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经济是我国现代流通产业中最具乡土特色的组成部分,而这一经济形态发展到今天,却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还要不要再发展、如何再发展;而另一方面,国外大批发商的纷纷涌入,迫切要求我国加快政策调整,将批发市场推向以培育现代批发商为主体的新阶段。
批发:增加的不应是环节
与现代零售商相比,批发业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和用户,而是面对具有一定购销批量的中间商和零售商。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有不少人认为这一经济形态已经过时,在流通中实现“多渠道、少环节”,可以降低商品交易价格。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宋则却在调查后提出,批发交易商在流通环节的商品加价,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性加价,这种合理的加价表象,本质是交易商为社会提供了竞争性、低成本、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服务,即为企业提供省时省钱的信息和订单服务,降低了交易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据他介绍,在我国,批发业、批发商和批发市场涉及到数十个大类、几十万个品种的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工业投资品以及相关的产业链和商品流程,批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但解决了全国众多中小企业的产品出路、原材料来源和生存发展问题,而且还满足了我国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为城乡实现经济一体化提供交易成本最低的渠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就业,为政府提供巨额税收。
发展:扩大的不只是总量
以低成本支撑的“大进大出”的优势,是批发商和批发业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组成部分的条件。但事实上,一方面我国批发市场商品交易规模逐年扩大;而另一方面,成交额却极度分散,存在着“小、散、差、乱”等问题。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近9万家,交易额超过3.4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连锁商店总店年平均营业额达到1418万元,分店年平均营业额为874万元,是全国亿元以上批发市场每个摊位年均成交额的10倍多。
在评价我国目前的流通结构时,宋则用了“奇特”二字来形容。他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零售商、零售业异常活跃,而依托现代科技、管理的现代批发业非常沉闷,现代批发体系迟迟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和水平;二是种种“销售难”的状况,不仅没有促成批发商的成长,反而抑制了其发展的机会。
可见,批发市场虽功不可没,但现在由小商贩为主体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经相对过剩,而依托现代科技手段、经营管理手段和财务结算手段的大批发商却严重不足,尤其是农产品交易市场,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难以充分发挥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和保证农产品安全流通。这一强烈反差是目前制约我国商品批发市场发展的症结所在。
壮大:批发商唱响的旋律
据宋则介绍,当中国商界在越加拥挤的零售业争抢得不可开交而批发业由小商贩唱主角的时候,精明的外国巨商已经在悄悄填补“空白”,“抢滩”使他们获得了巨大利益。目前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不只是亿元、百亿元的传统批发市场,更需要诞生年成交额在亿元、1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现代批发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任兴洲也表示,通过商品交易市场,使得大企业在市场里做大做强后,会对上游企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促进该行业里当地或周边企业的重组。未来商品交易市场的竞争不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而是上下游产业的连接和配套,以发掘产品的附加值。
据她分析,我国商品交易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打造和推广自主品牌,努力实践自主创新战略。因为商品交易市场提供了一个品牌共享的平台,在这里完成了产品的展示和展销,同时吸引了全国的加盟商,并借此把零售网络延伸到各地。
宋则认为,要推动现代批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推动国有工业企业、商业零售企业改革、转制,引导和促成一批专业化的国有大批发商;其次要调整众多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原有市场主体经营批量过小的组成结构,促进市场成交额向大批发商集中;再次要努力解决批发商、批发业和批发市场存在的经营产品过于传统、雷同,而对名特优新精等替代产品的引导、开发明显不足,市场的科技含量和现代物流配送水平还不够高等问题。(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