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都是“大都市”了

2007-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7年16期


  
  春节期间回家探亲团圆的天南地北的朋友一见面,总有一款感慨属于“城镇化”。甲说他们那个省城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大了;乙说他老家那个地级市快要长得赶上原先他们的省城了;就连家在南方某县城的丙,也啧啧称赞起家乡县城的城镇化速度“确实惊人”,大得令他直喊“眼睛一眨,老鸡变老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了……
  甲、乙、丙朋友的感慨没有错。有来自专家的研究为证:羊城晚报报道说,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先生介绍说,“目前共有48个中国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还有来自瑞士信贷前不久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为证:2005年,世界铜镍贸易中的20%,钢铁交易中的25%是中国人买进的,新增石油需求的40%来自中国,世界整个水泥生产的53%被消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中国城镇化过程,以每年制造两个波士顿城的速度进行”。
  我的乖乖!中国人实在“太有才了”!
  然而且慢。在这个“有才”面前,我们实在难以打消心头疑虑。
  疑虑一:我们真的要得了那么多国际大都市吗?应当说,城镇化发展总体思路是正确的,但是,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应是基本原则。一个个攀比着搞“大都市”,一个个都扩新城建新房搬新“政府”,一个个都搞大马路、大立交、大学城,最后会是什么结果?我想说的是:当心吃不饱,或,当心撑着了!看看我们现在的一流大都市吧,前些年比着上大型豪华写字楼,盖大商场等等。现在如何?大量写字楼空置着,大量大型商厦生意惨淡的不行甚至不断倒闭。前几天去西单,就连这样的寸土寸金之地,原先红火的西单赛特也暂歇了,旁边的那个“西西商厦”更是早已“商去楼空”。真希望我们建“大都市”理性些再理性些。
  疑虑二:搞这么大的“都市化”算过成本账吗?要花多少钱?钱从何来?包括占用的土地,算过账没有?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盖政府办公楼建大“广场”之类就能动用大批土地?付钱了吗?钱用于何处了?用在老百姓身上了吗?算过生态账吗?将大批农田,包括树木、河流全行“旧貌换新颜”,要牺牲多少“原生态”?算过投入产出账吗?大把大把花钱,“大都市”起来了,利润何在?算过“养城”账吗?盖好一个新城,闹个新“都市”,水电等一应花销每天多少?……这些账,有人算过吗?真担心“一届管一届”,甚至这届欠一屁股债追求“大都市”,而让下届让后来人多少年去揩屁股。
  疑惑三:蜂起搞都市化有利于民生吗?都说是为人民的,但是,现实的问题实在不容回避。有专家就直言担忧,如此这般一窝蜂,会令相当量的失地农民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困境。这类民生,谁去管谁来解决?拿什么钱去解决?假若能解决,能公布这类资金的来源吗?会不会拆东墙补西墙?会不会闹出经济问题?
  即便城镇化是发展方向,也应该既追求眼前的,也追求长远的;既追求“国际形象”的,也追求有利于现实民生的。
  (编辑/丑丁)