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挽救了百万盟军性命?

2007-12-29 00:00:00郑方生
今日文摘 2007年11期


  少儿时代读到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课本上说,美国在8月6日在广岛投下了世上第一颗原子弹,但是,日本仍然不肯投降。8月9日,美国又在长崎投下了另一颗原子弹,两颗原子弹造成了超过20万人伤亡。日本终于被迫在8月15日投降。一些课本也引述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在1945年8月9日对全国作出的电台广播:“我们这么做是为了缩短战争的痛苦,是为了救千千万万美国子弟兵的性命。”
  多年前接触到的课外书,谈到这段史实时,也多引述英相邱吉尔对于轰炸广岛和长崎的评论。邱吉尔说,必须反驳一些人的言论,这些人认为,“不应该投下这颗(原子)炸弹,我们反而倒应该多牺牲100万美国人,再多牺牲25万英国人的性命。”
  照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分析,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虽然造成大批伤亡,实际上缩短了战争,总体反而是减低伤亡,是个正确的决策。
  但在1995年8月9日长崎举行原子弹轰炸50周年纪念日时,时任长崎市长的本岛等直指美国以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可和纳粹杀害犹太人并列为20世纪最不人道的两大罪行。
  当时一些西方学者和媒体人并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因为传统的观点是把美国视为拯救世界的泱泱大国,怎能把轰炸广岛和纳粹集中营屠杀犹太人的人天共愤罪行相提并论?
  
  日本已知无力再战
  
  但也有不少人支持了本岛等的说法。其中,记者兼作家布鲁姆和道朗两人分别收集了许多历史资料,证实杜鲁门和美国战争部长斯廷森在1945年5月从截获的德日官员的沟通资料中,已经确知日本无力再战,日本政府内的主和派也已占上风。
  但是由于盟军在波茨坦宣言中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却没有提到日本天皇在投降后是否能保留其王位,而当时日本全民视天皇为天神后裔,当时的主和派也提出议和的理由是为了保住天皇的地位。波茨坦宣言还未出台前,当时美国的副国务卿格鲁曾经告诉杜鲁门,天皇在日本社会的地位崇高,并建议尽早表明日本若投降,联军会容许天皇继续保有王位。格鲁是当时的日本通。
  后来前总统胡佛也亲自劝请杜鲁门在广播中告诉日本人,如果他们投降,天皇地位将不受影响。此外,当时的联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后来当上了第33任总统),以及麦卡特将军等多名将领也都向斯廷森表明,即使没有登陆,日本也将在9月或最迟12月投降,根本没有必要向广岛投原子弹。
  艾森豪威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他向斯廷森部长表明,“日本已经战败了,投(原子)弹根本没有必要,但斯廷森对我的表态非常不悦。”
  
  给苏联一个下马威
  
  可是杜鲁门本身和围绕着他的一些高官,当时显然都有些仇日和仇共(仇苏联)情绪,也比较偏向于讨好民众要将日本打得一败涂地的意愿,因此,最终都没有采纳这些意见。
  布鲁姆指出,美国炸广岛和长崎,是向苏联显示美国不但拥有苏联没有的原子弹,而且也会不惜用来炸平民,这是给苏联的一个下马威。
  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教授长谷川健指出,苏军很可能比美国先登陆占领日本,美国要防止苏联登陆日本,因此,尽管深知日本无作战能力和斗志,正在积极伸出求和触角,却仍然要炸广岛和长崎,主要是要让苏联没有插手日本的机会。
  广岛被炸三天后的8月9日早晨,铃木首相召开内阁会议,表示已无可选择,决定“接受无条件投降”。片刻之后,长崎又被炸了。这更加显示原子弹轰炸不是纯粹逼降。布鲁姆指出,原子弹轰炸并非为二战划下句点,而是为冷战拉开序幕。
  (蒋丽荐自《老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