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张籍有名句:“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犹存如昼烛。”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玉龄的真实写照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王玉龄十六岁结婚,十九岁就丧夫。60年过去了,王玉龄开始向后人讲述她的红颜往事……
一、将军苦追佳人
1928年是个龙年,俗话说,龙年不太平。在现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龙年的中国有过大地震,龙年的中国有过大水灾,龙年的中国还有耀眼的流星划过天空……总之,龙年的中国是不太平的。而王玉龄就降生在这个不太平的年份里。
王玉龄祖籍安徽舒城,1928年6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市的书香世家,用旧话说,这个小姑娘是含着金钥匙降临人世的。王家是远近闻名的豪门大户,在当地有“王百万”之称。老辈人说,很久以前,王家从安徽的老宅举家西移南迁,溯江而上,落足湖南,祖辈曾担任过清朝的尚书和两江提督。到王玉龄出生的时候,家中有良田千顷,三世同堂,人丁兴旺,富甲一方。
少女时代,王玉龄在长沙福湘女校读书时,其芳姿便著称于校。抗战胜利不久,1945年下半年的一天,原国民党七十四军张处长的太太特邀她去长沙颇负盛名的“一乐也”理发厅烫发。烫发过程中,一个英俊魁伟的军人站在她后面,目不转睛地从镜中盯着她看。这人便是张灵甫。
那时,王玉龄并不知道,张灵甫为了找寻她,专程从千里之外的重庆赶到了湖南。
当时,张灵甫任国民党七十四军副军长,已逾而立之年,与原妻离异。戎马倥偬中,他急需一个温馨的窝,他的部下张处长向他介绍了长沙“王百万”家的千金大小姐王玉龄。于是,张灵甫就赶到了长沙来寻找这位大家闺秀。
可是,王玉龄又岂是说见就见得着的?张灵甫把任务交给了那位张处长,要他想方设法把王小姐引出来,引到一个地方,让他看上一眼,一眼就行,要求是不露声色,天衣无缝,人见了,事办了,还要让王玉龄不知不觉。
于是,就出现了两人在理发厅的镜子中“相见”的一幕。
对王玉龄一见倾心的张灵甫通过张处长宴请王玉龄一家,而王家出于礼貌也回请了他们。从此张灵甫频繁出入王家,并很快向王玉龄求婚。
对于这门亲事,王玉龄的母亲罗希韫夫人坚决反对。其实,王玉龄的父亲王树南也是一名军人,曾在湘军任职,年纪轻轻就瘫痪,30多岁就去世了。丈夫早逝对罗夫人打击极大,所以她反对女儿嫁给军人。
王玉龄觉得,张灵甫既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才子,又是黄埔四期学生,魁伟英俊,青年得志,还是国民党军队中著名的儒将,在书画艺术方面造诣颇深,可谓文武双全。因此她违背母意,在伯父伯母的支持下,对张的求婚表示允诺。母亲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提出了必须由省政府主席作介绍,方可允婚。
于是,国民党元老,时任湖南省府主席的程潜走进了王家大院,张灵甫与王玉龄的婚事也就这样订了下来。
二、借西装结婚
不久,蒋介石回到了金陵城,随后,张灵甫升任七十四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
当时,还有一个故事。由于张灵甫是性情中人,直到结婚前,他的全部积蓄也就是25两黄金,还放在一个部下那里存着,由人家替他保管,他自己不闻不问。那部下名叫卢醒,是个师长,听说张灵甫要结婚,要花钱置办酒席,就匆匆忙忙跑来,啪一个敬礼,说,报告军座,前一阵子娶媳妇,卑职的钱不够,就把你的钱给花了。
张灵甫—句话也没说。
卢师长一直追随他,南征北战,东拚西杀,是生死兄弟,他能说什么呢?
