。
面对逼人形势,2004年初福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闽东南地区”概念的延伸,指以福建为主体的台湾海峡西岸地域经济综合体。其构想包括:以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为支撑,连接漳州、莆田、宁德,对接三明、南平、龙岩,加快形成福建省城市体系的总体布局;加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建立产业集群,集聚规模效益,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它使福建从国家发展的全局找准自己的战略位置,既与海峡东岸的台湾相对应相衔接,又与相邻的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相连接、相贯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将促进东南经济板块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升东南沿海整体经济实力,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为福建带来的变化
此概念一经提出,一度有被“边缘化”危险的福建的发展态势引起经济界广泛关注,新的时期,福建经济出现了新的发展。
2005年以来,福建省经济生活出现了多年难得一见的喜人现象:国内主要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福建,交通建设高潮迭起,一批超大型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利用外资快速增长。
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增长12%,创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5年以来,福建经济运行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据统计,2005上半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2928.7亿元,同比增长12.1%。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253.8亿美元,增长13%;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17家,合同外资增长17%,外商实际到资增长31.8%。
闽台经贸合作领域和方式不断拓展,合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省新批台资项目400多个,对台贸易总额达40亿美元,2005利用台资继续增加,实际利用台资增幅高达54.8%。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台商投资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出现行业整体性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以台资为主参与投资发展的电子、石化、机械等行业,已成为福建的主导产业。
三、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制定发展战略
(一)福建省的优势和劣势
虽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适时提出给停滞不前的福建经济带来了一丝活力,但还是要认识到摆在福建经济发展面前的困难,一定要找准定位,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切忌“三分钟热度”。所以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应该看到福建省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福建地理上最大的优势就是傍海。福建海岸线漫长曲折,全长三千多公里,尤其是有不少天然深水港湾,这个特点与我国其它沿海省份相比也是很突出的。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山多平地少、陆上交通阻隔造成的对外联系不便的缺陷,福建省内沿海地区的联系也常靠海运。
向台湾移民垦殖种粮种蔗,是明末由海商出资才大规模进行的,闽台人民的血缘关系由此形成。台湾和东南亚成为当时福建过多劳动力的出路也由此形成。福建与东南亚的特殊联系也是以华侨和华裔人士为纽带的。对台湾和对华侨的这种特殊联系,就是福建最大的优势。
新的时代给福建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当前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就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绵绵群山造成两个直接的结果:首先是交通极为艰难道路崎岖,地域封闭,信息闭塞。福建自古便有“蜀道难,闽道更比蜀道难”的感叹。落后的交通千百年来一直是阻隔福建与中原联系以及福建内部交往的屏障。其次,多山导致福建的河流都属于短小山地型,不但航运价值不高,而且下游没有大规模的冲积平原,使得福建省的经济腹地狭小,直接制约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交通不畅,物流成本高,这是福建最大的劣势。
(二)合理建议
据此,在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时应注意:
1、首先福建省的发展根本上必须有国家的支持。福建省作为对台工作的前线,是得到国家的支持的,而厦门作为福建省最热点也是离台湾最近的经济区,其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必须利用这个地缘上的极大优势,向中央阐明福建省乃至厦门市的重要地位,使中央能够重视福建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国家规划和对台战略的时候能够更多地把福建省考虑进来,这一次福建省提出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家已经将这个概念写进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2、浓厚的血缘关系是福建极大的优势。相比长江三角和珠三角,台湾大部分人都源自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在福建省发展的初期台商就本着回馈家乡的心态到福建来投资,使福建经济迅速增长,但是由于腹地和物流方面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这两年台商有向上述两地区转移的趋势。应该明确的看到,虽然近期福建在台资新一轮转移中并未获利,但是台资一直是福建经济的重要增长力量,仍然应当给与充分的重视,在改善其他硬件条件的时候也不应该减弱对台商的亲情攻势。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和物流的建设。福建省依山傍海,山地多导致陆上交通闭塞、腹地狭小,在福建省的产业向外辐射的成本很高。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的建设对于福建省的发展至关重要,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福建省很大的劣势就在于交通不够便利,物流成本高,大力改善交通状况将会有力地扭转这一局面。不久前,交通部和福建省正式签署纪要,明确了加快福建交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十一五”期间,福建将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00多亿元,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省级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工程。交通条件的快速改善,将会是福建谋求“经济区崛起战略”的重要一环。
