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爱情信物

2007-12-29 00:00:00颜湘君
书屋 2007年2期


  绾发的簪与钗
  簪,古人用来绾住发髻的条状物,以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又称“搔头”。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
  唐传奇《李章武传》中,李章武取白玉宝簪一枝回赠子妇魂灵。
  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中多处写到簪子。第四回中,西门庆与潘金莲第一次幽会时:“(西门庆)便向头上拔下一根金头银簪,又来插在妇人云髻上。”
  第八回通过潘金莲吃醋,带出孟玉楼送给西门庆的簪子:
  
  妇人(潘金莲)又向他头上拔下一根簪儿,拿在手里观看,却是一点油金簪儿,上面钅及 着两溜字儿:“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却是孟玉楼带来的。妇人猜做那个唱的送他的,夺了放在袖子里,说道:“你还不变心哩!奴与你的簪儿那里去了?”西门庆道:“你那根簪子,前日因酒醉跌下马来,把帽子落了,头发散开,寻时就不见了。”妇人将手在向西门庆脸边弹个响榧子,道:“哥哥儿,你醉的眼恁花了,哄三岁孩儿也不信!”
  
  潘金莲随即拿出自己着意准备给西门庆上寿的四样礼物,其中就有一根并头莲瓣簪子。簪子上还钅及 着五言四句诗一首:
  
  奴有并头莲,赠与君关髻。
  凡事同头上,切勿轻相弃。
  
  第十二回中,潘金莲与琴童私通,将自己的金裹头簪子两三根送给琴童戴在头上。
  第十三回,西门庆与李瓶儿第一次幽会时:“妇人(李瓶儿)便向头上关顶的金簪儿拔下两根来,递与西门庆。”
  簪子是古时男女用来绾发的饰物,《金瓶梅》中不仅多处写到簪子,而且第一次写到簪子上的刻字,从而可以看出簪子在明代特有的传情达意功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情人或夫妇别离时,往往分钗各执一股,以为别离之后相思寄情之物,待到他日重逢再合在一起。“钗分”即比喻夫妻或恋人分离。宋代吴潜《蝶恋花·吴中赵园》:“镜断钗分何处续,伤心芳草庭前绿。”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表述这种离情。
  唐传奇《长恨传》:“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太真)指碧衣(侍女)取钿合金钗,各折其半,授使者。”白居易《长恨歌》亦云:“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钿合,即钿盒,镶嵌金、银、玉、贝的首饰盒子。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正是以分钗分钿合表达情愫。
  系在衣物上的佩和香囊
  佩,《释名》曰:“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贰也。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有觽之属也。”
  西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中,郑交甫对二女说:“愿请子之佩”……(二女)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
  南朝刘义庆《幽明录·黄原》中,黄原与仙女妙音分手时,妙音“解佩分袂”。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琏“情遗九龙佩”给尤二姐。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一回中,荷生将九龙佩交还红卿,道:
  
  十五年前,你与我灞桥分手,解佩赠我,我后来就给了秋痕。不想秋痕却倾身事了痴珠,将这佩赠给他,如今又还在我两人手里。可见天下事一动不如一静。
  
  一块九龙佩在红卿、韩荷生、秋痕、韦痴珠之间的传递皆出于“情”字,在这篇小说中,这块九龙佩不仅揭示人物之间关系,无疑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妙用。
  香囊,盛香料的小囊,佩于身或悬于帐以为饰物。古时又称容臭、香包、香缨、香袋、香球、荷包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纵,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郑玄注:“容臭,香物也。”就是说,青年人早晨向长辈请安时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作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三国时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女子表示要将香囊送给情人系在肘上。
  东晋干宝《搜神记·河伯婿》:“妇以金瓯、麝香囊与婿别,涕泣而分。”09f71e8fd5b60aa01d57524068049637d83a9a3665af73f5189fd4651831f7e9
  北齐颜之推《冤魂志·孙元弼》:“元弼又见华期带佩桃英麝香。”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黛玉送给宝玉的香囊被宝玉藏在里面贴身戴着,眼下黛玉又在为宝玉做着另一个精致的小香囊。
  戴在手上的指环(戒指)
  指环,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小环,戴在指上。关于它的来历,《事物纪原》说:“《五经要义》曰: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者着右手,退者着左手。今有指环,此之遗事也。本三代之制。”指环后来泛作饰物,今称戒指。
  魏晋时戴祚《甄异传·秦树》中,女鬼“以指环一双赠之(秦树),结置衣带,相送出门”。
  《穷怪录·萧總》:“神女手执一玉指环,谓曰:‘此妾常服玩,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