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常有这样一个年轻人的身影:骑着自行车,背着写有“感恩中国”字样的摄影包,用一部旧的数码照相机,拍摄街道上的流浪者、乞讨者,记录他们的生活状况。他就是“感恩中国”网站的站长——张仁杰,一个23岁的普通男孩。
自2005年7月“感恩中国”网站创建以来,张仁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凭借个人力量,以通过网络媒体呼吁的方式,共救助了180多名各类病残流浪乞讨人员,其中,送20多人进入救助站,帮助十多位老人回到家,为八个重度残疾的孩子完成了手术。
(一)
1984年,张仁杰出生在安徽六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张仁杰的母亲心地善良,收养了不少被遗弃的孩子。这些孩子分流了母亲对张仁杰的关心和爱护,让年幼的张仁杰十分不满。
张仁杰初三那年,张家为给一个收养来的叫张仁梅的孩子治疗肺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家里一贫如洗。一天,母亲抱着张仁梅刚回到家里,张仁杰就气愤地对母亲说,如果再不交学费老师就不许上学。他大喊道:“下学期就毕业了,你们从来就没按时给过我学费,家里的钱全拿去给‘饭花子’进城住医院享福了!”张仁杰还没说完,母亲一个巴掌就抽到了他脸上。
张仁杰赌气出走,到了邻县的一个亲戚家。在那里借住的十多天里,他产生了去外面闯一闯的想法,并求亲戚捎话给母亲。最后,张仁杰从安徽老家来到了河南,靠给城里一些小店帮工维持温饱,时不时还需要好心人的帮助。生活的艰难让张仁杰渐渐理解了母亲的做法。
2001年,18岁的张仁杰在郑州一条街上做送水工。住在这条街上的一个叫姜涛的老人觉得张仁杰脑子聪明,身体素质也好。于是在和张仁杰悉了之后,他询问张仁杰愿不愿意去学习武术,自己可以出钱资助他去武术学校。
重返学校是张仁杰曾不敢奢望的梦想,于是他千恩万谢地接受了姜老的好意,进了嵩山一家武术学校。
2003年,从武术学校毕业的张仁杰只身来到北京,很快找到一份在健身中心做教练的工作,月薪2000多元。
(二)
张仁杰所租住的城乡结合部是穷人聚集地,他经常在上下班的时候看到一些衣衫褴褛、肮脏不堪的拾荒者或乞丐。
张仁杰开始了他的感恩之举,或者给饥寒交迫的jUV2rNFpXeMwHJ5EsL46sA==老人买几个热腾腾的包子,或者给流落街头的孩子买几袋饼干。他觉得,这是自己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最好方式。
今年13岁的王雪萍是安徽省灵璧县人,从小就是先天性残疾,父亲早亡,母亲受不了贫困跟人跑了。听说北京的医院可以治好雪萍的病,现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71岁的大伯王九灵带着她,徒步五个月从安徽赶到北京。可是,高达20万元的手术费让他们根本无力承担。为了筹集治疗费,他们只好沿街乞讨。
刚看到王雪萍的第一眼,张仁杰震惊了,她的两只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条腿也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四个滑轮的木板上。
为了帮助小雪萍,张仁杰注册了自己的博客,把王雪萍的坎坷遭遇贴在了首页,再配以多幅真实又震撼人心的照片,没想到竟引起了多方关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为小雪萍提供了六万元的手术费用。随后,小雪萍在北京东直门医院顺利地完成了脚部矫正手术。
2005年7月,张仁杰辞掉了健身房教练的工作,决定把救助流浪者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同时,他把自己的博客改成网站,命名为“感恩中国”。
(三)
为了办好“感恩中国”,张仁杰每天睡眠时间都只有四个小时左右,天不亮就东奔西走到处搜寻需要帮助的人。五道口地铁站桥后的偏墙、西客站外的角落、东直门的几个地下通道等,都是张仁杰常常“光临”的地方。
2005年秋天,张仁杰认识了来自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下庙杨丹一家。当时杨丹只有七岁,父母亲为治疗杨丹的先天性心脏病,带着她与妹妹来到了北京。由于家里没钱,杨丹的父母只能靠捡拾废品和乞讨这种方式攒钱。
张仁杰救助弱势人群的流程大体是这样:遇见自己发现或者主动求助的人,先跟着观察几天,偷偷拍摄很多生活照片,以确定不是骗子。确定之后,他就整理出照片发到“感恩中国”网站上,吸引更多的人来资助。在观察杨丹一家人的过程中,杨丹对经常帮助他们一家人的张仁杰抱有很大的希望,常常说“张叔叔会来救我的”,这让张仁杰自觉肩负了一种责任。
张仁杰为了杨丹东奔西走,一天要跑数个慈善机构讲述情况,申请救助资金。天气渐冷,杨丹的身体越来越差,她的父母只好先带她回老家过冬。在杨丹回老家的日子里,张仁杰没有停止奔走,历经艰辛后终于找到一家慈善机构同意接收杨丹。2005年12月23日,兴奋的张仁杰拨通了杨丹姥爷家的电话,通知杨丹来北京动手术。但电话那边却传来呜咽声,“杨丹昨天晚上心脏病发作,已经死了。直到最后一刻,她嘴里还念着‘张叔叔一定会来救我’呢……”
杨丹成为张仁杰心底的伤口,很长时间不敢碰触。
2006年12月初,张仁杰全力救助一个叫陈中文的安徽农民,但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肾源而焦灼万分。陈中文的一个弟妹了解情况后连夜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准备捐出自己的肾。在北京东直门医院的病房,正在安慰陈中文的她巧遇前来探望的张仁杰,两人越发觉得对方眼熟。直到最后,张仁杰才惊讶地发现,面前这名善良的女子就是母亲曾收养过的张仁梅。
在和张仁杰的谈话中,张仁梅透露,义母多年的无私抚育让她懂得,只有帮助他人才是最高尚的事,没想到弟弟竟然比自己做得更多、更彻底。看着如今已为人妇的姐姐也踏着母亲当年的步伐,张仁杰再次感受到母亲的伟大。
如今的张仁杰面对各种迎面扑来的奖项显得异常平静,他说,自己往往只是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而那些背后默默帮助他人的人,更让人钦佩。
(王厚彬荐自《做人与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