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莽的币制改革逆历史潮流而行,遭到后人的唾弃,但是就他所发行的钱币本身来看,还是极具价值的:王莽钱币的钱文妩媚多姿,悬针篆尤为一绝;铸造技术亦极为精湛,有“一刀平五千”和“国宝金匮直万”等精品;在钱币的流通设置和质地方面,王莽也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开创了诸多货币史上的先河。王莽钱币无愧于为古钱三绝之一,在审美和流通体制方面有极高的价值。
关键词:钱文 流通 艺术价值 铸造技术
王莽篡汉后提出了许多不适应于当时历史条件的政策主张,最终不仅没有实行,亦不免国破身亡之厄运。他自居摄二年(公元七年)开始,先后实行的四次币制改革也被看成一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倒行逆施。王莽第一次改币(公元七年),主要铸造了“大泉五十”及“契刀”、“错刀”三种高额虚值币;第二次(公元九年)废刀钱、禁五铢,行大小泉,“大泉五十”与“小泉直一”;第三次改革,始于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实行宝货制,共五物(金、银、铜、龟、贝),六名(钱货、贝货、布货、龟宝、银货、黄金)共二十八品,仅一年就被迫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大钱五十继续使用;天凤元年王莽进行了第四次改革(公元十年),废除小钱、大钱,做货布、货泉并行。他的这四次币制改革违反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混乱。但是纵观他的币制改革,我们可以发现王莽改制时期发行的货币本身在钱币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一、王莽钱币之钱文在书法艺术上的价值
钱币是人民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东西,钱文的美丑通常与日常生活中能否获得美的享受有关。所以无论古代、现在和将来当人民设计一种钱币时,首先要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设计钱文,钱文的艺术性具有极大的普遍意义。结合史料记载和现存实物不难看出,王莽时期在钱币文字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前代的成就,还开创了新朝书法艺术的新风格。尤为难得的是王莽铸钱无论圆钱、布币、刀币,都有外廓高挺的特点,因而对文字保护甚佳,使流传下来的货币,人见人爱,不忍释手。
王莽铸币的文字,有几种采用悬针篆。悬针篆又叫垂针篆,是篆书的异体,悬针是指“竖画收笔出锋”,锋就像钢针倒悬一样。南朝宋王愔的《文字志》说:“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最著名的是布泉上的悬针篆。布泉钱径2.55厘米,重3.3克,穿右曰布,穿左曰泉。泉布上的悬针篆,笔划流畅峻峭,布局匀称得体;笔画最长达到30毫米,而高、宽不过0.3毫米,特别是中锋收笔缓慢有力,呈现锋芒状犹如悬针,更显得刚健挺拔,就是现代铸造技术也难以达到。除布泉外,悬针篆比较突出的是货布和大布黄千两种。这两种钱的悬针篆很具典型性,线条纤细,笔锋刚劲,就象铁线蜿蜒。尤其是货布篆文的风格,不仅继承了秦诏版、汉金文的中锋用笔、转折兼容的传统笔法,而且注入了趋向个性解放的时代风貌,是一种书法上的创新,也是当时审美时尚的反应。清代泉学家翁树培在《古泉汇考》中说:“货布二字细瘦如针,莽钱中之最精者。”[1]
另外,现存的金错刀钱文虽不如垂针篆挺拔有劲,但它深厚质朴的篆录之意和厚重笃实的钱体互相辉映,配合得天衣无缝;契刀五百的钱文,笔划弯转流畅,书法浑厚,显得风采秀丽;大布五十和大布黄千,钱文结构布局精严,字形稳重妥贴,笔力沉着劲健,具有朴厚风格,其篆体文字末尾或尖如悬针,或圆如垂落,在用笔上具有多样变化的美感。这些钱币钱文用笔的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美,都是古代钱币中的上乘精品。近代书法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认为:王莽之十布,精劲绝伦,为钱线之祖,学篆书者,终极变化,不能出其范围。金石大家邓散布在《篆刻学》中指出:王莽铸币上的篆书布泉等钱币,类皆瘦劲廉悍,咄咄逼人,而笔势舒展,尤其足为治印之助。[2]
王莽钱币的书法艺术,正如钱币学家唐石文先生所说:“莽钱笔画妩媚多姿,毫无妖冶之气。”其篆法之美,布局之妙,是此前历代钱币书法所无法比拟的。
二、 王莽钱币有极为精湛的工艺制作技术
王莽在币制改革中,虽然造成钱制混乱,但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这个时期发行的钱币,很多的都是采用了现代所说的壳型铸造或叠铸的工艺来铸钱。这种工艺先制成盘状的阳文铜范母,由铜范母翻出阴文泥子范。由于铜范母的巧妙设计,使两块阴文泥子范合在一起刚好为一套,多套叠在一起外涂胶泥成为一体,经烘范干燥后浇铸,铸出成立体的多层花状钱树。铸造大钱五十的陶范就是由38套上下子范配合而成,一次可以铸造出304枚钱币。西汉中期已经开始用铜模来翻铜铸泥范,王莽在铸币中大力提倡这一先进工艺,并用这种工艺制造出了很多的钱币精品。[3]如:
“小泉直一”仅重0.55克,是中国历代钱币中最轻的货币,这种高质量的铸币说明了当时具有高超的制造工艺。
