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礼这件事

2007-12-29 00:00:00
中学生天地(B版) 2007年1期


  儿子张翟的叙述:
  十分钟前,爸爸提着大包小包走出了家门,而我则在他身后重重地摔上门。
  小学、初中、高中……每逢过年前,爸爸必定会带上礼物去我的班主任家坐坐。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爸爸一次次说,等你长大,你就会懂了。可如今就快参加成人宣誓的我,对过节送礼这一做法的憎恶反而与日俱增。
  我家并不富裕,爸爸也不善交际,所以每当他这么做的时候,妈妈都会对我说:“你看你爸对你多好,平时最不会做这种事情的人,为了你却什么都肯做。”有一次,我脱口而出:“谁求他去了?我才不稀罕他这么做!”妈妈一下子愣住了,她眼中透出那种冷到心底的失望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只能默默点头,用沉默表示感激,用更深的沉默表示抗议。
  在我看来,做人一定要光明磊落,自尊诚信,而爸爸也一直是这样教育我的。我成绩不错,是班干部,老师和同学都很信赖我,我不需要通过给老师送礼这种手段来强化老师对我的印象。
  爸爸的本意是为我好。可这种美好的情感与送礼这个行为混在一起,就扭曲变形,成了对我的压力。我不明白,为什么让我这么难以忍受的事情,爸爸可以再三地不顾我的感受,非要去做呢?就算他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那么儿子的感受就这么次要吗?
  
  父亲张建国的叙述:
  儿子那重重的关门声令我既难受又欣慰。虽然他无法理解我,但我看到,我的儿子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原则。这倔脾气,像我!
  我很想说一个故事给儿子听:好多年以前,五个青年学生去边远山区支教。山区的生活异常艰苦,可那里的孩子却非常淳朴可爱。半年间,他们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和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支教任务结束,年轻的支教者要回家了。出发的那天清晨,他们推开门,看见了院子里摆放着许多红薯(这可是当地村民们最主要的粮食),门槛外、窗台边、墙角,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红薯零散地放着。老师们的眼眶湿润了,他们该不该收这份礼物呢?犹豫了半天,他们决定收下,带上全村人沉甸甸的爱上路。我就是这五人中的一员。
  做人要学会感恩。其实,我们不会送多昂贵的礼物给老师,也并不希望老师因为礼物对我儿子格外关照。这只是我,一个孩子的父亲向老师表达谢意的方式。在她的教育和引导下,我的儿子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优秀,我很高兴。过节了,带上微薄的礼物去问候一下操劳了一学期的人,这是一种美德啊。
  儿子觉得这样送礼很尴尬,甚至见不得人。可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渐渐明白,渐渐适应,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而我相信他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慢慢了解这一切,我相信他的辨识能力,所以我不想说什么大道理,我只想告诉他,爸爸没有做错,当然,他反对也没有错。这是我们之间的年龄差距造成的观念的区别。
  
  送礼不等于腐朽没落
  
  这是一对好父子,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父子都是这样,他们彼此深爱着却彼此误解着。
  作为一位自以为比较能理解年轻一代的父亲,我想对张翟说:你是幸运的,因为你有一个善良、正直、真诚的父亲,他让你学会了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唯一的遗憾是,他忘了在你快要长大成人的时候多跟你唠叨几句。
  孩子,这个世界是多彩的,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送礼和贿赂看似同胞兄弟,可本质却截然不同,关键在于一个“度”字。适度的礼尚往来是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中国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懂得人情世故并不就是腐朽没落,而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方面之一。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其实父子关系也是一样,不能被简单划分为两种模式——除了嬉笑打闹便是发怒冷战,除了虚心接受便是拒之门外。虽然男人都爽朗干脆,喜欢直来直去,但这不意味着排斥任何中间状态,拒绝交流。你慢慢长大,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可你和父亲的交流方式却没有同步进化。小时候,你认同且服从,长大了,你不认同却只是一个人生闷气。为什么不和父亲过过招、据理力争一回呢?默默承受,在心中积压不满,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只会让你们双方更固执,父子关系更僵硬。
  面对儿子,多数父亲是不会放下架子主动要求做“知心哥哥”的,反倒是孩子容易开口。不妨由你开个头,与父亲来一场“唇枪舌剑”,在争论中理清思路。这其实就是一种交流。
  (吴一舟,父亲,青春文学作家)
  
  尊重孩子的决定
  
  父亲是个淳朴的入,父亲讲的是个好故事,可就是和儿子对送礼的理解完全不搭界。
  遥想当年,穷苦的乡村,作为口粮的红薯被悄悄地放在门外边。这情景确实令人感动,确实是再珍贵不过的礼物,你如果拒绝,村民们将以什么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呢?
  但今天,物资丰富,送礼真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呢。香烟老酒,俗不可耐,水果花篮,似乎又没有什么新意。出手再大些,弄只红包什么的,还会沦为贿赂,哪能与可爱的红薯相提并论。总之,每当年节到来,“爸爸提着大包小包走出家门”,向着老师家的方向,儿子不将此看成是“搞关系”才怪呢。
  其实抛开这对父子的送礼观不说,如今的师生关系真的有一点庸俗倾向,很多家长向老师送礼不是为了什么感恩,而是怕别人送我不送自己孩子会吃亏。但真正以送礼来决定对学生态度的老师,其实也并不多。我有很多教师朋友,他们对这种“礼”是颇感头疼的。
  我想这位父亲应该感到高兴,他有个多么好的孩子啊——自信,明理,阳光。我觉得他对“送礼”的理解是对的。他知道老师更在乎更看重的,是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表现——学习上的进步,对班级的热爱,一次出色的课堂发言,一个率直的建议,特殊日子里的一张手工贺卡,路遇时的一个真诚微笑……这是学生送给老师的最好的礼物,是真正的感恩,因为他对老师所付出的心血滴滴珍惜。反倒是做父母的,显得对儿子信心不足,对如今的师生关系信心不足。
  记得我的班主任曾说过:我是多么喜欢我的职业,因为我会永远记得你们对我的感情!
  当然,如果儿子能理解一点父亲的苦心,用直白的语言和父母好好沟通,那就更好了。
  (莫小米,母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