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授一家的“田园生活”

2007-12-29 00:00:00于明山
今日文摘 2007年11期


  20多年前,香港大学教授周兆祥在远离闹市的一个叫“野鸽居”的田园寓所住了下来。许多年来,他的一家人不看电视、不用手机、不进超市、不用塑料袋、不用洗洁精、不吃肉食……这一家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环保家庭”,亲身体验了一番。
  
  环保家庭的“绿色生活”
  
  初次见面,周兆祥笑容灿烂地迎接记者,眼前的他头发蓬松、皮肤黝黑、身材瘦削、眼睛清亮,根本看不出已年近六旬。简单寒暄之后,记者与周兆祥一家人共进早餐,番薯粥、豆芽、蒸豆渣饼还有梨,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用过早餐,周兆祥带记者见识了他在屋后小山坡上开垦出来的一片田地,地里长着他们种植的各种蔬菜和果树。
  午餐依然是全素且简单,有咖喱南瓜、豆制品、生拌豆芽、大酱汤,蔬菜是自家种的有机蔬菜,主食是红糙米。下午3时,周兆祥要撰稿、备课,我这才有空仔细瞧瞧他的家:装修简朴,家具简单,很多东西都是二手货,天花板上的吊灯、木椅子、盖在藤椅上的布和木门都是他自己的杰作。屋里没有电视机,厨房里没有微波炉和电饭煲,但到处都有生机盎然的植物。
  晚餐依然是全素。晚上9时半过后,周兆祥绝对不接电话。10点左右,记者按照周家人的作息时间准备洗漱上床睡觉时,才发现洗漱间里十分“冷清”:没有沐浴露、洗发水、化妆品,甚至没有牙膏。原来,周家人用茶籽粉和盐刷牙,用肥皂洗澡,而周太太则从来不用化妆品。
  
  周兆祥的“心理环保”之路
  
  周兆祥在香港几乎是人人知晓。20多年前,香港一家电视台将周兆祥一家四口不看电视、不用塑料袋的生活拍成节目,自此很多香港人称他为“环保战士”。
  周兆祥1948年出生,从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赴英国修读博士课程,后回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任讲师。在英留学5年,他的心里深深埋下了环保的种子。
  20多年来,周兆祥积极推动环保和绿色的健康生活。他以单车代步,提倡素食,有机耕种,关注身体健康;他为绿色团体奔走、疾呼,出版《生机饮食手册》,录制电视节目推广绿色生活理念;他还创办了慈善团体“Club O”,出版了多本有关绿色生活的书籍……
  2006年,周兆祥辞去浸会大学翻译系主任的职位。此后,他主持电台节目,写书,处理“Club O”的工作。周兆祥还有个梦想,就是建立一个“绿色社区”,里面有学校、有机农场、度假中心、绿色科技示范中心等。
  
  心灵的富足比物质更重要
  
  自1984年周兆祥从英国回来后,他的一家四口人一直住在“野鸽居”。在这个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郊外,他的一对子女过完了与别人不同的童年。没有电视机和游戏机,没有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但两个孩子从不感到孤单和遗憾。家里的大门与墙壁是他们的画纸,娱乐就是和父母爬山、出海,他们从小就懂得和大自然做朋友,与父母享受田园之乐。
  如今,周兆祥的女儿可凡在美国修完学位后,回香港做兼职英文补习老师,同时加入了剧团当演员。儿子可未已经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可凡和可未为有周兆祥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他们也从小就很有环保意识,今天仍然如此。
  对周兆祥如此痴迷地投入绿色生活,周太太说她是“全力支持”。她说:“也许很多人觉得我们的生活很清苦,但其实我们活得很富足。人的富足不在于吃多少穿多少,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满足。”
  (柳芊媛荐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