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尼系数看我国收入分配平等状况

2007-12-29 00:00:00袁桂春张越强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12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的收入显著提高。但由于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地区差别,增长速度有快有慢,人们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文章选取经济学中衡量收入状况的指标——基尼系数作为标准,通过对我国基尼系数变动分析,探寻收入分配差距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应对策措施。
  关键词:基尼系数;分配;劳伦斯曲线
  
  一、衡量收入分配状态的标准:基尼系数
  
  居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一方面可以反映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居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而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最常用的指标就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斯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图1),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基尼系数=A/(A+B)。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劳伦斯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劳伦斯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判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按国际通用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二、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动分析
  
  (一)我国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到,我国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8上升到了2005年的0.561,显然,我国从1994年起已经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标准,表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偏大。
  
  (二)农村和城镇基尼系数的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其中,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上升到2000年的0.35,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0年的0.32。
  
  三、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具体表现
  
  (一)城乡差距
  根据2002年3月的官方数据,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尽管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较快,但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2006年扩大到3.28∶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172.5元。
  (二)地区差距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三大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距有了明显的扩大。例如,1978年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出87%;到了1995年则高出124%。数据还表明,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显著地高于城市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2005年西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在城镇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在农村则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东西部内部收入差距也略有加大,其中东部收入差距最大,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43,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出20.1、9.6、9.2个百分点。省际间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2006年最高收入的上海市与最低收入的新疆年收入相差为10655元,而上一年这一差距为9465元,收入之比为2.3∶1,黑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上海的一半。
  (三)行业差距
  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由于某些体制性或政策性的原因,使得电力、电信、铁路等行业至今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垄断。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四、引起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一)制度因素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与一个国家在社会制度上存在着的问题相关。在我国导致分配差距扩大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我国现在的二元经济体制。目前,我国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打破,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转换中出现的体制及其管理空白,决定了分配方式、分配制度必然存在缺陷。同时,我国尚未完全打破的城乡分割二元经济和农村生产力低下,户籍制度对农民进城实行“农转非”的限制,土地制度改革不到位等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市场不健全,某些供、产、销环节断裂,资金流转不畅,生产建筑任务层层转包,以及某些领域垄断行为严重,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税负不一样,都进一步加剧了分配领域问题的严重程度。而我国普通劳动力供过于求,能力素质不高者所占比重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也不利于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提高。
  (二)个体差异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与个体差异存在着联系,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勤奋程度、机遇的不同。就能力而言,既有先天的才能,也有后天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人的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收入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受教育越多,能力越强,收入水平越高。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吃苦耐劳而又勤奋,愿意从事较为艰苦的工作,愿意从事较多的工作,收入自然也就高,而有些人正好相反,这必然引起收入的不同。
  此外,自然地理条件方面的客观差异,比如我国西部地区在交通运输、经济环境、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少限制,其生产成本就远高过东部地区,就很难与东部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些使原来不应该那么明显的禀赋差距进一步拉大了,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五、对基尼系数现状的应对措施
  (一)健全财税制度
  目前我国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这充分说明我国财税制度的不合理,这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运用税收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税收的主要手段是个人所得税,此外还有遗产税、财产税、赠予税等。通过这些必要的税收手段,可以实现起码的收入转移,包括向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以及建立起码的社会保障体系、免费义务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能为所有的人创造公平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事增加收入的经济活动。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还需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其次,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另外,也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三)平衡地区差距
  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实践证明,两大战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还不太明显。因此,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宜勇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攻坚[M].中国水利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