4、化劣势为优势,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江三角经济区对福建的辐射作用,使三区一体化。福建省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另一大劣势就在于缺少腹地。长三角地区有上海作为龙头,浙江江苏两大经济热点地区作为支撑优势明显,珠江三角洲,地势平缓交通便利,有香港的带动,工业基础良好。福建相对于上述两个地区处于一种尴尬的地理位置,交通的相对闭塞阻隔了两大经济热点,那么,何不将两大经济热点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整合为一体?这样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福建可以提供台商登陆大陆最便利的通道,两个经济区同样能够带动福建经济的增长,成为华东乃至全国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热点。当然这些都是以福建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前提的。
5、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台资对于大陆的投资很大程度是由于大陆市场广大,人力资源丰富,而台湾劳动力成本高。所以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台资向大陆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必将长期持续下去,所涉及的行业也是广泛的,制造业、软件业、IT业都将向大陆转移,所以福建省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应该主要考虑台资向大陆转移的趋势,大力引进相关行业。在台湾产业加速北扩的新趋势下,福建省应积极利用两岸关系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在吸引台资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扩大利用台资的规模,吸引台资“再回首”。软件业是台湾电子资讯产业的重要一环,未来向大陆转移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以软件业为重点,“以软带硬”,促进福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此,应加大引进台湾软件业的力度,打击盗版,加强知识产权的保障,从资金、法律、管理等各方面给予软件业发展有力的支持,吸引更多的台湾软件厂商来厦门投资。以石化业作为厦门大规模利用台资的产业平台,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石化工业仍是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产业外移趋势的加强,台湾石化业向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低投资成本的大陆转移和发展不可避免。厦门在承接台湾石化产业外移应积极有为,促进并形成台湾石化产业的群体性投资。
6、大力发展港口业。福建最大的地理优势就是靠海。福建建港优势多,海岸线长达三千三百多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二位,并拥有岛屿海岸线二千一百多公里,有着罗源湾、三都澳、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等众多的优良深水港湾,全省沿海可利用的建港岸线长达四百六十七点一公里,其中深水岸线一百九十公里,有七处可大规模开发建设五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港湾,可建设二十至三十万吨级的超大型深水码头岸线资源,为全国之最。因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并有史缘久、血缘亲、文缘同、语缘通、商缘广的独特关系。1997年起,厦门港和福州港开展对台试点直航,2001年起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地区开展人员与货物直接往来,闽台航运已有一定基础,福建沿海港口在对台沟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大力发展港口业也有利于福建经济整体的提升。在发展海峡西岸港口群的同时,同样必须有众多临海型工业的支持,由于福建直接腹地狭小,如果没有临海的工业项目为依托,港口很难有大发展。其实以港湾自然条件而论,福建许多港口比中国第一大港上海港的条件要好得多。可就是这么一个饱受泥沙淤塞之苦的上海港,百多年来雄居中国港口老大的位置。究其原因,除了其广阔的腹地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上海本身就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使港口的进出货源有充分的保证。所以,福建一定要采用以工业项目带动港口发展的模式,才能实现工业和港口发展的双飞跃。由于福建原来工业基础薄弱,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把大型的临海型重化工项目搞起来。这就需要福建主动出击,寻找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国际跨国公司、台资、侨资等等,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双赢。在2005年开工建设的众多工业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是7月8日动工的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该项目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沙特阿美海外石油公司四方共同投资,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像这样的项目要多引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港口带动工业,也让工业繁荣港口。同时陆上交通的全面畅通能带动起腹地的建设,这样一来,港口,腹地,工业条件齐全,必将带领福建走上再次腾飞的道路。
四、结论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就是突出福建省的对台优势,区别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此概念的提出在政治上,有唤起对福建的重新重视的意义。在实践中,要真正落到实处,希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能够真正给福建带来变化,不要流于口号,切忌“三分钟热度”,让海峡西岸经济区真正带动福建走出困境。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