王莽铸的特大钱币“一刀平五千”,又叫金错刀,是王莽在摄政14年中进行第一次币制改革时的产物,当时1枚“一刀平五千”刀币大约可抵5000枚汉代时期的“五铢”钱币。就外形来说,金错刀给人的感觉新奇而和谐,是方孔钱和刀币的统一体。它像一把现代人用的钥匙,头为圆形,身为刀形,头径为3厘米,口径为1.2厘米,通长75.5毫米,厚4.5毫米,重29.16克。由于价值极度昂贵,为了防止盗铸,王莽别出心裁,“一刀平五千”钱的“一刀”两字竟用黄金镶错而成,故名“金错刀”,王莽把黄金错在钱币上,是一种独特的创举,它是我国最早使用,而且也是唯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这种错金技术现在已经失传。这种“金错刀”因其形状奇异,制作精致,自东汉以来就为世人所喜爱,被泉家誉为“钱绝”。历代文人雅士也为金错刀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句。张衡有《四愁诗》云:“每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唐代大诗圣杜甫《对雪诗》云:“金错刀囊罄,银壶酒易赊。”李白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也有“一诺许他人,千金金错刀”的说法。“金错刀”仅流通两年便废止,不过正因其发行时间短,传世极少,工艺又极为精致,故成为了国宝级珍品。
在林林总总的古钱币中,王莽发行的“国宝金匮直万”由于制作精巧,文字秀劲,保存完整,被誉为古泉中的上乘最佳大钱,堪称空前绝后的奇葩,成为古钱币中难得的珍品。“国宝金匮直万”是王莽为了打击贵族,削弱贵族财力在最后一次货币改革中发行的大额钱币。在当时,万枚五铢钱可兑换黄金一市斤,而一枚“国宝金匮直万”钱就值一斤黄金,由于数额太大,故极少在市面流通。与“金错刀”不同的是,“国宝金匮直万”是方孔钱和正方形的结合,其形状如葫芦,上面方孔钱以示天圆,下面方形以示地方,中部系一短颈,连接上下两部。“国宝金匮”四字阳雕于圆部四方,笔触雄健;面“直万”两字,“直”小“万”大,突出一种不平衡不对称的美感,六字篆书铭文清晰孤苦,虽然是铜质没有错金,但给人的感觉是敦实沉静,表现出异于“金错刀”的另一种丽姿。由此可见,王莽对新币的铸造工艺十分重视,从而引发了工匠手工艺技术的发展和精益求精的追求,促成了工艺技巧的高超水平。[4]
正是由于莽钱工艺讲究,做功精细,款式秀异,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仍为收藏家所珍。
三、 王莽时期发行的货币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中国货币史上许多先例。
王莽改计重货币为计值货币,开创了我国货币的新的进位制。王莽在实行第三次币制改革前曾颁布诏书:“民以食为命,以货为资,是以八政以食为首。宝货皆重,则小用不给;皆轻,则僦载烦费。轻重大小,各有差品,则用便民乐。”[5]他要发行一套既方便又切实际即以轻重大小按一定的比例实施的的货币。所以在他颁行的货币中,既有第二次改革颁行的六布为十进制:小泉值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比率为1:10:20:30:40:50;又有第三次币制改革颁行的十布为百进制,比率是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这些不同的比率首创了中国货币史新的进位制,开创了后世历朝币制当十、当百、当千货币进制的先河,方便了货币在大数额交易中的流通,加速了通商贸易的发展,为东汉所沿袭。
王莽的币制改革推行了独特的流通体制:王莽在第一次币制改革中首次使用了错刀、契刀、大钱、五铢通行的四阶货币体制,这是前古未有的;而大钱、小钱并行的两阶货币体制也是前无古人;同样繁复不便的“宝货制”也纯属王莽的“奇思妙想”。王莽货币在货币体制上的种种尝试,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王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行主、辅币相结合的货币制度,对后世币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始建国元年,以大泉五十为主币,废一刀平五千等钱,改铸小泉直一为辅币,确立了主辅币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主辅币制度就是从始建国元年开始的。
王莽大胆地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质地制作钱币,如布质、铜质、金制、银质、镍质、铝合金质和纸质等等,大大地扩充了钱币质地的范围。[6]
王莽发行的货币,品种之多、换算之繁杂无人能比,他在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到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的短短七年间进行的四次币制改革,先后使用不同样式、质地、单位的货币达33种之多,当然在实际操作上这是很不得体、很不实际的一种做法,但是王莽作为“钱绝”的想象力也让我们叹为观止,在货币发行方面他绝对不仅仅拘泥于仿古而已。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2]王振华,郝福祥.王莽货布造型及书法探源[J].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