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中的礼仪“小事”

2007-12-29 00:00:00鲁培新
今日文摘 2007年11期


  外交礼宾工作不少是些琐碎小事,如住房、乘车、宴会桌次安排等等。看起来是小事,但绝不应看成是技术性或事务性的工作而掉以轻心。“小事”没办好,会酿成大事。所以,礼宾工作中的小事,也是大事。
  
  周恩来特意等尼克松走下舷梯近一半时才鼓掌
  
  周恩来总理曾专门对礼宾司同志说,礼宾工作人员要懂政治,第一条就是要体现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很重要,这是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首要一条。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一次“破冰之旅”。尼克松乘坐的专机于2月21日中午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等到机场迎接。尼克松下机时,为了突出他和他的夫人,使照片拍出好的效果,不让基辛格、罗杰斯等人同他一起下机,等他跟周恩来握手之后,其他人才下舷梯。而周恩来又是怎样做的呢?在尼克松步出机舱,走下舷梯近一半时,周恩来鼓起掌来,尼克松也报之以掌声。请注意,周恩来不是等尼克松一出舱就鼓掌,也不是根本不鼓掌,而是等尼克松下梯一半时才鼓掌,足见周恩来总理对礼仪细节的重视。
  在欢迎宴会上,由于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中国乐队演奏了一首美国民歌和尼克松家乡的歌曲《美丽的亚美利加》、《牧场上的家》,让尼克松夫妇感到非常亲切。周恩来一般在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碰杯时,总是让自己酒杯的上沿去碰对方杯子的中间部分,以示对来访客人的尊重。但这次在向尼克松敬酒时,却特意将他的酒杯杯沿和尼克松的酒杯杯沿持平后再碰杯。这种细节安排,既不失礼,也不过分,显示了我们对美国人不卑不亢的态度。
  
  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只握手,不拥抱”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正式访问中国。中苏高级会晤是轰动世界的大事。在礼仪、热度等方面如何把握分寸,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小平同志对此考虑很细。他指示外交部说,全世界都注视着中苏高级会晤,在接待戈尔巴乔夫的礼仪安排上不要太热,要适度。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小平同志还叮嘱说,这一点在同苏方谈具体礼宾安排时要向他们打个招呼。
  
  为叶利钦换上烈性酒
  
  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对中国进行访问。在当天晚上举行的欢迎宴会上,遵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我们打破了宴会不用烈性酒的惯例,为叶利钦准备了茅台酒,叶利钦情绪高涨,一高兴就喝了足足半斤多。
  
  邓小平访美戴上牛仔帽
  
  1979年2月,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当他来到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骑术表演场时,人们全体起立,掌声和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根据当地习俗,一位美国女骑士策马来到邓小平面前,把一顶乳白色的牛仔帽献给了他。当时大家都以为小平同志不会戴那顶帽子,谁知小平同志微笑着接受了这一礼物,并立即戴在头上,同大家一起鼓掌。随后又频频挥动牛仔帽,向欢呼的人群致意,给美国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杨尚昆和着灰吃蜜枣
  
  1991年,杨尚昆主席访问摩洛哥。当地人欢迎贵宾的习俗是由少女端上一盘蜜枣请贵宾品尝。当时,机场上刮着大风,尘土飞扬。我有些担心,就对杨主席说:“今天风沙大,枣子上有很多灰尘,应付一下,就不要吃了。”但他说:“不能这样做,这是对人家的不尊重。”他拿起2个枣子,高兴地吃了下去,欢迎的人群报以热烈的掌声。
  (王晓莉荐自《新闻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