3年后,这个卢师长和他一起死在了孟良崮上。
由于新郎官张灵甫实在太忙了,忙得把婚礼一再推迟,不得不一再给王玉龄道歉赔礼——好在王玉龄宽容大度,理解他的难处。忙里偷闲,总算把婚期定下来了。但等他们赶到上海时,已是婚礼前夕。试服装时,新郎官太高大,新装有点小。改已经来不及了,张灵甫只好借罗夫人家亲戚罗先生的衣服做新装。
1945年秋,张灵甫和王玉龄在上海金门饭店举行了婚礼。
许多亲友都不知道婚礼上张灵甫一身西装是临时借的。衣服很漂亮,人也很潇洒,但细看就会发现,还是有点大,有点不合身——不过也只能凑合了。
好在王玉龄的婚纱正合适。参加婚礼的人都说,她那天成了上海滩最艳丽最标致的新娘。
婚后,两人寓居南京,琴瑟和谐,难分难舍。王玉龄回娘家,时间一长,张灵甫就打电话催。回南京路上,那些空军飞行员常对王玉龄开玩笑说:“张太太,快回去吧,张军长在家等你等哭了,我们起飞的时候,在你家房顶上转了一圈,都看见了。”
大规模内战不久后爆发。作为蒋介石的御林军、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七十四军(整编七十四师)的主官,张灵甫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民解放军最凶悍的对手。这对夫妻也不得不处于长期两地分隔之中,只靠书信来维持联系。
三、夫妻天人永隔
1947年3月,王玉龄在南京生下儿子张道宇,几十天后,她就接到张灵甫阵亡的消息。1947年5月,张灵甫所部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全歼,他本人及司令部人员集体自杀(一种说法是击毙)。
当年张灵甫在战死前曾有遗书,今日浦东新区天逸静园的玫瑰花园有这份以“灵甫绝笔五月十六日孟良崮”字样结尾的遗书复印件。张灵甫这样写到:“今日战况更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想起自己的父亲,“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切”。而此时他也知道夫人已经生产,故而又写到“了望养育之”。遗书的最后一句是“玉龄吾妻今永诀”。
张灵甫战死时,王玉龄才19岁。上有老母,下有幼儿,一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寡妇的处境可想而知。但为照顾母亲和儿子,她终生未再嫁。
1948年,王玉龄带着母亲、儿子,随国民党军撤退到台湾,定居台北。50年代,王玉龄由于缺少经济收入,加之积蓄又被所谓的投资人骗走,家庭生活陷入极大的困境。按照台湾的规定,作为国民党追赠陆军二级上将的遗孀,而且张灵甫又是蒋介石爱将中的爱将,王玉龄本可依靠抚恤金度日,可是她想到自己应该继续学习,自谋职业。
在张灵甫死后的第6年,25岁的王玉龄在当时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系王玉龄姨父)的私人帮助下,办了去美国的护照,留下老母和6岁的幼儿,只身去美国求学。
1953年,王玉龄考入美国纽约大学财会专业。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她上午做文秘工作,下午和晚上到大学听课。通过4年苦读,王玉龄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其后在罗斯福医院任会计2年,后在五星级饭店——朴拉沙饭店工作3年,最后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21年,直到退休。
四、佳人渴望回家
王玉龄虽然在美国过着优裕的生活,但每当夜深,她总在怀念着故土。
1973年秋,当时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从海外华人口中得知王玉龄在美国的情况后,立即命令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设法找到王玉龄,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到北京访问、观光,欢迎她叶落归根。
王玉龄想到能一睹故国风貌时,欢愉之情顿涌心头。可是她也知道丈夫张灵甫曾与中共敌对,所以她最初有点犹豫。后来,黄华又正式向她去信,再度向她发出热情的邀请,她才打消了一切顾虑。
同年9月,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和有关机构的协助下,王玉龄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广州观光。她终于踏上了阔别25年的故土。接待她的外交人员转达国务院的意见说,“王玉龄和杨振宁两人何时想回大陆,可随时签证,来去自由”。
王玉龄随后飞抵北京,受到周恩来的秘密接见。周恩来恳切地说:“我当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张灵甫是我的学生。我们没有把他争取过来,我有责任!”
周恩来又安排她到几个大城市秘密参观,所到之处都给予很高规格的接待。
此后,王玉龄每年都去大陆访问一两次。当时的情况下,能自由从美国赴华的华人,仅有她和杨振宁教授。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同年5月,王玉龄再访北京,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她,与她谈心、话家常。
在诸多大是大非面前,王玉龄都能以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为重。日本在占领我国宝岛台湾期间,利用剥削台湾人民的血汗钱以台湾政府的名义在日本东京最为繁华的地段购买“光华寮”和“清华寮”两幢价值可观的大厦,而其产权证在日本人手中。日本投降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未交给中国政府。但是日本人亦感理亏而不敢使用此房。
王玉龄获悉此事后,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光华寮”、“清华寮”两幢大厦的产权证复印件交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随后,该房即归属北京中央政府。当时负责这方面事情的日本华裔律师主张将房屋交给台湾政府,王玉龄找到该律师,明确地指出日台无官方关系,交给台湾是违法的,阻止了该律师的行为。
在台湾“总统”大选期间,她和她的亲友始终坚持一条——谁致力于一个中国,他们就选谁,毫不含糊地同陈水扁之流斗争到底。
随着岁月的飞逝,王玉龄年华不再,可她的晚年却充满了天伦之乐。她的母亲王罗希韫直到去年百岁高龄才仙逝。她是母亲的独生女,1948年母亲随她去台湾,而后,她在美国工作时,母亲又随她移居美国,母女俩一直相依为命。母亲暮年思乡,为了满足母亲的乡恋,她于1997年7月偕母回到故乡湖南长沙,一直在家乡陪伴老母亲到去世为止。
王玉龄与张灵甫所生的儿子张道宇,现已年近花甲,浮沉商海多年。他在台湾创办了美菲企业有限公司和美陇企业有限公司,经营童装,生意兴隆。王玉龄平时除读书或做其他消遣外,有时还协助儿子搞些商务,间或去西安等地看望张灵甫前妻的儿女。
2003年12月末,王玉龄在上海浦东玫瑰园为张灵甫举行了灵柩安放仪式。
目前,王玉龄担任孙中山国际基金会总会副主席、香港特区黄埔同学会副会长,美国黄埔基金会荣誉会长。
〔本刊责任编辑 方 宁〕
〔原载《看天下》2007年第14期〕
〔推荐者 熊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